王欣怡 嚴爽 馬可
摘要:金融信用使得資金在長江下游加速流轉,給予實體企業以牢固支撐。江蘇的金融信用在參與和渠道方面進行有效開發,雖然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如監管、法條并未完善。文章基于江蘇省的金融信用制度建設,提出思考建議。
關鍵詞:金融信用;實體經濟;地方經濟
一、金融信用支持實體經濟的內容
無論是作為參與者還是平臺,江蘇在信用方面都有著長足發展。信用加速資金從“富余”方轉到“短缺”方,使得資源在長江下游流轉不息。
(一)金融信用的本質
在云計算、數據化的平臺上,供應鏈金融愈發如魚得水,其本質是共享信息、共享信息源、共享信用。作為供應商的各個中小企業圍繞在核心企業周圍,以信用維系雙方,物流、資金流在供需雙方回轉流動,市場上的競爭也從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漸漸轉變為了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新的競爭主題引來了新一輪趨勢和需求。從共享信用的角度改革供應鏈金融,會降低鏈條上供應商的交易成本,進而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供應鏈鏈條的競爭力和效率。比如,在供應鏈上供應商轉讓一次自己的應收賬款(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獲取資金的成本是6%,那么轉讓了九次之后,第十次保理融資,平均融資成本便降低了5.4%,僅為0.6%。
同樣的,供應鏈上游走流轉的應收賬款,其轉讓的實質即為信用。每一戶參與轉讓的供應商、保理用戶都共同享有了核心企業的信用。這種共享信用模式明顯提升了有限物資的利用效率,重點企業原本大量閑置的信用被盤活,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利用對信用資源進行有效配置,賦能供應商由此誕生,供應鏈上的企業可借此爆發出乘數級的能量。
(二)江蘇金融信用的參與者
信用關系的承載者有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其他類譬如互聯網小貸、助貸平臺等。
伴隨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下海”熱潮,資金需求成指數倍增長。自1990年以來,位于長江三角洲繁華地帶的江蘇非國有商業銀行也如春筍涌出,其中1990年的存款比率為29%,十五年后上升至46%;貸款比率也在十五年中翻倍,由1990年的19.90%上升到2006年的39.7%,為江蘇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資本來源。截至2020年3月,各大商行推出金融產品1700余種,依托互聯網而成的各項抵質押貸款、信托基金應運而生,是推動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消費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作為整個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是資金需求方和資金提供方的中介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依托于現代金融科技,比傳統金融機構的審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融資更便利,但相應的,風險指數更高,易卷起更多的經濟“泡沫”。
作為資金需求方的企業,已登記入庫的江蘇企業有30多萬家,其中制造業及批發零售業融資額占據全省的57%,其次為建筑業。可以看出,江蘇第二產業依舊占據有利地位,房地產熱度居高不下。
(三)江蘇金融信用的渠道
互聯網使得大小數據的網狀傳輸成為每個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江蘇省現代金融信用依靠互聯網輸入輸出,一是金融公司本身開辦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二是江蘇省創立的對接平臺。
作為產融聯合的供應鏈金融,因其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地位獲得了業界的注目與探索。2018年,建行探路先行,探索出普惠金融新模式,推廣網絡供應鏈等在線融資新模式。江蘇銀行、上財、研究所、企業強強聯合組成的泛長三角交易銀行暨產業鏈金融研究院在同年年底剪彩,同時推出“智盛交易銀行”服務,以針對性、立體化、全流程的特點獲得了客戶的青睞。它們的特點為采集廣大平臺用戶的碎片化信息收納整合,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對消費者進行側寫,使金融機構能夠有的放矢進行金融活動,是各大金融公司的得力助手。
只是,由于供應鏈金融存在融資服務的范圍能力較為有限以及交易業務真實性難以保證,2018年,為破除金融機構和小企業之間的信息壁壘,江蘇省政府成立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該平臺利用互聯網網狀輻射全區,由中國銀行、江蘇銀行等91家銀行加盟,“一鍵式、全方位、一站式”專門為江蘇地區提供對接服務,日前已累計授信金額9351億。從2020年1月至3月月初,解決的項目在已發布的申請中占比達到44.3%,授信金額已達212億元,蘇州市位列第一,其中建設銀行提供的授信額占據總額的38%;平臺與金融機構、實體企業契合良好,取得了三方共贏的效果。
二、金融信用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
以信用為紐帶,信用好則企業強。以山東省為例,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企業眾多。山東利用優勢,推動企業共享信用建設,促進山東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山東省上市公司應收賬款余額946.59億元,應付賬款余額1000.78億元。應收賬款金額多,使得融資困難的企業資金周轉困難,效益下降,甚至資金鏈斷裂。經過探索和實踐,終于找到新突破口:促進信用經濟發展,解決融資問題,實現全社會各類經濟主體協同加速發展。由此可見,在投資者眼中,一個企業的投資效益與企業的信用有著密切的聯系。沒有投資者愿意把錢借給信用低的企業,將錢融資給信用低的企業意味著投資者所承擔的融資風險更高,投資者未來可能損失投資資金的概率越大。地理位置上,江蘇毗鄰山東,信用經濟活動的借鑒性較強,其發展的可取之處促使江蘇省更多企業遵守誠信、崇尚誠信,江蘇省的眾多中小企業如果順應信用經濟的發展,企業插上信用的翅膀,會給江蘇省的眾企業帶來新的騰飛。
金融信用為企業融資提供保障,企業的信用等級越高,越有助于其在金融市場融資。2019年,位于蘇南的句容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經過評級機構評審后獲得AAA級的信用等級,成功發行9億元企業債券。這只債券由華泰聯合證券獨家承銷,以強大的渠道整合能力和優質的銷售能力最終實現本次債券認購倍數2.5倍、票面利率4.98%,是2019年以來全國同評級同期限發行利率最低、江蘇省首只利率低于5%的企業債券。
金融信用良好的企業能夠拓展業務范圍和擴大企業活動。金融信譽良好的企業,在商業活動中受到的限制比較少,比如雙方合作時可以提高商務談判的成功率、降低雙方商務談判的期限、縮短被合作對象的商務考察時間、提高客戶的忠誠度,促進企業與被合作對象的合作,從而取得有利地位。而信用差的企業不僅在業務方面處處碰壁,在政府部門申請辦理各項行政事務也會時時受限。
不過,江蘇省金融信用支持實體經濟的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金融信用服務實體經濟雖然可以促進江蘇省企業融資的便利,尤其是對中小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融資,幫助這些企業緩解了“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但是對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作用的國有企業的融資沒有明顯影響。第二,江蘇省金融信用的內外部環境還需完善,出臺的金融信用服務實體經濟的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尚需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政府對金融信用平臺的監管還需加強,社會對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思想宣傳力度還不夠,以上現象均可反映出,金融信用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尚有提升空間,還不能完全滿足信用體系發展所需,還需要通過政府、社會、企業各方一同發力,讓金融信用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促進江蘇省經濟發展。
三、對促進金融信用支持實體經濟提出建議
江蘇省的金融信用制度建設中,金融信用服務發展不足,金融信用建設的內外部環境還需改善,信用建設對實體經濟的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面對金融信用建設中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宏觀
1. 優化金融信用的內部環境
提高政策性擔保總量,加大對政府出資建設的政策性擔保機構的后續財政投入,完善補助機制,擴大覆蓋面,降低擔保費用;引進高素質的風險管理人才,深化政策性擔保業務。江蘇省政府大力推廣“陽光信貸”工程,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的聯動系數藉此增強,給往常“不能做大額的微貸”的小微企業緩了口氣,同時綜合化金融機構貸款覆蓋面。
金融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省擔保公司發揮號召領軍作用,以信用為先,聯合南京政府及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16家金融服務機構發起成立“江蘇信用擔保服務聯盟”,促進各類金融服務資源的整合。
2. 優化金融信用的外部環境
健全金融信用法律法規,我國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出臺晚,相關法律法規較少,個人信息的非法采集販賣對金融信用主體造成影響,從而導致不良信用記錄。基于此種現狀,應當深入研究大數據金融信用范疇,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好法律的監管規則。
地方政府擔責,提高江蘇省各級政府的行政效率,為地區金融信用支持實體經濟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同時牽頭與各個金融機構合作,提高對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為小微企業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二)微觀
1. 管理金融信用平臺風險,服務實體經濟
加強金融信用平臺風險管理,減少金融機構同質化競爭,江蘇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通過大數據技術對企業的相關信息進行監管,及時發布相關政策信息,這不但有利于金融機構的發展,也對行業發展有著較強的支持作用。金融風險管理和服務實體經濟是命運共同體,有效管理金融風險可以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2. 建立共享信用體系,實現互利共贏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共享服務的興起使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信用也可以共享。信用共享以信用為核心,向企業實體經濟、互聯網虛擬經濟輻射,讓信用貫穿經濟活動的始終。江蘇省環保廳聯合江蘇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出臺相關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便于對失信企業實施精準監管,此為全國首例信用共享的實踐。此后,萬達集團推出“易企享”服務項目,該項目以信用為核心,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萬達企業與其他實體經濟的互利共贏。江蘇在環保行業實行信用共享取得的成功和萬達企業的“易企享”服務項目可以作為金融行業的借鑒,利于江蘇的金融機構和企業早日實現共享信用。
3. 建設優質企業文化,提升企業信用觀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企業也應當如此,順應時代發展,以獨特優秀的企業文化立業興業,用企業特色品牌文化創意成就企業信用觀念。以江蘇光芒集團為例,其在資本運作的過程中確立了以人為本、以家為樂、以和為貴的企業宗旨,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優秀文化,獲評江蘇省企業文化示范單位,提升企業的信用觀念,成為行業典范。
參考文獻:
[1]余家順.基于大數據金融的中小微企業信用評估探析[J].智庫時代,2020(05):50-51.
[2]陳帥男.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及其信用風險管理研究[J].納稅,2020,14(01):257.
[3]余泳澤,郭夢華,郭欣.社會信用的經濟效應研究回顧與展望[J].宏觀質量研究,2019,7(04):80-95.
*基金項目:科研立項項目“新形勢下金融信用對中小企業貢獻的實證研究——以江蘇地區為例”(項目編號:18C028)。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