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喜峰 蘇志誠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大,但是在一定時期內因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充分保護,導致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也給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帶來了嚴重的破壞。隨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人們開始認清絕對不能在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各行各業都開始將發展的理念向著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方向努力,同時也在對已經造成的生態破壞進行修復。開展黃河生態治理,改善黃河的生態系統,合理地對黃河進行開發,采用更完善、更嚴格的管理方式,成為當下各界關注的重點。
了解黃河流域環境生態狀況,掌握人類活動及水文情勢的變化對河道生態效應的影響規律,是科學合理地治理開發黃河的前提,認識黃河,尊重科學,才可以維持黃河健康生命,實現黃河長治久安,讓黃河永久造福中華民族。《變化環境下黃河上游河道生態效應模擬研究》從黃河上游水環境水生態變化問題、水利工程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以及黃河上游水庫對魚類棲息地的影響等方面入手,詳細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設等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化對黃河流域生態造成的影響,并且對黃河上游水文情勢變化、水庫對河道水動力特征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結合黃河上游河道水環境數值、黃河上游水庫修建對魚類棲息地影響數值,建立了水庫水動力、水環境以及仿真生物個體等模型,實現了在動態變化的條件下,對黃河生態效應的定量模擬分析。全書共九章,包括黃河上游水環境水生態變化問題、水利工程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黃河上游水庫對魚類棲息地影響研究框架、黃河上游水文情勢變化分析、黃河上游水庫對河道水動力特征的影響分析、黃河上游河道水環境數值模擬、黃河上游水庫修建對魚類棲息地影響數值模擬研究等內容,不但系統介紹了區域的生態調查及其分析,列舉了相關案例,還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和管理辦法,提供了滿足多方面需求的保護方案,對于黃河流域的發展建設和生態環境的治理開發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書中的相關信息對于了解黃河流域生態效應有極大的幫助,也為黃河治理與開發管理的研究打好了基礎,對黃河進行更加科學的治理和開發管理,就需要從當下存在的不利于發展、不適應發展的問題入手,探尋更優化的整體布局和相應的改進策略。
筆者結合《變化環境下黃河上游河道生態效應模擬研究》一書,認為需要結合黃河上游河道治理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加強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不僅是保障黃河上游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也能夠對黃河中下游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黃河上游地區需要動員社會力量,積極行動,圍繞黃河上游生態環境問題,以治理重點地區生態環境為突破口,堅持生態環境發展規律與市場經濟發展的統一,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綜合運用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開展綜合治理,力求逐步實現生態環境改善,進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第一,突出重點區域,開展綜合治理。圍繞黃河上游生態環境實際情況,治理重點區域,如黃河上游草地治理區、祁連山水源涵養治理區等,有計劃地開展土地平整、建造梯田、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綜合運用滴灌、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第二,運用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開展綜合治理。在政策支持下重點開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東部干旱山區綜合治理工程等重點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組織廣大群眾積極開展大規模種草種樹等植被恢復工程,積極治土、治沙,減少草原蟲鼠害,提高區域植被覆蓋率。第三,加強生態監督管理工作。黃河上游地區要建立上游河道綜合管理體系,建立生態治理責任機制,將生態建設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強化河道生態環境保護監測隊伍建設,搭建健全的河道水文監測體系,強化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提升群眾對黃河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黃河是中華兒女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她是中華文明的孕育者,同時也是歷史長河中部落興衰、文明演變、建設發展的見證者,而面向世界,黃河有資格、有資本成為中國的象征,能夠為中國形象代言。黃河生態治理與開發管理是一項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尤其是黃河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事關全國大局,一定要不斷去創新、探索,推動治黃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堅定不移地貫徹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基本國策,相信在我們不斷的努力下,未來一定能夠讓我們的母親河煥發出更靚麗的光彩。
作者簡介:黃喜峰(1973—),男,陜西洛南人,陜西省水利廳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工程運用管理
蘇志誠(1975—),男,河北景縣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文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