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



大涼山深處,有四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最難啃的硬骨頭。涼山州最后7個未“摘帽”貧困縣積極“備考”,不斷增強產業扶貧實效,持續提升脫貧攻堅質量。
普格縣探索“空心村”耕地、山林、草場等資源經營模式,加大產業園區和扶貧車間建設力度,形成“產業園區+輻射基地+到戶項目”的發展體系,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布拖縣堅持建基地、育龍頭、推新人、創品牌的思路,全力發展馬鈴薯、附子、綠殼土雞蛋、藍莓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產銷一體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力帶動了農民增產增收。
金陽縣大興核桃、青花椒、華山松“三棵樹”立體林業產業扶貧攻堅,持續推進高寒山區“春薯秋菜”補短板工程,適度規模發展“小眾”“特優”產品,并積極拓展精深加工、電商物流、全域旅游等產業鏈助農增收。
昭覺縣利用土地、林地豐富的優勢,發展中藥材、經濟林果業、菌類、錯季蔬菜等經濟價值高的產業。通過建設產業園區、組建農民合作社、開設農民夜校等方式,鼓勵多種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喜德縣積極發展大棚蔬菜、現代生豬養殖場、中藥材種植基地、高山生態畜牧養殖基地,逐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貧困群眾腰包一天天鼓起來。
越西縣構建起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引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產業精準到戶的“四輪驅動”模式,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同步發展。
美姑縣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高山生態雞、黑山羊、黃牛養殖,引進土豆新品種、蔬菜水果種植園等項目,闖出了一條兼具效益與環保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
以產業促發展,扎實助力脫貧攻堅,涼山州正邁著全力以赴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步伐迎接最終的“摘帽大考”。(作者單位/涼山日報社)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