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琴,張衛星,沈 潔,劉玉霞,唐成和
(1.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河南 衛輝 453100; 2.新鄉市中心醫院a.NICU; b.科教科,河南 新鄉 453000)
入住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的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并發癥多,且這些并發癥的發生有一定的時間順序,在出生的第一周生存環境處于從宮內到宮外轉變的過程,變化較大,常常難以維持正常的循環功能,導致循環障礙,易出現合并癥,具有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做好此期的管理是改善其存活率和生存質量的關鍵[1]。目前尚無直接評價全身組織器官灌注的方法及工具,間接方法及工具有血漿乳酸測量、激光多普勒血流儀、胃黏膜PH測量儀及甲皺微循環儀,但這些方法多為有創性或單次性[2]。
目前脈搏血氧儀在NICU中廣泛應用,其監測到的灌注指數(PI)是外周組織中脈動血流吸收的光量(AC)與非脈動或靜止血流吸收的光量(DC)的比例,是對監測部位脈動強度的評估。灌注的改變會改變吸收光量的比例,并在脈搏監測儀中實時反應[3]。PI的變化與每搏輸出量、血管收縮力、皮膚溫度的變化有關,是一種間接、無創的外周灌注測量方法,值越低意味著全身灌注量越低[4]。因此,監測PI在評估新生兒狀況(健康/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價值。本文旨在監測出生24 h內入住新生兒科的新生兒生后7 d內的PI值,根據胎齡和新生兒危重癥評分(NCIS)分組,進行組內和組間的比較,確定監測PI對危重新生兒早期的意義,是否能即時發現生后早期新生兒病情的變化,在臨床上指導救治。
選擇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入住新鄉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的新生兒,均為生后24 h內入院,排除先天性畸形患兒(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膈疝、神經管缺陷等)。先將入選新生兒按胎齡分為足月組(胎齡>37周)與早產組(胎齡≤37周),然后又根據NCIS評分將2組新生兒分為A組(病情穩定)和B組(病情危重)2個亞組。NCIS評分根據臨床癥狀和NCIS量表對所有入組新生兒在出生后24 h內進行評估。
所有入組新生兒入院后按常規保暖、氣道清理等處理后,在出生后第1、2、3、4、5、6、7天安靜狀態下,將脈搏血氧儀[MasimoRadical-7(USA) SpO2]探頭置于新生兒手指或腳趾末端,曲線穩定后連續監測1 h內的PI值并取平均值。為排除強光對PI值的影響,將探頭用不透明的布覆蓋住;為避免環境溫濕度變化對新生兒外周循環的影響,觀察對象全部采用閉式暖箱,暖箱溫度、濕度根據出生體重、胎齡、日齡調節。
共納入新生兒188例,入院后發現有合并癥的新生兒13例,入院不足7 d出院或死亡的共69例,予以剔除,最后納入106例。足月組51例,其中足月A組30例、足月B組21例;早產組55例,其中早產A組34例、早產B組21例。足月組A、B 2個亞組和早產組A、B 2個亞組新生兒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足月組一般情況比較

表2 早產組一般情況比較
足月組A、B 2個亞組新生兒生后1~7 d PI值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在生后1~4 d,足月B組PI值均顯著低于足月A組(P<0.05或P<0.01),在生后5~7 d足月A、B組PI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早產組A、B 2個亞組新生兒生后1~7 d PI值亦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在生后1~7 d,早產B組PI值均顯著低于早產A組(P<0.05或P<0.01)。在生后1~2 d,早產A組PI值均顯著低于足月A組(P<0.01),在生后3~7 d,2組PI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足月B組和早產B組生后1~7 d PI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生后1~7 d PI值比較
t1、P1為足月A、B組比較;t2、P2早產A、B組比較;t3、P3為足月A組與早產A組比較;t4、P4為足月B組與早產B組比較。
在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皮膚灌注量高于其需氧量,當出現疾病時,血液重新分配,為大腦、心臟、腎上腺等關鍵器官提供所需要的氧氣[4]。因此,監測PI在評估新生兒狀況(健康/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價值。本研究通過用Masimo血氧監護儀動態監測不同胎齡新生兒生后1~7 d的PI值,結果顯示,在足月組中,生后1~4 d病情危重組新生兒PI值低于病情穩定組(P<0.05);在早產組中,生后1~7 d病情危重組新生兒PI值均低于病情穩定組(P<0.05)。提示PI監測對病情嚴重度的評估有意義。足月組在生后1~4 d隨著病情的好轉,PI值逐漸上升,第5天后逐漸穩定,2組PI值差別不大;早產組生后1~7 d 2組PI值亦呈逐漸上升趨勢,且2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早產兒生后早期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早產兒病情穩定需要時間更長有關。足月兒穩定組和早產兒穩定組生后1~2 d PI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7 d PI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生后早期PI值受胎齡影響,胎齡越小PI越低,但本研究樣本量有限,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足月兒危重組和早產兒危重組生后1~7 d PI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危重病例中足月兒和早產兒PI值均顯著降低。
用Masimo血氧監護儀測量PI是一種非常簡單、適用、無創的測量各種環境下外周灌注的方法。近年來國內外研究指出PI可用于先天性心臟病的篩查[5-11]。在危重患者中,PI降低會突出病情的嚴重性。在新生兒(早產兒或足月兒)中,如果將這一參數與血氧飽和度和脈搏率等其他參數相結合,則測量值降低表明新生兒健康狀況惡化。DE FELICE等[12]對101例新生兒進行了一項研究,評估PI與疾病嚴重程度之間的相關性。指出PI是唯一顯示預測準確性的參數,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均在90%以上。還確立了1.24%的PI截斷值作為疾病嚴重度的準確預測因子。2015年ALDERLIESTEN等[13]研究了311例胎齡<32周的早產兒連續72 h的下肢PI值,指出PI隨臨床條件的不同而變化。與臨床常見因素的關系表明PI可用于監測新生兒血流動力學,并可能作為干預措施的額外指導。2017年TUTEN等[14]研究了極低出生體重兒(VLBW)血清乳酸水平和PI值與死亡率和發病率之間的關系。指出高乳酸水平(>4 mg·dL-1)和低PI值(<0.5)可作為預測ROP和BPD的早期指標。在VLBW嬰兒,乳酸水平和PI值在前24 h將有效地決定疾病的預后。2016年VAN LAERE等[15]監測了99例極低出生體重兒生后第1天的PI和PVI,指出生后第1天PI低值和短期PVI降低與不良結果相關。2018年IBONIA等[16]研究了胎齡30周以下的早產兒輸血前后PI的變化和間歇性低氧血癥的關系,輸血后PI值顯著升高,間歇性缺氧明顯減少。因此,PI越來越多的被認為是提高診斷新生兒重要并發癥敏感性的有效指標,可以作為評估新生兒健康狀況的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在NICU中應用前景廣闊。
在現有的新生兒研究中,還不能確定嚴重疾病的明確“截斷值”。可能跟這些研究所收集報告的數據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有關。例如,一個研究建議1.24%作為截斷值[12],而另一個研究用0.7%作為截斷值[17]。所以,目前對新生兒PI值的解釋要謹慎,在至少幾分鐘的時間內監測和評估變化或穩定性,以及對一段時間內趨勢的評估,在臨床實踐中可能具有更大的價值。而且PI明顯受灌注的影響,可以在短時間內受肢體彎曲和移動的影響而變化。因此,只有設計連續監測的研究,選擇一個時間段來記錄PI,例如15~30 s,甚至2~3 min或更長的時間,然后將該時間段的PI值平均起來,以便跟下一個時間段進行比較才更有意義。本研究采取連續1 h監測PI值取其平均值,盡量減少其不穩定性,但仍有一定的缺陷,在以后的研究中盡量采取連續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