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自釗
在新發展格局下,長三角被賦予了一項新的重要使命——“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長三角科技戰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劍教授長期關注長三角科技與產業創新,對于“開路先鋒”四個字感受頗深。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今天,長三角都是中國的發動機。開路先鋒,就是要在新形勢下,更好地發揮發動機的作用。開路先鋒有三個特點,一要有強勁的動力,二要永不熄火,三要有帶動力、多拉快跑。這是長三角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承擔國家使命的必備實力。”陳曉劍對《決策》分析說。
“勇當開路先鋒”的背后有怎樣的戰略深意?長三角擔當重任的實力和底氣在哪里?長三角如何擔起這項國家使命?
此次考察期間,總書記用“知重負重”寄語安徽。在新形勢下,這四個字同樣適用于長三角。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結束后4天,在中南海又召開了一次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決策層在講話中對我國發展的新階段和新任務,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判斷。將兩次座談會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理解“知重負重”四個字的深意,
首先,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是時與勢的必然。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疫情則使這個大變局按下了快進鍵。“一方面,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另一方面,國內發展環境也經歷著深刻變化,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亟須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8月24日的中南海專家座談會上,總書記對內外形勢做出了最新判斷。
為應對大變局,國家的戰略部署是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基于新科技、開發新產業、適應滿足新消費的全過程循環,其中科技創新是這一大循環的前端和基石。”安徽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宋宏對《決策》分析說。
由此,長三角“勇當科技與產業創新開路先鋒”,意味著三省一市要基于已有優勢,以創新和“高質量科技供給”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
其次,“勇當開路先鋒”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下的必然之舉。
8月下旬,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帶隊訪問長三角地區四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此行的主要議題是基礎研究、產學研結合、科研創新等。

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創新館考察時強調,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
在當前特殊時刻,華為、長三角、知名高校幾個關鍵詞放在一起,不難體會到其戰略深意。一句話,國際科技競爭乃至科技戰愈演愈烈,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
當前,我國面臨的外部沖擊和轉型壓力日益顯著。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是擺在面前的緊要課題。
8月24日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從“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加強基礎研究”等方面,再次強調了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的重要性。
長三角一體化作為一步“先手棋”,無疑要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上有更多建樹,牢牢把握創新主動權,用創新的方式率先突圍。而作為“開路先鋒”,愈是在關鍵領域、前沿領域和“無人區”,長三角愈是要敢于試水探路,為全國探明方向、創造經驗。
“知重負重”,重在哪里?誰來負重?由此一目了然。
“開路先鋒”,是長三角在當下的特殊使命,也是長三角一直以來的優勢所在。
從科創資源稟賦看,長三角擔當“開路先鋒”的基礎雄厚。
長三角科技創新優勢明顯,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四分之一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每年申請的有效專利占全國三分之一;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達58家,占全國的45%……
正是密集的創新資源和強大的創新動力,使長三角得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并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開創性、前瞻性、示范性的創新成果及發展模式。
從產業基礎看,長三角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高地。區域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數字經濟等產業基礎雄厚,而且長三角一體化的縱深進展有力支撐了產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創新需要場景,場景激發創新。長三角已進入一體化發展的新場景,一體化新場景下的長三角堪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陳曉劍分析認為。
G60科創走廊的成功實踐,印證了陳曉劍的分析。G60走廊9城攜手合作已進入第五個年頭,《G60科創走廊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指標體系》顯示,9個城市經濟總量、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增速明顯。“從平臺運行的實際效果看,G60科創走廊發揮先發優勢和聚合效應,推動要素自由流動,著力聚焦市場一體化,有力推動了一體化進程的要素優化配置和產業分工集聚。”浙江省科技廳廳長高鷹忠分析認為。
從創新型企業來看,長三角匯聚了一大批明星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8月4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0年全球獨角獸榜》,從城市分布看,上海47家,杭州20家,南京11家,分別位居上榜中國城市第2、4、5位;從區域分布看,長三角獨角獸企業共83家,比粵港澳大灣區多50家。更為重要的是,長三角有一大批最具創新意識的企業家。浙商、蘇商、徽商都是今天中國商幫里的佼佼者。
科創、產業、政府、企業一體化縱深推進的合力之下,長三角形成了一個“創新核反應堆”。
“長三角各地政府多措并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滲透融合,醫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應用場景具備足夠的市場空間。長三角已具備‘開路先鋒的要素基礎和地緣基礎,醞釀著‘創新核反應起堆之勢。”陳曉劍對《決策》分析說。
宋宏長期觀察長三角各地科技創新規劃和行動方案,他發現,長三角各地創新重點有大面積交集,呈現出創新系統化互補互動結構、創新鏈上下游衍生關系密切的特點。簡言之,長三角協同創新不斷拓展深化,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取得扎實進展。
由三省一市科技信息情報院所共同編撰的《2020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總指數從基期2011年的100.00分增長至2019年的204.16分,較2011年翻一番;其中資源共享指標上升至2019年的219.41分,創新合作水平指標提高至2019年的217.51分,成果共用指標2019年達214.83分,彰顯了長三角協同創新的勃興態勢。
此外,長三角擔當科技與產業創新開路先鋒,還有一個核心優勢——市場和消費。當前,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強勁的消費能力,是新形勢下創新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撐。長三角區域是我國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區,市場購買力強大,對創新型產品需求旺盛,有利于激發創新產品供給。
綜上,從任何一個角度看,勇當創新的開路先鋒,長三角都堪當大任。
當好開路先鋒,首先要有高水平的人才供給。
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產業創新,最核心的因素是人。人的問題,尤其是人才的科學、合理、自由流動的問題解決了,創新就事半功倍。
對于人才如何流動,陳曉劍一直在思考,也在積極推動。他領銜的中國科技大學長三角科技戰略前沿研究中心,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發現人才、對接需求,被譽為人才、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紅娘”。
在實踐中,陳曉劍對一些不利于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問題感受頗深。“三省一市如何在人才流動、科教聯合等關鍵要素方面真正實現優勢互補、輻射帶動,是我們思考長三角如何當好開路先鋒的出發點。”陳曉劍建議,“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跨地區聯動機制,促進高層次人才內循環。借助長三角區域內發達便捷的交通,探索高層次人才多點執業、多重身份自由轉換的體制機制。”
人才問題的本質,是體制機制問題。因此,當好開路先鋒,必須要配套提供高水平的制度供給。
盡管長三角一體化取得長足進展,但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這固然是傳統的行政壁壘所致,但“開路先鋒”的使命,就是敢為人先、率先突破。
解決利益共享問題是破除體制障礙的關鍵。要根本解決各地區“臺面上握手、臺面下踢腳”的問題,必須形成科學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受訪專家一致認為,在園區共建、飛地經濟、總部集團、重組并購、項目合作、技術入股、企業遷建等過程中,應創新稅收分享機制,創新產值的統計和核算體系,在制度層面突破局部利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已經在進行相關探索,在國家賦予長三角新使命的形勢下,其探索和復制進程有望迎來加速度。
當好開路先鋒,必須要有高水平的市場空間供給。因為在新的創新范式、新的技術場景下,市場已成為科技與產業創新的重要前提。
“形成一個高質量一體化的區域大市場,釋放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超大市場需求引導重大科技創新,是當好‘開路先鋒的應有之義。”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專家陳英武分析認為。
當好開路先鋒,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區域協同創新。
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8月下旬在江蘇考察期間,就長三角一體化提出諸多新要求,其中一個高頻詞是“加強協同創新”。
其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和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成為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當前的重要任務,正是進一步梳理盤活區域內創新要素和資源,整合三省一市的優勢力量,打破堵點、暢通循環、協同發力,用充分高效的協同產生聯動效應,成倍釋放整個區域的創新潛能。
對于協同創新,三省一市都有各自的規劃,其中以安徽的行動計劃較為典型。安徽明確提出,要“以合肥、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推動原始創新”。這份計劃,還包括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創”推動技術創新,以滬通、寧蘇錫、杭甬、合蕪蚌“多組團聯創”推動產業創新。
與此同時,“聯合破除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共建一批重大基礎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平臺”,“攻克一批共性關鍵技術”等,都成為三省一市貫徹學習座談會精神的共同關鍵詞。協同創新,已成為三省一市的一致目標。
天風浩蕩長三角,披襟向洋奮楫先。長三角將擔起為中國經濟開辟新路的先鋒角色,在這個不凡的進程中,長三角自身也將迎來更高質量的一體化。屆時,又是一個升華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