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喬
【摘? ? 要】評論是黨報的旗幟和靈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場特殊戰役中,黨報評論既不能失聲,也不能“老腔調”板著面孔發聲,更不能依靠紙媒“單聲道”發聲,而應積極適應媒體融合發展新要求、新特征,創新策劃、創新選題、創新表達、創新傳播,在融合發展中,及時傳遞權威聲音,適時回應社會關切,實現輿論引導的良好效果。本文以《安徽日報》融合創新評論,同頻引領戰“疫”為案例,從四個方面論述黨報評論如何在媒體融合發展中不缺位、不失聲,站好位、善發聲的創新實踐與效果,以資借鑒。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新聞評論;同頻共振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新聞工作是一次重大考驗。
黨報的性質和定位,決定了其疫情防控及時全面報道、當好喉舌、權威發布的定位與作用,也決定了其戰“疫”評論高舉旗幟、引領輿論的職責與使命,必須創新策劃、創新選題、創新表達、創新傳播,權威解析中央精神,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著力引導社會輿論。
一、創新傳播,紙媒融媒“共發聲”
1月25日,安徽日報刊登《敬告讀者》:“根據國家法定節假日安排,經上級批準,春節期間本報出版工作調整如下:1月26日-30日(正月初二至初六)休刊五天;1月31日(正月初七)恢復正常出版?!碑斕欤泄仓醒胝尉殖瘴瘑T會召開會議,專門聽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匯報。
1月26日,安徽日報終止休刊,正常出版。頭版頭條刊登新華社通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二版頭條刊登《“一把手”抓“一把手”? 政治責任扛上肩——李錦斌主持召開疫情防控工作調度匯報會側記》,同時刊登的評論《防控疫情,人人盡一份責任》寫道: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支持者??茖W防控疫情,人人都要盡一份責任。
由此,安徽日報評論員與記者一道,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專欄評論“全壘打”。1月27日到3月23日,先后刊發17篇“本報評論員文章”,及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黨中央重要部署。從《一級響應要有一級狀態》到《在抗疫大考中化危為機》,2月7日至4月7日,先后刊發9篇短評。從《人人盡責,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到《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2月9日至4月9日,在一版先后刊發5篇“江淮時評”。從《沉下去,才能防得牢控得住》到《復工復產安全意識要跟上》,2月15日到3月31日,在一版先后刊發“徽風”4篇。
專版時評“八連推”。從2月18日春節后恢復出版的第一期《思想周刊·時評》版,到4月7日連續推出8期時評專版,共刊發47篇時評,創造安徽日報創刊68年來連續八周圍繞同一主題推出整版評論的最高紀錄。這些評論,緊跟抗疫進程、緊扣社會關切,樹起輿論場上的鮮明“風向標”。
融媒評論“十連發”。媒體融合發展時代,黨報評論既要為紙媒讀者服務,也要為新媒體讀者服務,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兩個陣地上同時當好喉舌,有力發聲。在紙媒專欄評論“全壘打”、專版時評“八連推”的同時,安徽日報評論部在發揮社內評論員積極性的同時,主動約請抗疫一線基層工作者、安徽醫科大學專家、合肥市中學老師等社外評論員,一起撰寫問題性重、針對性強、專業性準的鮮活評論。1月28日到2月16日,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評論專欄“聲度”精心策劃推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系列評論共10期,聚焦《“三個防控難度”絕不可掉以輕心》《守土有責 守土盡責》《面對恐慌謠言,理性信心就是良藥》《將危機轉化為保護生態的行動》《尊醫重衛,致敬“最美逆行者”》《呵護“白衣天使”,就是守護抗疫勝利》《傳檄“戰斗令”,早日迎“拐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當“線上學習”暫當主角時》等熱點話題,或警醒人們正視抗疫艱巨復雜,或鼓勵群眾堅定必勝信心,或激揚黨員干部擔當盡責,或致敬關愛醫衛戰士,或關注學生網上學習等,在融媒體上與群眾和患者心相連、情相系,同呼吸、共命運,抗擊疫情,共克時艱,提升了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二、創新選題,舉旗引領“相向行”
新冠疫情防控,涵蓋方方面面,評論選題很多,但既要選好“必答題”,又要做好“選擇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疫情不斷變化,網上信息真假難辨,很多問題既存在專業壁壘,也存在信息盲區,增加了評論選題的難度。越是這種時刻,越要緊緊抓住大主題,創新策劃小選題,跳出簡單材料梳理和固守成規的窠臼,找出兼具政治高度、思想深度、涵蓋廣度、工作力度、關注熱度的選題,及時評析,舉旗引領,相向而行。
以“核心”選題,闡明中央精神。新聞選題是讀者未知而欲知的,評論選題是讀者已知而探知的。前者是了解事與實,后者探究道與理。評論選題的公共性應該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涉及重大決策和社會熱點,必須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發聲,旗幟鮮明亮出觀點。2月18日到4月7日,安徽日報評論部創新策劃連續推出的8個時評專版,及時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和在湖北、浙江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每期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觀點為大主題,精心策劃單篇小選題。8個專版八大主題分別聚焦不同階段不同重點任務,涵蓋“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鞏固和拓展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等方面,47篇評論分別聚焦47個小選題,堅持問題導向,解疑釋惑、闡道析理,正向激勵、助力抗疫。
以“暖心”選題,增強抗疫信心。疫情無情人有情。在疫情防控報道中,人是最受關注的,與人相關的故事也最感人肺腑。以人為本,凝聚力量,在原生態輿論場中點燃共情點和同理心,才能達到以心換心的評說效果。從專欄評論、專版評論,到融媒評論,安徽日報戰“疫”評論選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暖心”選題,涵蓋守望相助、依法防控、科學防控、精準防控、科技賦能、民生為本、智慧城市、應急管理、文明指數、實干擔當、共克時艱、分區分級、復工復產、稅費紅利、新消費、擴內需等方面,這些選題既聚焦疫情防控前線的“人民”,包括醫、患、戰等,也關注疫情防控后方的“民生”,包括防、檢、幫等,直面問題、及時發聲,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同心同行、眾志成城。對一些群眾因為城市封控產生的焦慮、恐懼心理,正確引導、關心關懷、減少恐慌。對英雄人物、正能量新聞,以及暖心故事背后的堅守、犧牲、奉獻精神等,正向評析,溫暖人心、凝聚人心,鼓舞人、激勵人,為全民抗疫注入正能量。
三、創新表達,共情評析“引共鳴”
新冠疫情防控,是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過程中有焦慮恐慌的外溢,有大眾訴求的表達,有各種情緒的碰撞,有不同觀點的交鋒。針對每個問題、緊扣每個選題,以共情表達引發共鳴,凝聚共識、同頻共振,是黨報評論員面對的難題,更是職責。
疫情面前,看似“高大上”實則“假大空”、聽似聲音響亮實則無病呻吟的評論,既令人生厭,也無法共情。創新表達,一是回應關切要“直快”。互聯網時代,不僅要觀點鮮明、思想獨特,還必須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快速傳播。評論《慎終如始,鞏固擴大“兩戰”成果》,及時聚焦3月8日全省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實現清零的這一階段性成果,評析繼續鞏固擴大“兩戰”成果,以慎終如始的使命感抓好防控,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好發展,以落細落實的責任感抓好落地,奮力奪取雙勝利。二是析事明理要“簡明”。語言結構太復雜,說事拉理繞圈子,都不易于讀者理解,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不搞長篇大論,不說套話廢話,娓娓道來,才能便于理解。評論《防控疫情,人人盡一份責任》,全篇不到500字,以簡潔樸實的語言、清晰嚴密的邏輯評析道:在災難面前,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三是答疑解惑要“透徹”。文字可以簡潔,但道理要講明白、說透徹,這就要求評論員必須加強學習、深入實踐,把問題研究透徹,把道理評析透徹,滿足受眾需求?!栋l力“新基建”須建用并重》這篇評論,不僅闡釋了“新基建”的內涵,還深入探討了推動“新基建”發展的難點和關鍵,以及對未來生產生活可能帶來的影響。四是把脈問題要“精準”。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疫情中有很多從未遇到的特殊情況和難點痛點,需要評論員敢于直面敏感尖銳的問題、未知的挑戰,認真把脈,精準開方,給出有價值的討論方向,提供可實踐的思路措施。評論《抗疫警醒健全應急管理體系》,聚焦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短板和漏洞,提出“防”重于“控”,“警”大于“救”,警醒著眼長效機制,補上制度短板,運用系統思維,注重協同配合。創新表達,既要“接地氣”還要“連天線”,既要追求個性特色還要保持水準質量,既要生動鮮活還要邏輯嚴密,才能產生感召力、說服力,以共情引發共鳴,以共鳴凝聚力量。
四、創新策劃,省媒央媒“同頻振”
在創新做好安徽日報紙媒專欄評論、專版評論和融媒評論的同時,安徽日報評論員高舉黨報評論鮮艷旗幟、當好黨和政府喉舌,結合安徽抗擊疫情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緊扣全國疫情發展階段性特征,一手抓好安徽日報紙媒和融媒評論發稿,一手抓好向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撰稿投稿,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發表4篇重要評論,在戰“疫”中發出了安徽日報評論員的主流聲音,擴大了安徽戰“疫”正向聲量,產生了良好反響。
2月10日,安徽日報副總編輯計永超在人民日報評論版發表評論《以家國情懷守護人民健康》,評析弘揚家國情懷,應忠于信仰、堅守初心,忠于人民、奉獻人民,忠于職守、守土負責,為黨分憂、為國盡忠、為民造福,在戰“疫”大考中不負人民、不負歷史;在光明日報評論版發表評論《中國一定能夠“過關”》,評析黨的領導無往不勝、舉國之力必克時艱、物質保障強大可靠、人民防線織牢防疫天網,舉國同心、眾志成城,必將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勝利。
3月2日,安徽日報評論員曹顯鈺在光明日報評論版發表評論《別讓“心理拐點”越過疫情拐點》,針對“全國疫情發展拐點尚未到來”人們卻“傷疤”未好就忘了疼的僥幸心理,評析疫情達到峰值不等于到了拐點、零新增不等于零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必須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松勁心態和僥幸心理,堅守定力、冷靜作為,守規矩、不任性,毫不放松抓好各項防控工作。3月16日,曹顯鈺在人民日報評論版發表評論《鞏固疫情防控良好勢頭》,評析清醒認識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復雜性,把各項工作繼續抓緊抓實抓細。
全媒體時代,眾聲喧嘩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標系”,亂云飛渡里需要有價值的“主心骨”。聞疫而起、銜命而動,創新策劃、舉旗引領,安徽日報戰“疫”評論創新策劃、創新選題、創新表達、創新傳播,產生良好反響。省委宣傳部2020年第32期《新聞閱評》充分肯定,安徽日報評論充分發揮不同平臺、不同介質的特性和影響力,專欄專版同時出擊、紙媒融媒同時發稿,充分展現了“疫情就是命令”的政治意識、旗幟就是方向的導向意識、喉舌就是使命的責任意識、精準策劃的創新意識、全媒傳播的融合意識,發出了“兩手抓”“兩戰贏”的強音,起到了良好的“坐標系”和“主心骨”的作用。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評論部)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