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意】路易吉·巴爾齊尼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為什么意大利成為歐洲疫情暴發最猛烈的國家?這很難得出確切的結論,除了政府管理措施的原因之外,很多人認為這與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難以被改變有關,比如在西方,不生病的情況下,很難讓國民自覺佩戴口罩。是否戴口罩,似乎已經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文化問題。奧登(W. H. Auden)曾在歌德《 意大利游記 》中寫道:在歐洲有哪個國家,其人民的性格受政治變動和技術進步的影響像意大利人這樣小呢?在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意大利人》一書中,就詳細解讀了意大利人的優點和缺點,節選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意大利人:一個民族的優點和缺點》
作者:【意】路易吉·巴爾齊尼 著
譯者: 劉萬鈞 等譯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有大批旅游者來到意大利,其人數增長之快令人難以相信。2019 年,游客已突破年2000 萬大關,據說平均每兩個半意大利人就要接待一個游客,預計10 年內達到 3000 萬。
意大利的外國移民有多少?幾十萬?100 萬?誰也說不清。有些移民已入鄉隨俗,完全意大利化了。他們熱愛這塊地方,定居于此,并且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定居于此。但使我感興趣的是另一些移民,比如從動亂的南美遷來的百萬富翁、有成就的藝術家、好萊塢的演員、靠藝術消閑的年金領取者、在瑞士銀行立了戶頭的厭世的唯美主義者。
富人來到意大利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想逃避在其本國應繳納的沉重所得稅,或者避免為財產上遺產稅;另一些人想過僮仆環繞的富豪生活,而在意大利他可以花同樣多的錢財照這樣多維持幾年。暴發戶總希望能久享富貴榮華,他們都希望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大的風光體面。但除上述這些以外,還有人有別的動機。許多人顯然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的煩囂,為自己保留下心愛的浪漫幻想、風雅趣味、才華、美麗和身份,以免它們被本國嚴酷的對抗所粉碎。他們衷心希望避開與現實的矛盾。
移民中的窮人比富人更多,而且年年增加。和過去幾世紀一樣,他們中有許多人都是藝術家,有些是優秀的藝術家,也有正在奮斗的年輕人;有年老的失敗者,也有年輕的希望之星;有成功者,也有明知自己永遠不會有什么作為而又對此滿不在乎的人。意大利適合他們,在這個國家里他們可以工作、彼此交流思想、進行實驗、會見激勵人上進的人物、廣泛發揮潛在的可能性。他們包括各種各樣的人:作家、畫家、舞蹈家、音樂家、演員、雕塑家、詩人,以及各種新興的未名藝術的追隨者。有些人僅是藝術的嘗試者和愛好者,他們對藝術的熱愛超過自己有限的才能和天資。他們在藝術的環境中、在藝術世界的邊緣上盡力勉強糊口。對所有這些人來說,意大利是一個永恒的世界避難所,是能夠逃離急流的河岸。
缺乏藝術修養的窮移民可能更多,他們之中有在戰爭中喪偶的德國寡婦,有靠愛情游戲中掙的錢來維持生活的法國老妓女,印度的陸軍上校,掙退休金的學校教師、討厭南加州的美國老夫婦,不適應環境的人,落魄的人,各國的離婚者和各種流浪漢。許多人住在大城市,在陳舊的宅子里租一套帶家具的小房間或藝術工室。他們回避忙碌的工業中心和千篇一律的公寓大樓。他們寧愿欣賞意大利的別致、貧窮與衰朽,及衰朽之中的安慰。許多人還選擇了有古老歷史的山城、山頂上的村莊、海邊的小漁港、巖石裸露的島嶼。過去的幾代窮外國人發現了許多令人喜愛的地方,如加普里、伊斯基亞、拉維略、陶米納或博迪蓋拉(愛德華·李爾曾在此度過一生中最后幾年,并寫出最后幾首打油詩),這些地方現在都已變得遠近聞名、生活豪華、喧嚷嘈雜和擁擠不堪,但總還有未被污染的新地點。
這些窮人衣著破舊,但很別致,他們有時自己燒飯,有時跟農夫漁民搭伙,或者在廉價的煎餅鋪或小酒店里花幾個里拉吃上一餐。普通的飲食就跟法國外省的飲食或以前中國的飲食一樣好。這些外國人一般都說他們來意大利主要是因為這里氣候溫和,錢比別處禁花。不過他們所喜歡的當然不僅是物價低廉和陽光充足,而是喜歡這樣的一個地方,在這里,與周圍的貧窮一對比,窮就好像是不過分富有,窮也可以有體面,并不引人注目,也不顯得寒酸。
在一般意大利人當中,缺少財產很少成為憐憫或輕蔑的對象,它被認為是人的自然狀態。貧窮完全是私人的事,就像宗教、政見或其他品質、習慣和缺點一樣,別人用不著去打聽。換句話說,他們所尋求的就是意大利人傳統的“不計較 ”。意大利人不計較別人的儀表和癖好,不計較別人是否貧窮。這種“ 不計較 ”有時近于縱容和慫恿。
在外國人眼中,意大利是一個虛幻的國家,它和意大利人的意大利完全不是一回事。移民們往往并不真正注意觀察和喜愛意大利人的意大利。首先,許多人認識的本地人太少,對他們觀察得太模糊,以至于不能理解他們和他們的問題。窮外國人交往的多是仆人、旅館的門房、侍者、店主、工匠、郵遞員和雜七雜八的混飯吃的人。
富人交往的是當地咖啡館里有文化的人,是那些懂外文、出過國,或者在外國有親戚、喝威士忌的人。他們很少了解占大多數的普通民眾。外國人對意大利人態度都很好,因為他們誤解了意大利對待他們的那種有趣的縱容態度,其實這種態度近似于人們出于禮貌和同情而屈尊地對待兒童的態度。
當代意大利的問題是太紛亂,太難理解了,地方的政治事件又總是顯得莫名其妙和無足輕重。在戰前,許多人討厭法西斯政權,然而他們卻又認為它沒什么害處,別致又滑稽。 他們說:“ 這對意大利人來說就夠好了。”在戰后,有些人又相信,有一點共產主義“ 對意大利人會有好處 ”。
詩人龐德(Ezra Pound)在戰前和戰時對墨索里尼及其政府的看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代表了一種心地善良而又糊涂透頂的頭腦混亂。也有少數人從心里討厭意大利人。他們認為美麗的風景是安排他們夢幻生活的舞臺,這種風景被千百萬多余的男女、吵吵嚷嚷的兒童給弄亂了,弄得不調和了;它還被摩托車、熒光燈、噪音、現代化建筑和各種畫蛇添足的東西給破壞了。
大多數外國人所實際居住的這個國家,是一個移居者的小意大利,它包括一些古城中最有名的地區、幾個城鎮和村莊、著名的風景區和三四個島嶼,在這里他們物以類聚,跟與他們境遇相似的人協調共處。
許多人,比如霍桑,在某個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再也離不開那個實際上“不存在”的國家了,他們再也不能面對那個他們從其所來的比較粗糙的世界。在那里,他們看問題過于分明,他們熟悉的母語的每一個字的意思都是清清楚楚的,他們已經無可挽回地沉溺于親切溫柔的意大利情調之中,許多人實際上回去也沒人可找了。使他們留戀的有他們自己的小窩、自山上可以眺望的海景、一扭頭就能從窗口看到的競技場、威尼斯的主運河、佛羅倫薩的屋頂、拉帕羅的荒廢別墅、一大堆多年收集的雜亂古董,還有已經養成的習慣。
意大利充滿了垂老之人,他們再也不想離開,他們一人獨居,以貓狗自娛,侍候他們的常是忠心的仆人,但更多的是靠偷東西養家的肆無忌憚的女仆。
對于意大利的老人來說,病苦無援的日子終會到來,他們已經遠離了年輕時熟悉的所見所聞,對自己為什么要自我放逐的原因也記憶不清了。在這異國土地上,他們從未真切地看明白事物的所以為然,也沒有很好地理解過。在臨終時,有些人還穿著年輕時剩下的花哨服裝,圍在他們身邊的是一些外國人,這些人不知怎么已成為他不可缺少的支柱和人生虛幻戲劇的重要角色。每年都有不少人去世,他們被匆匆埋葬在某個意大利公墓為異教徒保留的角落里。有些人的遺體被裝運回國,送交他們實際上不認得的和冷淡的親戚。許多人至死也沒弄清為什么自己要選擇在意大利度過殘年。
許多懶散的移民不是老年而是青年,他們所尋求的并非用較少的錢換得王侯般的豪華生活,不是平和舒適,也不是意大利所能提供的沒有競爭和逆耳之言的和平。他們并不想為自己制造幻想,既不追隨新奇的傾向,也不盼望光榮的未來。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是衰弱絕望而是生氣勃勃、懷抱希望、快活健康的。
在羅馬夏末的下午,西來的海風吹涼了沉悶的空氣,可以看到一些頭發蓬亂、被太陽曬得黝黑的外國男女青年,穿著皺巴巴的棉布衣服,不系扣子,腳著涼鞋,有些時候,男人奇怪地顯出女性的嬌柔,女人奇怪地顯出男性的氣概,擁擠在西班牙廣場三位一體山的臺階上。
他們有的倚靠著古老的石灰華欄桿,有的在臺階上坐著或躺著若有所待。他們在等誰,他們并不知道,就在他們所站立的地方,在100 多年前,曾是不可侵犯的避難所,被教皇警探追蹤的模特兒、盜賊、兇手等人都逃避到這里來。根據一項古老的特權,他們只要不離開這里就不會被逮捕。這里有窮兇極惡的殺人犯、出賣靈魂的猶大、酒鬼、年輕的信徒、披山羊皮或水牛皮斗篷的模樣好像森林之神的牧羊人、白胡子的教士、眼露兇光的山區農民。
現在的青年人在外表上未必與過去那些人相像,但他們破舊打皺的服裝使他們顯得好像也是逃離家門,在尋找某種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