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宇軒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強國的重要基礎。1999年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完成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型。然而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格局下,城鄉教育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均衡性,鄉村教育因為社會、歷史等原因,其發展空間和發展水平都落后于城市。“千村調查”是上海財經大學以“三農”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大型社會實踐項目,2019年調查主題是“中國鄉村教育研究”,本人參與了該項目的本年度大學生暑期實踐,重點調研了江蘇省泰州市JD中學的辦學條件、師資、生源以及近年來中高考錄取情況,并以此為研究案例,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對鄉村教育的公平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通過鄉村社會組織形態、教育價值觀和政府職能保障三個角度,嘗試探索解決該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一、調研案例分析
1.調研學校簡介。JD中學創建于1956年,屬于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是江蘇省三星級高中。學校總占地83360平方米,建筑面積33118平方米。學校現有40個教學班,1800多名學生,近200名教職工,其中中、高級職稱的骨干教師130多人,泰州教育學會理事5人,泰州市學科中心組成員5人,姜堰區名師工作室成員6人,姜堰區兼職教研員9人。2006年以來高考公辦本科達線人數、達線率均位居姜堰區三星高中前列。
2.調研數據分析。以JD中學為例,作為在泰州市農村地區層面上有名的高中,調查結果顯示,學校自2012年以來應屆高考參考人數與錄取人數總體呈現下降趨勢。
而另一份資料數據顯示了JD中學初中部在2015年-2019年的中考錄取情況,不同于高中部參考人數與錄取人數的逐年下滑,在這兩項數據上初中部總體上都保持平穩。可見,由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保障,作為鎮上的唯一初中,JD中學初中部保持著相對平穩的生源數量。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也恰恰是九年義務制教育的保障,使得普通的村民對于子女就讀的小學初中沒有太高的要求,大部分都選擇了本地的學校就近讀書。
調研發現,鄉村已經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入學鏈條。例如,對于JD鎮周圍的村鎮來說,囿于當地沒有高中可讀或者當地鎮上的高中沒有JD中學好,應屆學生選擇去JD中學讀高中。而對于JD鎮自己這里的應屆學生而言,有條件的家長紛紛將孩子送到姜堰縣城的高中就讀,這一點從JD中學自2012年以來應屆高考參考人數逐年下降的趨勢中就能清晰看出。筆者隨機調查的12戶家庭中,有4戶家庭現在有上中學的孩子。而這4戶人家無一例外選擇了去姜堰市的高中就讀。
二、鄉村教育公平問題的政治哲學思考
長期以來,教育公平與教育平等一直處于糾纏不清從而被彼此“誤解”的狀態中。在1999年高校擴招之后,更多數量的高中生有機會進入大學進行學習,例如200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2.5%,2018年則達到48.1%。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年提高相對應的是,城市和農村學生獲得教育機會的差異也隨之增大。中國人民大學CGSS“2008年全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顯示,1999年擴招之前城市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的機會是農村高中畢業生的1.13倍,非常接近;擴招10年之后的2008年則是1.55倍,差距明顯擴大。隨后,各種大數據都顯示,雖然農村畢業生進入高校的機會增加了,但進入國家重點類大學的比例卻在降低,尤其在北京、上海這樣大城市的重點高校,城鄉分布很不均衡。
1.教育公平與鄉村公共領域空間正義。改革開放后,對處于“城鄉二元結構”生存空間的農村來說,教育問題只是整個城鄉問題的一個側面,隨著城鄉差異的不斷擴大,教育公平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思考。在政治哲學的范疇,鄉村教育公平是鄉村公共領域的空間正義的研究內容。長期以來,在談及空間正義的問題時,城市內部的空間正義往往成為研究的重點。二戰之后福特-凱恩斯主義的盛行讓國家職能的權利問題成為學界討論的現實背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新形態使城市資源分配不平等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同時在冷戰時代背景下城市內部公共權利隨著公民運動興起得到廣泛討論。相比之下,農村的空間正義問題研究就冷清了很多。
2.教育公平與教育領域內部價值觀念。教育公平的實現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現行的鄉村教育中,乃至整個教育體系里,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便是教育領域內部價值觀念的問題。我們需要去關注每一個個體的“實際生活狀態”和在這種狀態下的能夠去實現機會的能力。阿馬蒂亞·森曾經在《以自由看待發展》提出過“capability”這一重要的概念,即可行能力。森想要教育達到的目標是養成一種發揮出自己能力的能力。它并不是一個被每個主體的自然稟賦固定的。相反,它是流動的,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集合。這既是它自身的特性,也是其本身的內在要求:運用自己所獲得的自由與機會去發揮出自己能力。可行能力并不是意味著每一個個體只要依據自身主體性的需求完成選擇便能夠實現。對于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而言,對發展空間的多元指標衡量體系依賴不僅僅是主客觀的條件,否則易落入多元相對主義的烏托邦陷阱。在現行的農村教育環境中,農村學生的價值觀嚴重地被現代化帶來的浮躁風氣所沾染,大多數學生以考上大學進入城市,找到一份賺錢有地位的工作作為人生的重要目標和動力。這并不是說考上大學進入城市找賺錢的工作不正確,而是說這種價值觀念的長期意識形態灌輸會嚴重影響一個正常青年綜合素質的提高成長。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學生選擇自己人生追求的自由,扼殺了實現自己價值的機會。
3.教育公平與政府政策保障職能。教育公平是個體公平發展的基礎。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對于個人,都應該通過教育進行思想上的啟蒙。中國城鄉差異擴大有很多來自社會、歷史等因素,但教育不平等無疑是其最主要動因,并且貢獻度呈擴大趨勢。西方思想史對于國家功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作用進行了思考,認為象征著權威的國家對于集體的實現進行程序化的指導、分配乃至于再分配。例如,社會資源的協調分配上,政府需要制定合乎正義原則的法律法規進行統籌管理等。
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教育體現了個體機會上的公平公正。但教育公平不僅僅是資源分配公平性問題,還包括個體發展和代際流動等問題。本質上,教育公平與制度設計和社會主體價值息息相關。因此,政府通過制定種種政策以期待實現教育公平,例如,各類星級中學的評比與認定等。但在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背景下,很難做到真正的公平。
三、實現鄉村教育公平的路徑探索
1.社區環境:營造鄉村文化空間。梁漱溟曾經指出,要想解決鄉村問題,最根本便是組織制度上的問題。城市生活的神化既是冰冷的社會現實,也是一種畸形的社會觀念的產物。它關乎整個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體系的空間正義。實地調研發現,JD鎮全鎮僅有一家勉強滿足中小學生閱讀應達標準的書店,而村委會內閱讀室的藏書量實在太少。顯然,這與JD“教育強鎮”的稱號不符。同時,通過走訪發現,農村缺少社會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古時,鄉村文化的核心便是中國古典儒學倫理道德。而在21世紀的今天,剝去從歷史舞臺消失的三綱五常禮儀規范,其最本質的社區人際關系也被現代化的洪波侵蝕。從倫理學意義上,人際關系淡漠的最直接后果便是社區中缺少組織系統內部的分化,長遠的影響體現在對鄉村未來的發展前景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以JD鎮為例,可以先設立“讀書角”提供鄉村學生必需的閱讀資源。同時開辦相應的學堂講堂,請村里的能人老先生或者從村里走出去的各專業領域人士定期給村里人開講座,不一定要學術化,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崇尚知識的社會氛圍。而對知識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人”自身的信仰,并因此迸發出對理性、平等、自由等理念的向往和憧憬。這便是初級階段“啟蒙功利主義”的基本前提,即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認識自身的理性自我。在這樣的社會里,個人的自由發展依賴于其對于整個社會總體發展的影響。同時社會上整體的善是以尊重個人自由為前提條件的。
2.教育內部:實施多元化評價標準。當下,星級高中在多個省市成為了衡量高中教學實力和口碑的重要評價標準。星級高中政策本身就是之前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制度的變形,只是在等級的劃定上更加細致。而對于農村高中來說,要想在硬件條件上滿足四星級高中的評選標準意味著在經濟上壓力太大。比如,在江蘇省教育廳發布的四星級高中評價標準上,有著明確的規定“生均教材儀器設備值不低于3000元”。這對于一所鄉村中學來說是較高的標準。JD中學近幾年一直在爭取的四星級高中名號,但囿于人才的過度流失和硬件條件的不合標準,一直被拒之門外。對于JD鎮政府來說,9年義務教育的巨大資金消耗需要由自身承擔。可想而知,剩余的撥給高中的資金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在有些地方上,還出現了學校出去借錢負債的例子。
3.政策體系:增加教育財政投入。上級政府可以通過增加在教育上的財政投入,并建立激勵機制,通過比較高考的考試結果對各農村中學進行獎勵,以刺激地方高中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中,而不是在硬件設施的攀比上。同時在落實具體政策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在具體的情境中,農村中學的目前生存環境和未來發展空間,進行全面的評估。
本文旨在借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JD中學高中教育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困境,以政治哲學的視角對教育平等問題中的政府職能與社會組織結構進行分析。平等是政治哲學所關注的核心問題,脫離了現實的依托便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在中國城鄉教育平等的問題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的社會結構特征,并關涉著鄉村社會組織運作的方方面面,如鄉村學校教育理念、鄉村公共領域的話語權與責任感以及政府對農村考生機會平等的保障等等。實現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標,是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一個重要面向,需要從社會環境、政策體系、教育內部要素等方面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