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國內運動醫學領域科普知識傳播的滯后以及該領域專職譯員的缺乏,造成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的翻譯質量參差不齊?;诖耍疚囊钥ㄌ馗5路g轉換理論為指導,選用《保持平衡!防跌訓練手冊》為語料,從文本詞匯和句式特點、理論適用性角度對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具體實例展開探討,旨在為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尋求恰當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翻譯轉換理論;科技翻譯;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
【作者簡介】吳鈴(1994-),女,漢族,福建福州人,閩江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法。
近年來,各領域的跨界交流日漸引起學界關注。運動醫學是一門將醫學與體育運動相結合的跨學科應用科學,主要研究與運動有關的醫學問題,并運用醫學知識和技術對運動參與者進行專業評估、指導和康復治療,從而達到防治功能損傷、增強體質等目的(陳世益,2018:165)。而運動醫學類文本指的便是傳播該領域專業知識或科普知識的文章,歸屬科技文本范疇。
目前,媒體和民眾經常傳播和閱讀良莠不齊的運動醫學類科普文章,而國內針對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翻譯的研究并不多。鑒于此,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為指導,以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保持平衡!防跌訓練手冊》為例,從文本詞匯和句式特點、理論與文本的適用性角度探求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的翻譯策略。
一、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
卡特福德(J.C.Catford)是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和語言學家。其翻譯理論方面的代表作是1965年出版的《翻譯的語言學理論》(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卡特福德在該書中提出“形式對應”和“文本等值”(1965:27),繼而又在翻譯等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翻譯轉換理論?!稗D換”指的是源語言在翻譯成目標語過程中發生“形式對應的偏離”(同上:73)。轉換主要包括兩大類:層次轉換法和范疇轉換法。因層次轉換法對于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的翻譯不具有特殊適用性,故不做重點討論。而范疇轉換指的是翻譯過程中,一般原語和譯語及其語言成分很少處于相同的語言層次上。當句與句之間的對等關系不易確立時,可以在不同語言層次尋找等值成分。
范疇轉換主要分為四種:類別轉換、單位轉換、結構轉換和內部體系轉換。
當一個源語單位的翻譯等值成分在譯語中轉變為不同類別時,類別轉換便發生了(同上:78)。例如,名詞、介詞、形容詞和動詞之間常發生的詞性變化便屬于類別轉換。
單位轉換是指源文本中某個語言成分與其在譯文中的等值成分分別屬于不同的單位(同上:79),即詞、短語、從句、句子等成分在翻譯過程中發生等級的改變。
結構轉換法是范疇轉換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指的是句子結構在語法層面上的變化,包括肯定與否定結構的轉換、主動語態(漢語)與被動語態(英語)的轉換等。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的翻譯中,最常見的結構轉換是主被動的轉化。
當源語和譯語在形式上具有大致對應的結構體系,但需要在譯語體系中選擇一個非對應的術語時,就發生了內部體系轉換。然而,在英漢翻譯中,內部體系轉換并不常見,僅習語或成語翻譯中偶有見到?;诖?,本文以范疇轉換的前三種類型為重點探討對象。
二、從運動醫學類文本特點解析轉換理論的適用性
卡特福德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較少涉及句子以上語言層次的轉換,且認為源語和譯語之間的等值關系基本上是可以量化的(屠國元等,2001:40-41)。因此,本文主要從詞匯和句法這兩個較易量化的層面對運動醫學類文本進行特點分析,并據此對其翻譯要求進行探討。
1.詞匯層面的特點。在詞匯層面,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包含諸多醫學專業術語、半技術詞匯和名詞化結構。表動作的詞匯(不僅是動詞)多是這類文本在詞匯方面最突出的特點。專業術語和半技術詞匯多是學科性質使然,而名詞化結構的高頻使用則是為了簡化敘述,使寫作更為規范、更具科學性和客觀性。而為了符合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使用類別轉換法對表動作的詞匯以及名詞化結構進行詞性轉換便顯得尤為重要。
2.句法層面的特點。在句法層面上,長句和被動句是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的兩大特點。長句頻繁出現,多用于對醫學術語或專業知識進行解釋。此外,科技文本中的長句多采用非謂語結構,其目的是盡可能將該知識點客觀、完整地闡釋在一個句子中。這便造成句子結構復雜化,但也使得寫作風格更加正式和規范。再者,被動句的使用是通過去人稱化來提升文章的客觀性與科學性。而漢語中習慣使用主動語態來描述事實。鑒于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重點分析解構這兩個句法特點。從翻譯轉換理論的角度來看,范疇轉換中的結構、單位和類別轉換法針對運動類醫學文本中高頻長句和被動語態的特點在翻譯過程中極其有效。
三、案例探究
1.類別轉換法應用實例。本文以《保持平衡!防跌運動手冊》的英漢翻譯為研究語料。本小節中,類別轉換法主要運用于名詞、形容詞、介詞與動詞之間的轉換。
(1)名詞轉換為動詞。英語中有大量含有動作意義的名詞。例如,下面例句中的“rotation”雖為名詞形式,但表示的是運動的動作,這意味著在翻譯過程中需將其轉換成動詞。
原文: Exterior rotation of the forearms.
譯文: 前臂外旋。
在這個例子中,“rotation”是名詞。如上所述,原文中使用名詞來替代相應的動詞是出于描述的客觀性考慮。但在將其譯為中文時,譯者需將其還原成動詞,以符合中文的描述習慣。此外,如果此處在“形式對等”上不做一定妥協,譯文將不利于讀者理解。鑒于此,需使用類別轉換法將這類名詞轉化為動詞,以符合漢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2)形容詞轉換為動詞。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的英漢翻譯中,除了帶有動作的名詞需經常被轉換成動詞外,部分形容詞也需根據漢語習慣譯成中文,以便讀者閱讀。
原文: The arms are angled upon landing.
譯文: 著地時手臂彎曲。
該例中,“angled”是形容詞。在翻譯時,譯者需使用類別轉換法將其轉換成動詞,使譯文更符合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angled”的原義是“成角的”“有角度的”,指“彎曲”身體某部位這一動作。基于此,在翻譯過程中被直接轉換成動詞“彎曲”來描述相關動作。
(3)介詞轉換為動詞。介詞在英語中可用來表示地點、方位和動作的方向。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常將部分介詞直接譯成動詞來豐富文章的表達。
原文: Balance across the AIREX Balance-beam.
譯文: 平穩走過整條愛力平衡木。
在該例中,“across”是介詞。然而,在翻譯過程中它被轉換為動詞“走過”。此處使用動詞輕松描述準確的動作,便于鍛煉者練習,從而達到動作教學的目的。
2.單位轉換法應用實例。長句在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中多用于闡釋各種復雜概念。在翻譯時需注意將其翻譯成若干短句,以便讀者閱讀。單位轉換法可用來幫助譯者打破長句冗雜的結構,并將其重組,從而提高文章的可讀性。
原文: Persistent improper strain caused by rotating and flexing movements as well as muscular imbalance combined with a lack of coordination can severely impair the healing process in case of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
譯文:若患者存在慢性肌肉骨骼疼痛,進行旋轉、屈曲運動時會產生持續不斷的張力,再加上肌肉失衡以及協調性的缺乏,愈合過程會受到嚴重影響。
在翻譯該長句時,首要任務便是找出句子的主干結構,即“strain as well as muscular imbalance can impair the healing process”。找出句子主體后,再使用單位轉換法將長句變為若干短句。此外,“in case of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作為整句話的條件需置于句首。而“strain”和“muscle”等其他條件則需分為兩個短句,置于句尾作內容補充。長句結構打破后的譯文將大幅提升可讀性。
3.結構轉換法應用實例。傳播運動醫學知識的科技文本,其最根本要求就是科學性,故文本中會大量使用被動語態來突出內容的客觀性,以期提升科學性和可信度。但在漢語中,主動句的使用更為頻繁且更符合漢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基于此,在翻譯時譯者需根據語境使用結構轉換法將被動語態轉換為主動語態。
原文: When problems with the equilibrium organ occur,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ey can be minimized or halted by corresponding training.
譯文: 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若平衡器官出現問題,可通過進行相應的訓練將這些問題大而化小,甚至完全解決。
該例若采用直譯,“be minimized or halted by”可譯為“被小化或被停止”。然而,這種表達明顯欠佳,也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譯者需將被動語態轉換為主動語態。因此,需選用結構轉換法中的主被動態轉換,將其譯為“將這些問題大而化小,甚至完全解決”,以便讀者理解句子含義。
四、結語
當前,國內運動醫學類科普知識的翻譯與傳播亟待深入,而該領域的翻譯研究卻鮮有人涉獵。本文基于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以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為研究語料,較為系統地梳理了這類文本的詞匯和句式特點,并結合翻譯實例重點探討其翻譯策略與方法。研究表明,翻譯轉換理論對于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的翻譯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首先,范疇轉換在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的翻譯中可被廣泛應用;其次,在四種范疇轉換法中,類別轉換法在這類文本的翻譯中使用頻率最高;第三,由于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客觀性的特征,文章常使用被動語態,造成主被動轉換(結構轉換)和長短句間的轉換(單位轉換)頻發。因此,研究揭示了單位轉換法和結構轉換法在運動醫學類科技文本翻譯中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陳世益.運動醫學宗旨:追求功能至上與重返運動——進一步提升我國運動醫學診療水平[J].骨科,2018(3):165-167.
[2]屠國元,廖晶.翻譯等值概念述評[J].中國科技翻譯,2001(2):40-43.
[3]Catford, 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