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愫

2019年2月13日,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職業技能及應用型專業教改做出了指導。4月,教育部、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部署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加快應用型本科教育院校和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
一、“1+X證書”制度方向與意義
(一)“1+X證書”制度主要方向
“1+X證書”制度計劃從技能人才較為緊缺的10個領域進行改革,涉及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行業,除了以職業教育院校為主體開展工作,制度同樣鼓勵應用型本科高校積極參與。這一制度鼓勵學生獲取多元化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學歷證書的基礎上強調技能應用能力的認證。其中,與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改革息息相關的內容在于,改革院校要根據相關技能的具體要求和標準,將需學習與掌握的內容設計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豐富、擴充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設置課程,深化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融通性、指向性。
(二)實行“1+X證書”制度的意義
1.順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由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驅動。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職教、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需求不匹配問題,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吻合度、前瞻性不符合經濟發展需求。“1+X證書”制度旨在構建產業所需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暢通人才培養路徑,借力于市場化力量調節人才供需平衡,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為社會輸出具備實操能力的人才。國家從高層進行政策指導,可協調應用型及研究型人才結構,逐步落實工作,也有利于解決學生就業等重要問題。
2.推進應用型高校教育縱深化改革與發展。在政策指導下,應用型院校需緊密結合“1+X證書”制度與人才培養、課程、師資等建設,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從而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綜合能力。此外,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其中,能夠為應用型教育院校拓寬服務范疇。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宏觀政策和行業需求的“雙馬車”驅動下,應用型高等教育將進入又一次縱深化改革。
二、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建設現狀
(一)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優勢與機會
1.民辦高校承擔重要角色。在技能型、應用型高等教育中,民辦高校是重要組成部分。在2016年《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提出的高等教育分類體系中,專科層的民辦職業技能型學校有320所,本科層民辦主導的應用型院校有417所,分別占比30%、50%。而從高校在校生數量看,2012年-2017年公辦規模穩定,民辦本科增速為3%左右,民辦大專為5%,貢獻了主要增量。從招生人數看,民辦本科招生穩中有升,2017年占比25.1%,同比增長0.2%。
2.應用型院校成為毛入學率突破口。毛入學率是衡量教育普及程度的關鍵指標。在高等教育方面,毛入學率在2016年已達到42.7%,但還遠低于歐洲的64%和北美洲的87%,“十三五”規劃2020年目標為50%,未來幾年的高校學生增量的提升主要靠毛入學率。但近幾年教育經費向義務教育傾斜,逐年提至30%以上;生均財政性教育經費中,高等教育經費占比下降較明顯,從2013年31.8%降至2017年28.3%。因此,毛入學率目標的重要承載力落在民辦應用型和技能型高校中。
3.新增勞動力中應用型人才占比高。結構性就業矛盾是當前社會就業需要突破的瓶頸,應用型人才與職業教育可以為緩解矛盾發揮了重要意義。以升學路徑為基礎,結合每年出生人口粗略推算,近1700萬出生人口中,最終進入本科學習的僅400萬人,進入專科的約350萬人,這同時意味著余下的職業培訓潛在人群數量約達800-900萬人。此外,根據教育部官網數據,每年的新增勞動力中,中職和高職在內的職業院校畢業生占到70%,可見應用型人才占比高。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依然存在較大的市場機會與社會潛力。
(二)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現存問題
1.政校企行聯動體系建設不完善。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部門在應用型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還未形成成熟的協作體系,相關制度標準不夠健全,職能部門未能發揮直接的指導作用。在應用型學科建設中,行業協會等部門在對接行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方面可以發揮十分重要的的作用,但目前行協在應用型專業高校教育的參與度還不高,相關企業參與辦學、合作的動力不足。
2.產教脫鉤現象。據統計,我國近年普通高中生數量約是中職類在校生數量的6倍,可見我國應用型與研究型人才的梯隊性培養明顯不平衡,并且應用型專業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參差不齊加劇了產業需求和人才供給的矛盾。此外,應用型領域市場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但學校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的需求有區別,部分專業的學生“學藝不精”、“全而不專”的特點逐漸成為學生與社會人之間的溝壑,使得產教脫鉤現象愈發顯著。
3.應用實訓資源缺口。一方面,學生在校參與實訓的平臺較少、時間較短,只有在實習期間能實際進行應用實訓,且銜接性也不高,因此此輪應用型高等教育改革必須加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另一方面,應用型專業的師資隊伍對人才培養的影響較為重大,但目前較多專業存在缺乏專業師資的現象,部分師資的實操技能與教育需求也不匹配。
三、“1+X證書”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途徑
(一)把握發展時機,提升相關專業毛入學率
由于教育經費傾斜,公辦院校招生增量有限等原因,民辦應用型和技能型高校成了提升毛入學率目標的重要力量。因此,應把握發展時機,尤其在“1+X證書”政策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可結合政策試點專業和方向,采取全新設立相關專業,或擴張已有相關專業招生數量的方式,綜合提升相關專業的毛入學率。
(二)結合需求特點,突出就業導向
結構性就業矛盾刺激社會人才市場轉型,從而出現了新增就業人口中應用型人才占比高的現象。同時,“1+X證書”政策背景為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了較大的政策紅利,應用型高等院校和專業應結合顯著的市場需求特點和政策紅利,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充分突出就業導向,切實為社會輸送有迫切需求的人才類型。
(三)加強政校企行協同作用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政府主要的功能是促進合作,提供相應的政策、資金支持,同時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調整人才培養方向,提升與社會發展的匹配度;行業協會集中了本行業的專業精英,其服務輻射到整個產業鏈,能夠整合行業資源,應加強與學校的面對面指導與合作,在人才培養中主要可以從認證互動、教育培訓、信息互動、共建平臺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高校則擁有科研人才和實驗設備優勢,是人才的直接孵化基地。因此,要加強與政府、行業協會、產教融合企業的直接溝通機制,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提升產教匹配度
根據制度文件,院校要根據相關技能的具體要求和標準,將學生需掌握的內容設計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豐富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課程,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教學改革向提升產教匹配度發展,產教融合將在其中擔當重要角色,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都需探索改革,主要內容見表。
(五)加強師生實訓環節建設
為了向學生提供完善的應用實訓平臺,必須與企業形成穩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構建實訓基地資源庫,從初期的入學教育,到中期的企業參觀、調研,再到后期的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使企業充分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每一個流程中。在教學中試行“多導師”等制度,專業教師承擔理論和實驗教學任務,企業專家任兼職教師和業師,指導實操或實驗課程。與此同時,鼓勵教師走進企業,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亦或盤活行業教學資源,積極開展“1+X”相關培訓,形成“雙師型”師資隊伍。通過教師、企業專家的雙向交流,優化學校的師資隊伍結構。此外,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可大力引進社會性資源,通過產業合作的機制進入校園,在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的人才配置方面實現多元化,這種合作機制有利于政、校、企共同搭建多功能的校內實踐教育平臺,為“1+X”相關改革培訓提供強大的硬件支持。[基金項目:2019年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F2019021)。]
(作者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