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王茜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影響幾何?全球股市交易大廳可謂是最直觀的體現。3 月9 日、12 日、16 日、18 日,美股10 天內4次熔斷,迎來“史詩級”暴跌。就連3 月25日美聯儲推出的史無前例的“無底線”救市方案,開啟的無限量量化寬松模式,都沒能立刻止住市場的恐慌。
連鎖反應之下,巴西、加拿大、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韓國、印尼、墨西哥、哥倫比亞、斯里蘭卡10個國家股市相繼發生“熔斷”。不只是股市,全球多地的資產、金融市場(除了美債)都在瀑布式下跌,比特幣腰斬,甚至黃金都在下跌。市場普遍將全球資產這一輪大跌歸因于疫情擴散的影響,也充斥著對于新一輪金融危機到來的擔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IMF)于3 月23 日說,“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出現衰退,且直到2021 年才有望復蘇”。這直接為疫情下的全球經濟下了注腳——“沖擊和衰退”已成定局,這絕不是一場可以輕易收場的 “戰疫”。
IMF 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于3 月23 日在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電話會議結束后發表的聲明中明確表示,“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已經并將繼續受到嚴重影響。2020 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負增長,衰退程度至少與2008 年金融危機時相當,甚至更加嚴重?!?/p>
3 月16 日,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發布了一份新冠肺炎疫情研究報告,該報告悲觀地認為,無論采取什么措施,新冠病毒都不會被徹底清除。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隨即發表文章指出,“疫情的影響,有些是短暫的,一兩個月時間就能緩解;有些則是更持久的,甚至將永遠持續下去?!?/p>

資料圖片
這份報告預計,疫情后人們的生活會進入一個循環:周期性地停擺,以及周期性地重啟,直到有效疫苗被研發出來。而據保守估計,疫苗的研發至少需要12 至18 個月的時間。同時報告提示,需要做好病毒二次暴發,甚至N 次暴發的準備。
剛剛度過疫情高峰期的中國,第一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疫情對2 月的投資和工業生產造成不小沖擊。2 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24.5%,較去年同期回落了29.9 個百分點;2 月制造業PMI 直接跳水至35.7%,同比下降27.44%,環比大幅下降14.3 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基建和房地產投資也受到停工影響,同比分別大幅下滑24.5%和16.3%。另據東方財富網數據,武漢封城后近一個月內,在美上市的100 多家新經濟公司,85%股價下跌,平均跌幅為20%。
由此可見,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在所難免,但對于影響周期的判斷,則呈現出不同的分析和結論。
雖然新冠肺炎對于各國經濟的影響,因不同國家和地區疫情發展的此消彼長,呈現出不同的判斷,但國際上有一個觀點是統一的,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深遠后果將導致政治和經濟權力的永久性轉變”。
這個結論來源于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于3 月20 日邀請全球12 名知名思想家,對疫情大流行結束后全球秩序的預測。其中,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副主席香農·奧尼爾認為,新冠病毒正在破壞全球制造業的基本原則。很多公司將會考慮縮小規模,并布局多個國家的供應鏈。對于戰略性行業,政府也會進行干預,制定國內后備計劃和儲備。總之會犧牲一部分利潤,來換取供應的穩定性。
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艾倫直言:“這種變化,對于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工人比例較大的國家,風險尤其巨大。”
經濟沖擊的現實不得不接受,但更糟糕的還是各國之間不信任的加深,甚至對全球化產生懷疑。這幾年出現的一些重要現象:封閉,民粹,民族主義等趨勢合流,貿易沖突等等,可能在疫情的包圍中加劇惡化。
世界著名智庫Chatham House 的首席執行官羅賓·尼布利特直言不諱地說:“疫情之后,如果沒有動力保護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共同利益,那么20 世紀建立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將很快萎縮?!?/p>
對于中國而言,自1 月31 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以來,一些擔憂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的聲音從未停止。但中國專業人士對國內經濟基本盤的普遍觀點是,疫情屬于短期干擾,并不影響中長期趨勢。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王一鳴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短期、階段性的,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抗沖擊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要比其他經濟體更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立強表示,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在疫情過后集中反彈,帶動經濟回升,預計下半年中國經濟將逐漸回暖。從中長期看,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
《人民日報》在3 月25 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的生產需求體量、超大規模經濟優勢并沒有改變,供求關系總體平衡沒有發生改變,因此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是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義桅認為,此次疫情對全球化的影響遠遠超過金融海嘯。而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 “計劃經濟帶來的體制優勢幫助我們在疫情控制上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人們對于經濟復蘇還是樂觀了點兒?!?/p>
譚雅玲說,盡管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短期的消費刺激政策如消費券等,但某種程度上,人們的心態和情緒也因疫情發生變化,這次疫情帶來了明顯的收入不足等情況,因此所謂報復性消費也并沒有那么容易實現。 也就是說,目前提升中國的信心是很重要,但也要有更客觀清醒的認識。
3 月6 日,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所發布“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對中國經濟影響”分析報告,對疫情全球演變進行了較為樂觀、中性情景和悲觀情形下的三種場景分析:預計2020 年全球 GDP 增速將會降至1.2%—2.5%,且全球主要經濟體都經歷重度疫情的情況下,對全球服務業沖擊時段為兩個月,制造業 2 個月,全球 GDP 增速僅為 1.2%。
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全球經濟2020 年會出現負增長相比,這個結論似乎比較樂觀。4 月1 日,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發布最新報告稱,預計2020 年全球經濟萎縮0.9%,而非此前預計的增長2.5%。
上海交通大學的分析報告進一步說明,疫情的全球蔓延對全球經濟金融的顯著影響,主要體現在對行業、供應鏈、金融市場幾個方面:對全球旅游、交通運輸業造成的沖擊最為直接,對產業鏈全球化的制藥、半導體、汽車制造等行業以及強烈順周期的能源行業的影響也較大。
供應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產業外遷帶來的全球供應鏈風險,尤其是機電、半導體、運輸設備、化工以及礦物燃料等方面的供應。若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從生產資料供應、資本供給和最終消費市場三個方面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極大的沖擊;而金融市場的反應在疫情全球暴發后的第一周(2 月24 日至 2 月 28 日)美債和日元漲,股市和黃金跌,類似的組合在2008 年次貸危機時也發生過,但目前看來,市場并不會出現 2008 年的流動性危機。在中國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基礎上,全球供應鏈的調整或將向利好中國的方向發展。
報告指出,從對進出口和產業鏈沖擊看,中國在機電產品、化學制品等領域對日韓敞口較大,產業鏈的延伸可能沖擊國內中下游半導體產業、汽車制造業。若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對我國的機電、運輸、化工、家具玩具、光學鐘表、醫療設備、紡織品等行業造成較為嚴重的普遍性影響。
關于這一點,在3 月30 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確認:國際疫情蔓延的擴展,勢必對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外貿出口造成較大的經濟影響。據海關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隨著國際疫情的進一步擴散,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進一步惡化。對此,要密切跟蹤形勢的發展變化,并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報告認為,疫情的全球蔓延也反向沖擊中國經濟金融的發展和穩定,從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看,雖然本次疫情對股市造成的市場聯動效應顯著,但中美股市的弱相關性意味著資產配置動機將吸引外資流入;需重點關注汽車制造、化工和紡織行業信用債風險;疫情在全球蔓延后,人民幣由于避險原因,匯率反而走高。未來人民幣的走勢將取決于經濟恢復狀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情況,及中美貿易博弈的發展。
關于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影響,報告指出,疫情的全球蔓延進一步加大了中國經濟企穩的難度。短期內,這將對宏觀政策調整帶來壓力。如果調整的力度過大、著力點不合理,將會給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埋下更大的系統性風險;中國的部分產業也迎來了挑戰,但在全國疫情控制較好的情況下,國際產業將向中國集中,尤其是受疫情利好、有發展優勢的產業,這將給中國帶來長期發展的基礎。
如何應對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影響,IMF 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呼吁各國采取更多措施,特別是在財政領域加大作為。
以中美兩國為例,在應對疫情造成的經濟沖擊上,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做法。美國實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雙管齊下,推出財政刺激的“組合拳”,而國內似乎更偏重于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
3 月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截至3 月21 日,我國各級財政已經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218 億元,并有暫緩社保繳納、返還失業保險等政策出臺,多地政府還發放了數十億元的“消費券”。
中美兩個大國的經濟援助舉措在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兩國政策不同的背后,最主要的差異是兩國市場經濟的水平以及兩國所處階段的不同。
因此可以看出,中國財政政策正在加快調整,財政方面減稅降費、補貼,貨幣方面則推出專項再貸款等措施,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尤其重要。專家普遍認為,受此次疫情影響嚴重的市場主體就是中小型制造業、服務業企業。
2 月15 日,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企業影響及對策建議的調研報告》顯示,86.46%的企業受到疫情影響較大,98.43%的企業延長了春節假期。參與調研問卷的6422 家中小企業中,截至2 月14 日,近九成企業賬上資金支撐不到3 個月,其中33.73%的企業賬上資金支撐不到一個月,32.75%的企業反映能支撐兩個月。只有9.89%的企業能支撐半年以上。在此情況下,49.67%的企業有裁員安排。
楊立強對此認為, “當前,迫切需要通過釋放積極的政策信號,引導公眾預期,堅定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障經濟平穩發展。”
那么,如何在疫情中化危機為機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盛朝迅建議,銀行要讓利給實體經濟,通過降息降利減少企業財務成本。無論對于個人貸款還是企業貸款,都要給予一個特殊時期的延期,避免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或個人破產倒閉潮。
隨著4 月8 日武漢正式解封,國內復工復產也在分批次推動,各省份經濟逐步復蘇??挂咧饾u進入“下半場”的中國,從衛星遙感技術數據可以看到,夜間燈光正在回升。其中,亮度提升明顯的是杭州、紹興、義烏以及寧波、臺州等工業密集型城市,伴隨企業的有序復工,這些城市的夜幕燈火再次被點亮。據相關統計,長三角區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已超八成,其中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近100%。
經濟沖擊在所難免,但沉迷于悲觀情緒之中毫無益處,唯有打起精神,才能在“停擺”之后,奮力“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