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 《蝸牛老師的幼兒園》這套書是你的畢業作品。當初做畢業設計的時候,你怎么會想到創作這樣的故事呢?
呂:畢業設計的時候,我準備了好幾個故事,但是到了要匯報自己的選題那天,我在上午臨時想到了蝸牛老師的故事,就匆匆加了進去,下午拿給老師講,心里特別沒有底氣。結果老師竟然建議我做這個選題。第一次,我只畫了《放學了》,老師又建議我再多畫兩個故事,變成系列作品,于是就有了《捉迷藏》和《大掃除》。這三本書關注的片段是比較普遍的幼兒園生活,比如放學時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起做衛生、玩游戲,同學們都在做同一件事,卻根據自身不同的特點選擇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編:在這套書里,老師的個頭最小,其他同學一個比一個大,為何這樣設計?為什么想到讓蝸牛來當老師呢?
呂:我們總是喜歡有反差的故事,也很喜歡不像老師的老師,我想做出這種反差。孩子們會發現老師并不是全能的、令人害怕的,也有可能是小小的、可愛的,有時候很聰明,有時候也會讓自己陷入窘境。我的繪本老師對待學生一直給予成年人般的尊重,希望學生能以自身體驗去創作,他不斷地給予建議。可能在我的潛意識里,想把這份尊重畫成可視化的形象,因而老師的形象就變成了個頭最小的“蝸牛老師”。并且,畫面的敘事節奏需要從小到大排列,雖然蝸牛老師的個子最小,但戲份卻是最大的,最小的動物在一開始出現,又在結尾抖出一個包袱,就會很有趣。
編:一般低幼繪本文字較少、畫面簡潔。你經過專業的圖畫書創作的學習,怎樣考慮在有限的文本配合下,在圖畫中加入足夠的細節,共同表達故事呢?
呂:我覺得低幼圖畫書的文字不宜過多,畫面信息足以激發孩子與大人進行更多的對話即可。比如《放學了》中人物的大小和交通方式的快慢對比逐級遞增,讓小朋友們更直觀地感受到變化。小細節都藏在畫面里,通過觀察畫面可以發現每個人物的性格:小貓是一個性格大大咧咧的女孩,在與老師道別時也是匆匆忙忙地跑著;鴨子很乖巧,緊緊地抱著騎電動車的媽媽,鴨媽媽的打扮很時髦……

編:你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是哪種風格類型?可以把喜歡的作家排個名嗎?
呂:伊東寬、五味太郎、加古里子、駒形克己、阿德里安·帕蘭格、塞吉·布羅什、宮西達也、喬恩·克拉森、吉竹伸介,沒有前后排序之分。阿德里安·帕蘭格的《獅子的房間》讓我感受到冷靜內斂的力量,他把兒童性都藏在了細節當中,讓聽故事的人感受到真實。加古里子的《小達摩和小天狗》把祈愿的達摩形象融入到故事中,傳統文化立刻變得親切,讓人不禁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