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目前以我校為代表的薄弱校的聽力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結合自己教學實踐,分別從教師、學生的角度,由課內延伸至課外,探討了一些提高聽力教學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希望對薄弱校的聽力教學實施有參考作用。
【關鍵詞】聽力教學策略;薄弱校;有效實施
【作者簡介】蔡岳琳,廈門市大同中學。
一、引言
薄弱校,是指生源不理想,英語科目基礎薄弱,底子薄,與示范性學校存在較大差距的學校。廈門市大同中學高中入學招生在一級達標校招生之后進行,客觀上造成了生源薄弱,同時在英語教學上,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學生,尤其是理科生,對英語科目不夠重視;聽力訓練時間不足及訓練方式單一等,造成了高三學生在聽力測試中成績不理想。因此,研究出適合薄弱校的英語聽力教學策略并落地實施,成了當前薄弱校英語教學為迫切的任務。本文對聽力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剖析,有針對性地探討并制定了一些教學策略,而后對實施過程進行較為詳細的解剖,希望能對薄弱校的英語聽力教學有所幫助。
二、學生問題歸因
1.詞匯量匱乏。學生詞匯量不足,對詞塊不熟悉,無法對聽力材料進行理解和加工,因此無法對聽力材料作出及時的反應和判斷。尤其是在考試時,受到緊張氛圍及時間限制影響,更加大了心理壓力,放大了對單詞的認知減弱這個缺點,導致成績差。
2.自身語音有誤。目前大部分同學普遍存在“啞巴英語”的問題,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重書面做題、輕使用尤其是聽讀訓練,即便掌握了單詞釋義,仍無法準確發音,在進行聽力訓練和考試時,語音問題妨礙了學生對部分單詞的甄別。
3.受母語的固有影響干擾和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學習外語,我們的一般教學過程會通過漢——英、英——漢的解釋來訓練學生掌握英語,這樣會使得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把英語不斷地翻譯成中文,思維轉換拖延了反應時間。此外,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學生對一些英語日常對話單詞知其義,然而不理解整句的含義,從而成了聽力的阻礙。
4.沒有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缺乏良好的聽力習慣使學生無法對信息進行正確地加工處理,影響聽力的作答。如對于一些數字、日期、金錢等涉及較多數量或數字的題目,往往需要學生及時作筆記,以對信息進行區分或必要的加工,而大部分學生力不能及。
5.知識面窄。對于薄弱校的學生而言,掌握課本知識已經較難,在擴大知識面、擴大英語學習范圍和使用上更是存在障礙。目前考試的三大主題語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貫穿整份試卷,聽力試題亦然。學生較窄的知識面無疑限制了其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更不用說進一步的判斷和加工。
三、教學策略的制定
明確了問題所在,教師就能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充分利用課內、課外時間,促使教學的實效性得以最大化。
1.穩心理。進行心理疏導,讓學生明白,入校成績不是重要的,只要努力一定會成長和進步,要相信自己、相信學校。心理是基礎,心理的健康和強壯,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在逆境中堅持下去,在成績不佳時不輕易放棄,直到取得進步,成長起來,樹立自信心。
2.補基礎。要充分利用課堂、課外自習時間等,給學生補齊基礎短板,主要是詞匯,包括詞匯量和聽讀認知;其次是補技巧,包括平時學習訓練技巧與聽力考試技巧等。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這兩點能夠立竿見影地提高成績,有助于他們堅定信心。
3.多手段。當前階段學生見識面廣且興趣多樣,單一灌輸式教學效果很差,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研究創新或積極借鑒,多管齊下,找到教學與興趣結合的點,提高教學效果與效率。
四、教學策略的實施
1.調適心理,掃除障礙。心理教育與疏導主要有兩項,應當貫穿日常,時時講,常常講。首先不畏難。薄弱校的學生基礎弱,底子薄,信心不足,對試卷的第一大題聽力題往往存在畏懼心理。教師要持續不斷地鼓勵他們努力,消除其畏懼心理,方能使其集中精力向前進。其次是樹自信。聽力教學中,應首先樹立他們的信心,給予其鼓勵,讓他們用“心理暗示”告訴自己“聽力不難,我一定能夠聽懂”。讓學生知道,通過科學訓練,培養耐心和恒心,一定能掃除聽力障礙,逐步建立信心,實現聽力的突破和提高。
2.循序漸進,逐步提高。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聽力理解主要考查學生從口語語篇中獲取信息和觀點的能力。語言素材可以是日常對話、簡短的敘事、發言、演講、報告、廣播通知、電話錄音等。”由此可見,聽力考查有這兩個特點:交際能力和情景化。要提高基礎薄弱學生的聽力水平,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點及面、由少而多,系統性、針對性相結合地進行訓練,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1)突破語音關。高中英語學業質量水平的質量描述中提到,“能根據重音、語調、節奏的變化,理解說話人所表達的意義、意圖和情感態度”。為了達到這一標準,教師應教給學生音標的發音方法,總結發音規律,對比相似音標,結合實例講解音變現象,例如不完全爆破、連讀、弱化、濁化、重讀等,并讓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注意模仿語音語調。
(2)突破詞匯關。可圍繞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進行聽力訓練,一可以擴充學生的詞匯量,二可以讓學生熟悉不同話題下的對話模式,緩解學生遇到陌生話題的焦慮感。亦可按場景,采用長對話、短對話,與綜合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聽力訓練,逐步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教師還可以融構詞法,如前綴、后綴、派生、轉化等于詞匯教學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詞匯。
(3)突破技巧關。要想提高聽力水平,就必須做聽力技巧訓練,掌握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教師應適當地講解聽前、聽中、聽后的技巧。聽前,應訓練學生迅速瀏覽題干,并做適當標記,圈畫關鍵詞,根據題目和選項,做合理的預測,這將極大地降低聽力的難度,同時也能緩解原來緊張的情緒。聽力過程中,學生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集中注意力,抓主題句、信號詞,例如表示轉折的信號詞:but、however;表示因果的because、 so;表示順序的first、second等。若遇到生詞,可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另外,還應養成邊聽邊做筆記的良好習慣。尤其是有關數字、價格、日期、天氣、顏色、人名、地名時,可以采用符號、縮寫、首字母等進行速記。速記符號只要是本人熟悉的即可。
3.做好平時,熟能生巧。首先教師平時的聽力教學中,可圍繞話題進行頭腦風暴,構建話題詞匯庫。圍繞常見的生活場景預制語塊,提高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推斷能力。其次,學生要掌握平時聽力訓練技巧。可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聽力訓練,將泛聽與精聽相結合,隨時隨地,挑感興趣的內容聽,聽力材料形式多樣,可以是歌曲、電影對白、新聞報道等。進行精聽訓練時,推薦“影子訓練”,即自己的聲音像影子一樣跟在錄音之后,做到語速一致,語音語調能“神似”。由于薄弱校學生基礎弱,故建議學生可初步用暫停、跟讀的方式逐漸過渡到影子訓練,可以把握這一原則:簡短的對話用影子訓練;長難的則用暫停、跟讀的方式。
4.形式多樣,多管齊下。聽力教學如果總是用單一的方式授課,難免會讓原本就不太感興趣的基礎薄弱的學生覺得課堂沉悶。因此,可借助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平時課堂可穿插播放一些時事新聞、名人演講、科技探索等精彩片段,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量,還能增長其見識,同時,促使學生聽力水平得到提高。課后,也可以利用便捷的微信公眾號或app等手段,向學生推薦聽力訓練,以保證學生周末、假期也不落下聽力訓練。
聽力教學內容也應滲透這一教育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此外,文化是語言的基礎,脫離文化進行聽力教學勢必會妨礙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推斷。因此,融合文化背景知識于聽力教學中,有利于提高英語聽力課堂的教學效率。當然,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對于薄弱校的學生而言,更是一場持久戰。要想讓薄弱校的學生始終保持對聽力的信心,教師對于聽力材料的選取更應謹慎行之。而聽力教學中,“有聲思維”(Think aloud)的運用更應堅持進行,才能有效地提高基礎薄弱學生的聽力水平。聽力教學也應當積極地向“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的方向推進。相信師生合力,一定能夠最終提高薄弱學生的聽力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2018.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