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不管是被“前浪”們大量分享,被“后浪”們有意無意地忽略,還是被B站的“原住民”們抵制,或是被各種人拿出來拆解、分析、甚至痛斥,毫無疑問,B站在五四青年節這天推出的演講節目《后浪》已經掀起了足夠高的浪花。
考慮到這是一檔在五四青年節推出,在央視一套頻道播出的演講,作為一種溝通的嘗試、作為一種B站自己的宣傳,我都覺得《后浪》還不錯。
而不管B站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后是購買LPL、OWL席位,還是布局TI,我真的很慶幸國內的電競產業里有B站這樣的合作伙伴。
如今,B站已經不是一個局限于ACG領域的小眾視頻平臺了,但它還保留著非常明顯的過去的痕跡。
如果你成為B站的注冊會員,你需要經過一套嚴格的問答系統的測試。從觀看直播時的習慣、守則,到你對感興趣領域的了解程度,不可否認,這套程序在幫助B站篩選用戶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向新用戶傳遞著B站獨有的價值觀。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我也經歷了這個注冊過程。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回答完總計100分的問題,并且即便我選擇電競等熟悉的話題,最后的結果也是堪堪及格。
這其實指向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便投入眾多,但在擁抱電競用戶這件事上,B站是不是也保持著節制?起碼從結果上看,是這樣的。
而另一方面,既然決定了要擁抱電競用戶,那么B站便一直嘗試著讓“電競”融入自己的獨有的儀式里。答題是一種嘗試,后面二次元風格明顯的海報也是一種嘗試。
最終的結果即是,B站正試著一點點把原有的用戶和新晉的電競用戶捏在一起。縱然二者之間可能會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面對杭州閃電隊在疫情期間推出的應援視頻,當所有人同時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刷著“這個世界需要英雄”的彈幕時,很明顯B站的努力是有效果的。
我們常說,B站、蘇寧、京東、FunPlus,這些合作伙伴的進入會成為國內電競產業發展的重要助力。上面提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這種助力的具象化。
而這一點,在B站對OWL的貢獻上體現得可能更加明顯。《后浪》里閃過的那些關于電競的畫面也是這個觀點最好的佐證。
說到底,B站涉足電競領域還是為了自己,但不是單純地索取流量,也不是單純地拿來內容,B站選擇了融合,結果自然是雙贏。這是值得整個電競產業思考的地方。
回到《后浪》上。關于這段演講的批評我看了很多。但還是那句話,對于一檔在五四青年節當天推出、在央視一套頻道上同步播放的演講節目而言,我們還能奢望什么呢?雖然可能不會有人專門去統計,但如果“前浪”們真的很喜歡《后浪》,這不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嗎?
破圈也好,被主流人群接受也好。這是B站和電競都面臨的問題。
實際上,在當下,正是前浪們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權力,他們決定發展的走向,他們才是真正的主人。后浪們再怎么掙扎,再怎么在社交媒體上掀起傳播的浪潮,央視一套的頻道上是否出現動漫、電競、漫展的鏡頭還是由前浪們決定。
甚至很多后浪仍然要伸手管前浪們要錢才能支付B站每年大會員的費用,才能打賞自己欣賞的UP主們。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可能前浪們一直不理解,也不愿意主動理解后浪的生活。而恐怕也只有當后浪成為了前浪,他們才能明白,這是一種常態。可能情況在一點點變好,但起碼在投資學的中期意義里,這都會是一種常態。這恰恰是《后浪》出現的意義——一種讓平行產生交集的嘗試。很明顯,這種嘗試對電競來說也是必要的。
但如果B站想在由前浪們掌握的貨幣洪流里分一杯羹,它必然要獲得前浪們的認可。還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或者內容么?也許有,但《后浪》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還是回到電競上看這件事。和B站類似的是,我們也一直在向前浪們做科普,講故事,澄清誤解。一個可能不太討喜的結論是,當你把《電子競技在中國》和《后浪》放在一起比較時,你會發現前者就是后者的加長版,但遠沒有后者討巧。
對前浪們來說,何冰是一個比李曉峰、簡自豪更好的演講者;“對人類文明和知識唾手可得”是對B站內容聚合體更好的形容;UP主們也真的可以說“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我再說得直白點,當渠道、內容審核等等一切都掌握在前浪們的手中,而B站又想得到這些人的認可時,不管是內容上的避重就輕,還是最終的呈現以及B站傳遞出的姿態,我真的覺得《后浪》是一個不錯的答案。
而對于電競而言,過去我們有嘗試,但從結果看,都遠不及《后浪》帶來的結果實在。
我希望在不遠的未來,看到一個屬于電競產業自己的《后浪》,而不是《后浪》里一閃而過的幾個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