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展

著名教育家赫伯·里德(Herbert Read)說:“兒童是畫所知,不是畫所見?!保ㄟ@一般指的是9歲以前的兒童)針對這一特性,在兒童繪畫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運用課前活動體驗來加深兒童對創作題材的印象。
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美國幼教界非常重視幼兒繪畫游戲化心理,認為藝術過程的體驗比結果更為重要;日本幼教界選擇繪畫內容時也很注重體現孩子的游戲與生活,認為這樣可以引發幼兒內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我經常在上課前10分鐘組織孩子玩主題游戲,《拔河》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也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有了直接的體驗,只要稍加引導,大多數孩子都能畫出生動有趣的畫作。
首先是教學準備。需要準備粗繩子、紅繩子、粉筆、畫紙、畫筆等。如果班級人數少,可以直接分成兩隊;如果人數相對較多,則可以分為拔河隊和啦啦隊。
其次是體驗。(1)有序地組織孩子面對面排隊,中間留約1米距離。(2)把粗繩子展開,繩子中間系上紅繩子,并畫好界線。(3)給孩子介紹游戲規則以及安全注意事項。小孩子力量較小,體驗活動要有其他老師或家長協助,分別在中間和兩端隨時保護孩子。中間的老師扮演裁判;兩邊的老師既當安全員又兼顧攝影,抓拍最精彩的瞬間。(4)將照片傳到電視或投影設備上,和孩子們共同回憶、欣賞、探討,再開始作畫。

最后是創作。兒童作畫存在著大量的記憶成分,他們會捕捉那些印象最深刻的感受和畫面,構圖成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此外,每個孩子對同一個活動體驗過程中的印象既有共性也有不同興趣點,可以引導他們進行創想添加。這是孩子們想象力發揮的部分,老師一定要允許并鼓勵其畫面與現實場景有不符之處。要讓孩子們在寬松自由的美術創作環境中不受約束地流暢敘述,大膽地構圖,盡情地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