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摘 要: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博物館要發揮好應有的社會教育功能,合理進行教育性展覽的規劃和設置。文章在闡明博物館教育性展覽的基礎性特征、需要關注的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探討現代博物館教育性展覽活動科學的組織策略。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性展覽;相關問題;組織策略
在我國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愈來愈多的人渴求更新既有的知識體系,提升綜合素養。博物館作為公益性和社會教育性機構,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對廣大民眾的教育職責,定期組織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教育性展覽活動。
1 博物館教育性展覽的特征
博物館教育性展覽主張針對有自我提升需要的人進行及時的教育信息共享傳輸、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從而發揮出更大范圍和更高水平的社會教育功能。而教育性展覽的主要途徑就是進行展品呈現,進一步達到對受眾群體思想理念和行為習慣的引導作用。結合現代教育理論分析,接受教育的個體,其社會地位、文化素養、生活環境各異,對應的知識獲取動力和內容理解程度等也不盡相同。所以說,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分別針對這些人群篩選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引導模式。即要求博物館預先深入調查和明確把握不同目標群體的特殊性,并基于他們的社會地位、既有的文化素養、所處的生活環境、身心生理的特征等,進行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活動設置,多使用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講解知識、技能和理念,使大眾可以快速有效地掌握并自然地貫穿融入到自身的知識架構和思想體系之中,為今后參與多元化的社會實踐等指引方向。
2 博物館教育性展覽中要關注的相關問題
教育性展覽的重點在于對受眾群體的思想和行為發揮必要的糾正效果,在此期間,要求相關管理者把握受眾的需要,通過多重途徑去收集完善的素材,持續強化受眾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從而不斷更新他們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館教育性展覽絕不止單純意義上的知識傳播,還需要定期獲取受眾個體的受教育反饋結果,方便日后針對自身既有的信息傳播模式進行針對性整改,包括信息內容、覆蓋規模、組織形式、傳播路徑等,進一步達到預期的目標。
2.1 明確教育的對象
在組織博物館教育性展覽活動期間,第一要務就是鎖定具體要進行教育的對象,隨后有針對性地篩選匹配展覽設計和教學引導方案,從而獲得更加理想化的教學成效。而要鎖定受眾的目標群體,還應該先保證各個受教育個體的學習需要、行為品質等基本一致,隨后再按照既定的標準尺度進行教育范圍的適度擴大,諸如受教育者的年齡、民族、社會地位等,從而逐步增強這部分教育性展覽的包容性和每次展覽中受眾群體的數量規模。
除此之外,為了確保到館內參觀和接受教育的實際人員數量達標,還需要考慮各個受眾人員的居住地點、信息獲取模式、社交范圍等,再通過互聯網、社區信息站等來定期更新展覽消息,以吸納足夠的人員前來參觀學習。
2.2 確立展覽的主題
在進行教育性展覽活動規劃期間,還需要設置適當深度的主題,進一步設計出詳細的展覽層次和生動的教育情境。通常狀況下,教育展覽活動主題就是借助展品來傳達更加深刻的情感和理念,并搭配一定抽象性的概念解說。至于對應的展覽形式和表現模式則更加多元化,諸如在進行各個領域知識點展覽時,可以引入一些特定知識或是理論體系內已然被證實的客觀事實,還有就是一些具有明確規律性和系統性的原理性知識。由于展覽內容、受眾群體、教育目標等各異,所以各階段篩選出的展覽主題和想要表達的側重點都會不盡相同,如某些展覽注重于呈現出主題不同層次的內容,或是闡述對各個層面的獨特理解;一些展覽則著重凸顯主題中的一層內容,或是一個重點環節,并且在學習方式、內容、規范標準等方面分別提出特定的要求。
2.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在博物館教育性展覽環節中,還應該結合實際靈活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旨在充分激發受眾群體各種感官反應,令他們主動透過多個層面去分析眼前的展覽內容,保持長時間的觀賞新鮮感和興奮度,加快對新知識的接受進度,獲得更加良好的學習成效。當前博物館教育性展覽中經常引入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會做到和展覽構想相互貼合,即令不同感官反應、教育目標、主題層次內容等有機結合,分別處理好前期的問卷調查、現場中的觀點探討、主題講解、角色扮演、專項教育等工作任務。至于教學引導模式和輔助設備的選擇,則更應該照顧到教育性展覽的設計全局和目標方向,爭取規避一系列不良影響,特別是某些有聲設備或是游藝性設備給觀眾帶來的過度吸引。這樣一來,受眾群體才能夠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教育性展覽項目之中,加大對對應教育問題的重視,令館內各類教學方法分別達到應有的價值功效。
3 現代博物館教育性展覽活動科學的組織策略
博物館的存在意義便是配合各類展覽來吸引人們的關注,進一步發揮出對不同個體的教育功能,因此強化博物館陳列展覽水平是發揮其教育功能的基礎。
3.1 展示更有特色的內容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核心文化載體,且各個地方的博物館都保留自身獨特的藏品資源,有著明確的主題內涵,以及呈現出特定的質量和數量優勢。例如,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就擁有特色鮮明、影響世界的巢湖魚龍化石標本,其應因此設置特定范疇的區域和系列,并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進行生動性的感知情境創設。如此一來就可以吸引更多本地和外地人前來參觀,包括學術專家、基層參觀者、廣大青少年群體等,他們都會在認真觀賞的同時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從而使博物館順利發揮出必要的教育功能。
3.2 設計出更加豐富有效的展覽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的存在意義絕非單純地進行既有展品的靜態呈現,而是要深入挖掘每個展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奇經歷。在此基礎上,各地的博物館要全方位使用光、聲、電等渲染技巧,增加互動交流。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就開始大力設置多媒體互動、4D影院、時空隧道、電子書閱覽等活動平臺,力求全面調動現場觀眾的自主參與欲望,令他們在實際體驗中加深對不同展覽的認識,從而有效彌補傳統靜態展覽中的種種缺陷。
3.3 適當增加一些臨時展覽
大部分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或是展廳都是長期固定的,很難臨時予以系統性調整,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利用臨時展覽加以拓展完善。臨時展覽具備較強的靈活性優勢,且不會消耗過多的成本費用和時間精力,兼備較強的針對性應用實效。博物館管理者應當調查明確各階段參觀人員的需要,隨后將傳統文化節日等作為關鍵切入點,盡量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一些臨時展覽活動,以增加人們對博物館的認知度。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在2016年組織了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主題的臨時展覽活動,借助多元和逼真的展品以及細致性的講解分析等,令更多觀眾熟悉羽毛和身體結構的演化,以及飛行的起源等重要的科學問題,贏得較高的認可度和支持。
3.4 做好對外的宣傳推廣工作
即借助多媒體、互聯網等加強宣傳,令觀眾及時得知博物館最新的展覽動態之余,利用媒體的權威性來提高博物館的知名度,進一步增強博物館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響力。如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還借助微信、微博等主流平臺以及官網網站等,實時更新本地的國土信息、科普資源、科研成就、參觀咨詢話題,令廣大觀眾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通過電腦或手機,自由點擊和了解博物館最新的展覽陳列狀況,令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得到多元化和廣泛化的滲透。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推出專門的宣傳冊或是志愿者手冊等,以對博物館和對應的展覽活動進行及時、深入的推廣宣傳。
4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性展覽可以輔助博物館竭力發揮出自身的社會教育功能?;诖?,今后各個博物館當基于不同展覽的特征、展品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以往豐富的陳列設計經驗等,總結各個展覽可以發揮出的教育效果;同時引入更加先進有效的教學技術,促使教育性展覽更好地符合教育工作的全新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周進.我國博物館陳列設計思想發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2]宋嫻.中國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3]張麗.數字化時代中國博物館教育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