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焱
“黎族聚居在生態資源得天獨厚的海南中南部地區,發展以生態文化、民族文化為依托的綜合休閑度假旅游優勢明顯,但由于受行政管理現狀、資源條件配置和人的觀念等各方面影響,黎族地區旅游總體規劃、特色品牌打造、文化吸引力、營銷效果等方面都呈現不足。在海南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需要進一步挖掘黎族傳統生態價值觀的內涵,將之作用于黎族地區旅游總體規劃,打特色黎族文化旅游品牌,從而增加旅游魅力和吸引力,促進旅游業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和旅游目的地條件要求
所謂全域旅游,是指各部門及行業相互融合,協同共管共建,民眾共同參與,以目的地全部資源作為吸引物要素,為游客提供全程化、多時空體驗和服務,從而全方位滿足游客旅游體驗需求的一種現代旅游發展模式。全域旅游的發展目的,重點著眼于提升旅游質量,從而不斷滿足人們提升生活品質的追求,實現旅游在人們新財富革命中的意義和價值。
基于以上分析,作為全域旅游目的地,應該是一個具備完整配置和有效整合的旅游相關要素,產品和服務全面創新升級,能夠實現和滿足游客全面體驗需求的開放性、綜合式旅游目的地。從實踐層面來看,全域旅游一般以城市(鎮)為目的地空間尺度,也適用于具有一定整合功能的跨城市區域。
二、海南黎族地區全域旅游的條件和優勢
黎族地區是海南地理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海南中南部黎族聚居的三亞、陵水、保亭、五指山、瓊中、白沙、東方、昌江、樂東等市縣。由于海南獨特地域特色,在主要以城市(鎮)為目的地空間尺度的全域旅游模式下,作為跨城市(鎮)對海南黎族地區全域旅游仍然具有一定的條件和優勢。
1.融入海南全島全域旅游規劃建設。2016年,海南成為我國首個全域旅游示范省。在全國首批262個市縣區全域旅游示范區中,海南是唯一一個全省納入全域旅游創建的。在海南省隨后出臺的《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中,提出了“點、線、面”結合的發展思路,深度整合各地區旅游資源,打造組團特色,規劃建設全域旅游公路等,為提升黎族地區旅游層次和質量,有效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山海相連的獨特地理優勢。黎族聚居地呈現“山海相連”的特點,其中三亞、陵水、東方、昌江、樂東等市縣濱海,黎族地區既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又承載著獨特的海洋文化,能夠為游客帶來多層次的旅游和文化體驗。在海南全省旅游規劃中,提出了三亞、陵水、保亭、樂東“南部旅游組團”,以三亞為核心帶動周邊市縣溫泉、雨林、民俗文化發展,增加了黎族地區全域旅游的吸引力。
3.民族文化共性和差異性。黎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中重要的分支,在長期的世居歷史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夠為游客帶來區別于漢文化和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同時,黎族內部由于方言、地域、風俗、服飾等方面的差異,又分為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系,各自文化呈現出一定的特色,通過全域旅游的打造,能夠增加黎族文化更大的魅力,帶來不一樣的旅游體驗。
三、黎族地區全域旅游發展的瓶頸問題
1.行政管轄現狀的影響。黎族聚居地區覆蓋了海南中南部的9個市縣,盡管海南對全省全域旅游進行了一定的規劃,圍繞黎族地區的特色確定了一定的旅游開發建設重點,但由于各個市縣在行政決策、發展規劃、項目政策等各方面的相對獨立性,跨區域的全域旅游規劃、精品旅游產品開發、資源整合和項目落地等存在較大的現實困難。
2.配套資源條件的限制。海南中南部山區長期以來受交通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雖然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生態旅游開發條件,但未形成較強吸引性的旅游線路,同時星級景區、特色品牌旅游項目嚴重缺乏,星級酒店及床位數等配套條件有限。近年來,海南通過打造“田”字形高速路網等,積極改善該地區交通條件,但從實際來看,目前黎族旅游資源條件的整體整合比較欠缺,從供給側對游客的綜合吸引力尚未顯著改觀。
3.文化傳承創新的不足。民族文化的創新傳承即是黎族地區旅游開發重要的資源條件,也是重要的目標歸依。在海南全域旅游開發過程中,歷來將民族文化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條件之一,但實際以傳承創新民族文化打造的品牌非常不足。一是民族特色的星級景點和旅游項目少。目前海南4A以上景區中,僅檳榔谷景區以黎族文化特色為主;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三月三”活動,具有一定的旅游輻射性,但游客基本以省內為主,且活動每年在各市縣輪流舉辦,難以形成長期固定的特色品牌;展現黎族傳統文化的“千古情”項目,故事演繹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內涵的挖掘、展現顯然不足。二是商業化氣息過濃。如最具代表性的檳榔谷景區,集中了黎族宗教、圖騰、織錦、傳統生產生活、飲食等多方面文化,但不論是在景點布置、講解員講解等方面,多體現濃厚的商業化氣息,對于文化的內涵挖掘不深,展示不足。
四、傳統生態觀的內涵及其影響
1.中國傳統生態價值觀及其內涵。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總結出了“天人合一”“節物利用”“以時禁發”等生態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并立起來,并將人放在中心地位。宋代張載提出“天人合一”的觀念,后被普遍理解為人與自然視相互依存、相互聯系,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發展的有機整體。從先秦時期開始,中國古代先哲就認為自然萬物依季節生息繁衍,如《逸周書·大聚解》就記載 :大禹時,“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 ;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禮記·月令》載 :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 “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等,逐步形成以“時禁”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環境保護準則規范。
2.傳統生態觀念對旅游的影響。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重要休閑娛樂方式的旅游熱度不斷上升,而且逐步從單一的觀光體驗旅游向綜合性休閑度假旅游,從單一區域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傳統生態觀對旅游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開發和保護并舉的思想有力推進了現代生態旅游的興起。生態旅游具有自然性、保護性、參與性、科學技術性等特點,是充分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整合與創新,打造自然和諧的生態體驗,彰顯生態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增加人與自然的深層次交融體驗。
五、黎族傳統生態觀在地區全域旅游開發中的價值和作用
黎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其傳統生態觀既具有中華傳統生態觀的共性,體現“天人合一”“節物利用”“以時禁發”思想。同時,由于黎族所處的生存環境、語言習慣、文化氛圍等方面的影響,黎族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民俗禁忌、生產方式中體現的傳統生態觀,“崇尚自然”的觀念更加明顯,人的主動性更顯內斂,生態依賴、生態調適相對更加明顯。
1.牢固樹立“天人合一”思想,強化保護和開發并舉實效。在強化生態保護意識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有效開發,在規劃、理念、產品、服務、體驗等方面加強創新,進一步樹立黎族全域旅游的品牌。一是要在全域旅游規劃中進一步彰顯“天人合一”的思想,將黎族地區生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納入整體視野,積極打破行政管理、地方利益的壁壘,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打造與黎族自然風光與民族韻味融為一體的全域旅游總體規劃,樹立獨特品牌。二是要加強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將黎族文化更深層次內涵彰顯出來,精心研制展現民族文化精華的文化藝術經典展示品,對現有景點、產品進行文化再造,爭取多出精品、更具特色,打造各地、各分支文化品牌,同時通過開發特色民宿、文化夜市等彌補星級酒店等資源的不足,增加游客過夜量等,為增加全域旅游體驗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三是要進一步強化旅游體驗,積極破除過度商業化的思想,在民族生態旅游園區、景點中更體現文化的自然流露和展示,增強對游客的參與性、體驗感和文化審美體驗,讓游客在文化沉浸、山水流連中自然消費、愉快消費。
2.有效踐行“節物利用”觀念,建設原生態旅游體驗項目。“節物利用”的思想引導我們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而逐步形成一種保護生態的共同觀念。這啟示我們生態旅游開發中,要獲得游客的最真實體驗,必須避免過度利用甚至破壞資源,在保持原生態基礎上進行開發建設。一是在以城鎮為單位的旅游開發中,突破單一性的局限,結合各村落生產生活中的特色文化,各有側重地進行一些包裝,再利用村道阡陌的原生體驗進行連接,形成區域生態博物館,產生聚合影響效應。二是充分挖掘各地區自然條件資源,充分利用山體、河流、瀑布等現有資源為舞臺,以傳統的生產生活圖景、文化藝術形式為依托,借鑒他人成果經驗,邀請專業團隊精心設計開發,打造“印象”系列特色實景演出項目,形成綜合體驗消費效應。三是回歸自然,在全域旅游線路建設中減少資源破壞,開辟徒步、越野、騎行、攀登、索道、漂流等為主的文化體育項目,在有效保護資源的基礎上形成各自特色品牌,增強全域體驗。
3.充分運用“以時禁發”理念,增強全域全時旅游體驗。四季更替是最基本的自然規律,“以時禁發”提示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適時安排和調節人類的生產生活,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生存發展。海南是一個熱帶島嶼,因氣候與國內外其他地區的互補性,出現了“淡季”和“旺季”之分。與沿海地區相比,海南黎族地區氣候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獨特性、調適性,為全域旅游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一是要充分利用海南黎族地區夏季清涼的獨特氣候優勢,借助海南夏季進入旅游“淡季”各方面資源空閑、價廉的機遇,積極開發和向外界推薦熱帶島嶼夏季休閑度假品牌,依托全省全域旅游的資源整合優勢,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休閑度假。二是要充分挖掘不同時節、不同市縣乃至鄉鎮在各自獨特的農業、漁業、林業等各方面文化特色,打造時節差異性、同時節地域差異性的體驗式文化生態旅游項目,增強游客的全域旅游消費需求。三是要充分利用生態調適性在建筑方面的影響,結合不同區域的氣候特色,在美麗鄉村建設、風情小鎮設計、特色酒店打造等方面體現原生態的地方特色,增強其特色品牌效益,從而形成全域性的獨特人文景觀。[本論文為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黎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及其現代意義研究》(HNSK16-2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