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彩花
摘 要: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為推進我國文化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支撐。但受內外部環境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衰落狀況日趨明顯。基于這種情況,需大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便促使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而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需進一步創新保護策略,優化保護成效。
關鍵詞: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新時期下,我國充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類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具有較大意義。因此,博物館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制定完善的策略與方法,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步伐。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豐富的內容,涉及音樂、舞蹈、游戲等諸多形式。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以山西為例,目前有75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①,如人們比較熟悉的牛郎織女傳說、皮影戲、中陽剪紙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有效反映本民族、本地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本民族的智慧與情感。
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可以得知,國家、民族的強大,單單依靠有形物質是難以實現,還需要不斷拓展精神高度。而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可促使民族的精神高度得到有效提升。特別是新時期下,工業經濟、外來文化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衰落問題日趨嚴峻。需要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得到保護。
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博物館的作用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既需要將其物質載體保存下來,又需要對其非物質內容進行切實保護與傳承。而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如博物館的遺產保護體系比較完善,遺產保護人才比較豐富等。
2.1 保護與展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某種程度上能反映國家、民族文化,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存在形態,需借助固定場所進行保護和展示,而博物館則能夠有效滿足這一需求。博物館在物品存放方面優勢較大,且能夠將專業化的保護、管理工作開展下去。同時,博物館的展示功能較為豐富,欣賞性較強,通過燈光、布局的巧妙設計,能更好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山西中陽剪紙為例,博物館通過合理設計燈光效果,讓剪紙展示更加生動,給人以良好的視覺效果。
2.2 傳承與發展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接物質載體缺乏,通常以記憶、傳承等形式進行保護。具體來講,記憶是在歷史教材、歷史教育等方面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借助于多樣化的手段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憶。而傳承則是通過學習、傳授等活動,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山西面食、云雕制作工藝等,都需要通過技能傳授來傳承。而要想記憶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通過切實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實現其生存、傳承目的。博物館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方面具有較大優勢,為了提升文化傳承水平,博物館往往會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與內容,將特定主題的民俗文化活動組織起來。如山西的博物館往往會在每年農歷7月7日,組織開展牛郎織女為主題的民俗活動,以此幫助人民群眾深入了解牛郎織女文化②。同時,博物館的群眾基礎較為雄厚,也可將這一吸引力優勢利用起來,將其他輔助活動開展起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山西汾陽博物館會定期舉辦杏花村汾酒品嘗活動等。
2.3 開發與利用
為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效,不僅要將其本體原狀保持下去,還需要深入挖掘其內涵思想,充分利用其各方面的價值。如觀眾在游覽博物館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不同程度的消費行為產生,進而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顯著帶動作用。
3 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過去博物館將文化遺產的物質外觀作為保護的重點,保護體系的完善性不足,這樣只能延緩文物自然變質過程,難以深入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與內涵。新時期下,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分重視,完善制定政策法規。博物館依據這些政策法規要求,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手段,如組織、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陳列等。但這些活動本質上依然是對物質本身進行展示,沒有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容。由此,博物館需進一步探索與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式與手段。
①科學收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一項重要職能為收藏職能,且文化收藏的經驗較為豐富,手段較為先進,能夠有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收藏工作的開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相較于有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博物館需創新收藏策略。首先,要落實收藏優先的原則。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大部分人們所忽略和遺忘,部分處于瀕臨消亡的狀態①。因此,博物館需完整收藏與永久保存瀕危的遺產項目。其次,要科學梳理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以山西皮影戲為例,皮影材料、場景等屬于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而皮影制作工藝、表演技巧等則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博物館要分開保護此類文化遺產。既需要通過保存優勢的發揮,科學保存、展覽皮影戲的各種道具與場景,又可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等將皮影戲精彩片段生動呈現給觀眾。
②廣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通過陳列展覽活動的舉辦,能夠幫助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深入體會,進而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具體實踐中,博物館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充分納入考慮范圍,合理調整展示策略,如針對山西的中陽剪紙、平陽木版畫等,博物館可邀請手工藝人將制作工藝等現場展示給觀眾。以山西某博物館為例,近些年成功舉辦了以民俗藝術為主題的精品展覽活動,對山西的一些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生動展示,涉及到陽泉評書、晉劇、民居磚雕、黎侯虎等多樣化的形式與內容。此展覽并不是簡單陳列民間工藝實物,而是將民間藝人廣泛邀請過來,通過晉劇表演、黎侯虎的現場制作,幫助觀眾更加近距離感受到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再如,某博物館成功舉辦了以平陽木版畫為主題的展覽活動,不僅將民間優秀的木版畫作品展示出來,還將木版畫體驗區設立于展覽廳內。由木版畫工藝大師現場教學,帶領觀眾體驗木版畫的制作過程。通過這些展覽活動的舉辦,博物館與觀眾的互動性得到增強,同時觀眾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與了解平陽木版畫。
③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工作。為幫助更多的人充分認識、了解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深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如博物館可以積極聯系當地的高校、研究機構等,定期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學術講座、學術沙龍等,促使公眾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及其他專業知識。此外,也可與本地區的中、小學校積極合作,開發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校本教材,教材內容中需詳細列舉與介紹本地區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便幫助廣大中小學生充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覺投入到保護、傳承工作中。
④推進信息化建設步伐。為提升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效,要將信息技術利用起來,逐步優化工作手段。首先,可應用3D技術、VR技術等,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呈現手段與效果。如針對山西趙氏孤兒傳說這一文化遺產,可巧妙應用VR技術,幫助廣大觀眾進入到故事情境之中,促使觀眾的情感共鳴得到激發,優化展示效果。其次,要通過運用微信、微博等工具,構建網絡交流平臺,增強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博物館既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內容、知識等實時傳遞給觀眾,觀眾也可針對某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自由討論,互相交流看法和意見。此外,要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工作,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公眾基于終端設備,通過對遺產鏈接進行點擊,即可全面了解遺產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視頻內容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乎到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博物館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不斷探索與優化保護思路與策略。要從收藏、宣傳、教育等多方面著手,科學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