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軍
國民經濟一直是我國經濟市場的重要組成之一,其經濟效益高低是直接展現一個國家政府部門的經濟管理能力,同時也直接影響著我國眾多農民的基礎生存水平,在嘗試了多種脫貧攻堅的措施與制度后,就業脫貧成為了目前主要的脫貧方式,既能夠滿足經濟市場發展對于人力資源數量的需求,又能夠增加自主創業以及產業結構創新的數量增加,積極帶動了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提供的可靠發展動力。
一、傳統就業扶貧存在的局限性
1.救濟型扶貧局限性。救濟型扶貧是我國經濟市場中最先采用和最先推廣的扶貧政策內容,是結合當時國情以及人民生活情況所制定的簡單救濟內容,確實是在短時間內發揮了一定的援助作用,包括:基礎生活需求、物資生產恢復等,但也隨著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其自身帶來的局限性也影響了當時經濟市場的發展,進而逐漸為市場、人民和國家所淘汰,成為了表面扶貧制度內容。
2.區域發展扶貧局限性。待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市場發展開始逐步提升,各個地區政府體系建設與經濟掌控也逐漸邁上了正道,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開始采用了以區域發展為導向的扶貧政策,循序漸進的提升地區整體的經濟水平,改善該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但是這種區域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脫貧攻堅是一項長期性的發展項目,被選擇地區能夠享受到一定的經濟資源與優惠政策,而未被選擇的地區無法享受著該種待遇,且區域選擇標準模糊,貧困人民不知道何時才能享受到這種待遇,即便能夠等到待遇其自身精力、資金實力,是否能夠堅持也是問題。
3.全村扶貧局限性。相較于前兩種原有的就業扶貧措施,全村扶貧是其中較為先進的一種就業扶貧措施,其基礎運行原理與區域發展扶貧相似,都是利用中央政府和區域政府所提供的資金為基礎,定向對某一地區位置進行經濟收入水平提升,但是不同的是,區域扶貧政策是以區域為發展基礎點,而全村扶貧則是以村子為發展基礎點,且理想很完美現實卻很骨感,當實際全村扶貧制度開始落實時,便首先面臨的農民自身沒有足夠的資金與專業技能問題,從初期便無法繼續實行下去,進而其也成為了不了了之的政策內容之一。
二、就業扶貧在助力脫貧攻堅的應用
1.創建就業服務平臺。對于一些偏遠地區來說,人力資源充分、自然資源也是充足的,而造成其這些偏遠地區的經濟水平遲遲無法上升的原因就是交通運輸與信息數據。因此,政府部門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一個總就業服務平臺和子系統服務平臺,通過就業信息平臺了解不同地區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在平臺上定期性的公布相應的數據信息內容,使得居民們能夠及時得到一手資料,接觸和學習更多的創業、就業案例,從而增加居民創業和就業的數量,并同時針對部分地域交通道路需求,政府部門可以加強同工程企業的合作,科學合理規劃交通道路路線,為居民提供便捷的運輸途徑和出行方式的同時,還能夠增強施工企業的影響力,拓展其工程項目市場范圍,一舉兩得。
2.增加就業和扶貧方法。想要增強就業與扶貧方式,便需要先對貧困情況與就業需求進行詳細了解,政府部門可以建立貧困家庭就業信息檔案庫,通過分配專業人員實際走訪和調查,詳細了解不同貧困地區的貧困人數、經濟發展情況,對于具有一定能力和優勢的貧困人員,可以利用智能化數據信息系統,結合不同企業發展需要,定向性為企業推薦合適人才,待其就業后也實時跟進貧困人員工作情況與工資待遇情況,保障貧困人員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可以對企業進行篩選和合作,選擇更加影響力高、資源多的企業進行人才培養合作,為貧困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位置;再者,政府不要局限于地區現有發展,積極跟進經濟市場發展,推動各種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政策應用,特別是對于一些擁有著巨大自然資源的地區,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和地區環境特點,打造地區特色景點與產業,提升地區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夠對自然環境穩定運行進行保護。
3.開展就業技能培訓?;谧陨斫洕皆?,很多貧困戶們在技能水平與知識基礎較為薄弱,造成很多企業或者經營團隊無法選擇其作為員工,即便想要獨立創業也會因為自身能力經驗不足造成操作錯誤,進而創業失敗,則針對這個問題政府可以通過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來改善,加強同各個企業之間的人才需求聯系,應對其員工技能操作和專業技能需求,開辦相應的培訓機構,并積極進行宣傳,在遵循民眾本身意愿與選擇的同時,培養貧困農民自身擁有一技之長,額外增加副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收入;另外,政府還應為繼續上學的居民進行經濟貼補,結合國家助學政策,為其供應不一的經濟補助,既能夠促進貧困居民中繼續接受教育知識人數增加,又能夠促進職業學校中專業性人才數量增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根本上避免了貧困問題的惡性循環,有效增強農民的經濟效益收入。
4.創新產業結構。創新產業結構這一項就業扶貧應用,主要是針對以農業、畜牧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農民人群,通過利用現有的產業結構優化手段,對原有內容進行調整與優化,政府部門強化自身管理能力與影響力,做好作為連接現代市場與農民之間的“溝通”橋梁的職責,分配專業的技術人員,在為農民提供相應的技能與資源的同時,還會根據不同地區季節氣候、自然資源情況,為農民的農業與養殖業提供科學合理的規劃方向,優化其原有的產業結構,有效提升生產能力與產品質量水平,拓展更多的經濟產品與種類,優質的產品質量、豐富的產品種類以及足夠的生產效率,都能夠增加自身的競爭能力,以來更好的爭取政府為其提供的與龍頭企業合作的機會,推動產業結構發展向著生態化、節能化等更加優質方向發展,滿足經濟市場可持續化發展需求,又能夠保障農民收入穩定且持續,推動脫貧攻堅目標實現。
三、強化就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的優化措施
1.組織保障。強化就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的首要措施就是組織保障,只有保障組織結構才能夠做好就業扶貧的基礎工作,則政府部門有針對性對于就業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建立完善的政府指揮系統,由各級政府人員、經濟專家以及各產業專家共同組成,科學合理制定適合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就業脫貧方案,并同時明確系統顳部各個部門的職責,定期進行專業能力提升和實踐操作經驗累積,積極進入貧困地區實際環境中,一則是為了解貧困居民所需求的、所希望的,另一則為了對制度落實情況進行反饋采集,及時對就業脫貧政策進行完善,豐富各種救助資金,使得農民們都能夠信賴政府,積極配合各項制度內容的實施,有效提升農民自身的經濟效益收入,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目標。
2.基金安全保障。基金安全保障一般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建立應對基金與物資的保障工作組,就在實際就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運行過程中,常見的基金安全以及物資供應問題,強化相應的監控力度與掌控力度,細化各種基金交易流程、交易方式和分配使用,確保每一項基金流動的透明化、公開化,從而保障基金使用落實到就業扶貧工作中,并同時系統化管理物資采購流程,全面掌控物資采購、運輸和使用,避免出現不良分子以權謀私的問題;而另一方面是積極拓展基金途徑和種類,加強與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與貿易往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方式,增強外界公益力量的加入,使得社會各界開始重視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性與意義,積極參與到推進實現脫貧攻堅的工作內容中,有效保障就業脫貧中基礎資金數量能夠支撐工作進行。
3.紀律保障。除了以上兩種強化就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優化措施以外,還有就是紀律保障。所謂的紀律保障就是指政府內部的監督體系,政府有關部門要結合現有的就業脫貧制度內容,對原有的監督體系內容進行改革和優化,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與問責制度,組建專業的監控小組,利用不同調查方式定期對于就業脫貧工作進行審核,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數據信息內容,一定要逐一進行審核核算,避免存在虛假信息和錯誤內容,一旦發現亂用職權、以權謀私和不遵守制度等情況,嚴格依照問責制度內容尋根問底式,將所有責任人和問題人查出,然后便相應進行記錄處分和懲罰,避免相關問題的再次出現,引發更大的安全與經濟事故;另外,政府部門還需要對地方就業體系內部的評估與獎懲罰管理制度進行完善,明確不同部門的責任與義務,增強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自然就業脫貧工作質量和效率便會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原有的救濟型扶貧、救濟型扶貧和全村扶貧帶來的局限性和低效性已經顯現出來了,顯然無法適應現代政策變化和經濟發展需求,而就業扶貧對于提升脫貧攻堅來說不僅是經濟效益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更是經濟時代背景推動下,提升偏遠地區經濟的必要措施,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要明確就業扶貧對于脫貧攻堅、精準脫貧中存在的意義和作用,完善的相關制度內容和管理標準,積極推動各項就業扶貧政策的落實,并在不斷地實施和應用過程中,對于就業扶貧內容進行優化,最大程度實現精準脫貧的目標,提升國民經濟收入水平。
(作者單位:前郭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