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決策,是新時代“三農”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政府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全面部署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大計劃與行動,明確了鄉村振興中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性。當前鄉村振興中開展水利工程建設的指導思想是要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導向,強化農村供水保障,重視農村河湖管理,全面開展農村水系整治,開展農業節水行動,加快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村水利現代化與城鄉水利一體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支持與保障。
《水利,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與鄉村治理》從政治學、法學、社會學角度,通過不同農村實例調查,分析農村水利與鄉村治理在新形勢下進行的方式、思路、政策,資料珍貴,論述清晰,是對鄉村治理與農村水利部門有一定價值的參考書籍。該書分為三個篇章,第一篇為綜合分析,第二篇為案例報告,第三篇為調研論文。其中:第一篇綜合分析針對稅費改革前農田水利的基本體制,稅費改革后農田水利面臨的困境以及稅費改革后農田水利的制度選擇進行了研究;第二篇案例報告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村水利改革進行了報告分析,如稅費改革前后的村莊水利供給——湖北艾村調查、農田灌溉,土地制度與鄉村治理——四川井村調查,農民行動單位與村莊水利供給——河南東呂村調查等;第三篇調研論文收錄了旱災是如何形成的——湖北荊門年旱情調查,村莊水利灌溉是如何實現的——四川省井村調查及相關思考,論政府在農業灌溉中的角色定位——安徽長豐縣農業用水制度改革等。
《水利,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與鄉村治理》一書提出,水利工程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設施,能夠在洪澇災害來臨時起到抵御作用,提升農業灌溉水利用效率,全面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總體來說,水利工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水利工程是農村產業興旺的基礎。全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是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任務,而水利是農業發展的關鍵。對于占據我國國土面積52.5%的干旱與半干旱地區來說,水是推動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水資源是連接農業種植中土壤、農作物以及大氣系統的媒介,對于農作物的生長過程、產量以及品質都有著重要影響。在農業種植中實現水的收支平衡是實現農作物優質高產的基礎。對于著重開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農村地區來說,水利更是基礎設施,齊全的水利設施能夠構建節水灌溉體系以及完善的供水系統,是現代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第二,水利工程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構成部分。水資源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對象,河流、湖泊、池塘等都是調節農村局部小氣候的重要水源,其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起到自然凈化的作用,還可以調節空氣溫度濕度,使得居住環境更加舒適。依托當前農村水系脈絡,進一步開展河湖水系工程建設,加大對農村湖泊池塘的建設力度,是建設新農村、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工作。第三,水利工程是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載體。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是基礎公益事業,與農村群眾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能夠起到防洪澇、供水、灌溉等作用。農村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及管理實踐的現代化程度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文明程度。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開展水利工程建設,能夠將水利工程及水環境的相關管理工作納入農村管理規范中,要求廣大農村群眾做到禁止亂扔垃圾、禁止亂排污水等,調動廣大農村群眾的積極性,投入到保護農村水利工程的工作中去。可以看出,水利工程不僅僅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載體。第四,水利工程是農村有效治理的體現。當前農村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建設充分反映了農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特征,是保障農村水利設施供給、推動農村治理現代化發展進程的重要手段。如農村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用水需求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按照農村登記管理條例中的相關規定,由全體用水戶來進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建設非營利性民間社團組織,實現農村治水組織自主管理,充分體現了農村群眾參與基層民主管理的本質。這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要突出農民群眾的主導地位、調動農村群眾參與積極性的要求一致。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化發展時期,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果,已經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澇、灌溉、降漬、供水等工程體系,進一步強化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防災抗災能力,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改變了農村的社會面貌。然而,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水資源短缺、飲水安全性不高、水環境質量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阻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因素。現有水平相對較差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導致了嚴重的農村水環境污染與水生態等問題,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防洪排澇工程發展有所欠缺。當前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傳統農村建設尚未開展整體規劃,部分農村群眾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擠占河道、池塘等,導致農村部分地區防洪排澇能力減弱。隨著水利工程不斷老化,無法第一時間進行維修改造,導致水利工程實際效用進一步減弱。第二,農業節水措施發展緩慢。初期的農村節水灌溉綜合技術措施推動了農業節水事業的發展,但依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如灌溉設施標準較低、配套設施不完善、老化失修嚴重等。部分農村地區的水庫大壩多建于20世紀50、60年代,設計標準相對較低,工程質量不高,水利工程老化現象嚴重;又如灌溉技術相對落后,水資源利用率低,尚未普及滴灌、微灌與噴灌等先進節水灌溉技術,導致灌溉水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第三,農村飲水安全系數較低。雖然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連接自來水,但由于水質問題,仍然有部分農村群眾的飲水質量尚未達到國家標準。以往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的供水規模相對較小,缺乏后期維護管理,影響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效用。第四,農村水環境治理水平下降。目前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存在水系不通暢、水污染嚴重等問題。但農村建設過程中缺乏水環境保護意識,各類河道、池塘被占用,導致水域面積不斷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且部分農村地區鄉鎮企業經營管理較為粗放,有大量污染物未經環保處理直接排放到水庫、農田中,嚴重影響了農村水環境。雜亂堆放的工業廢物還對地下水、地表水造成了嚴重污染,加劇了農村水環境的惡化。第五,農村水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當前農村地區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管理體系不完善、運行機制不夠靈活、灌溉用水管理技術落后等現象。部分農村地區對于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的行政管理處于分割狀態,對工業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力度不夠,導致水利工程難以發揮作用,且多數農村地區灌區的水利工程管理機制較為落后,水利工程管理職責不清晰,影響了水利工程的管理與農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結合《水利,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與鄉村治理》一書以及水利工程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性,針對當前農村水利工程發展現狀,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指導下,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要全面推進農村地區水利工程建設,切實做好農村灌區、水源與蓄洪區建設的前期基礎工作,加快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爭取盡快發揮水利工程效益。積極建設配套工程,拓展水利工程受益地區,強化水利工程對農村供水安全的保障。二是結合農村地區實際情況開發利用農村水能資源。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下,全面開發利用水能資源;以修復河流、池塘生態為目標,做好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工作。三是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質量。以提升農村飲水質量為目標,結合農村群眾意愿與區域特點,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與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重視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建立合理的水價設定機制與繳費機制。第二,全面推進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一是開展農村水利工程產權制度與管理體系改革,將水利設施轉化為農村組織與群眾的資產,根據農村組織與農民群眾股權形式,利用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讓群眾分享農村水利產業發展的效益,培育專業水利工程管理養護公司、水利合作社等管理服務主體,建立起歸屬明確、權責清晰、流轉順暢的農村水利管理體系。二是改善農村水利科技應用水平,將農業水利科技有序應用到節水灌溉、水土保持、水資源治理以及循環利用中,強化農業水利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全面推動水利科技成果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推廣。第三,加強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組織領導。一是落實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職責,為了全面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各級水利行政管理部門要充分意識到農村水利工程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將農村水利工程管理落到實處,切實落實管理工作,切忌出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務求提升管理實效性。二是健全農村水利投入體系,各級水利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落實財政傾斜力度,保證鄉村振興戰略中水利發展目標與財政投入相適應,保障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維護與管理需求,積極利用農村金融服務來建設水利工程,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尤其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經營主體等,積極參與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切實強化資金使用管理,保證水利工程投資資金的效益。第四,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修復力度。以農村地區小流域為基礎單元,開展山水田林的綜合治理,遏制農村地區坡耕地、石漠化等區域的水土流失。當地政府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統籌多方資源來強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實效性,堅持“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不同渠道資本積極參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重點開展水源地保護,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環境監測工作。
作者簡介:吳軍安(1978—),男, 河南浚縣人,鶴壁汽車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