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彬
在河南省滑縣東南部35公里的萬古鎮,有一座萬頭奶牛養殖基地,日產鮮奶195噸,年產值2.67億元,是河南省最大的單體生態示范奶牛養殖場。它不僅實行現代化管理模式,還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帶動了當地大批群眾脫貧致富。
近日,筆者來到位于滑縣萬古鎮武莊村的滑縣光明生態示范奶牛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明”基地)進行實地走訪。
標準化的廠房,整潔有序的辦公環境,嚴格的檢查、消毒、登記程序,怎么看也不像是村里的養殖場。
“趕牛、上線、降溫、產奶、下線。”在生產車間,46歲的技術工武艷鴿正在熟練地操作著機械。她主要負責將4個牛舍的4000多頭奶牛趕上自動式擠奶轉盤,并對牛舍進行防暑降溫。
如果不是隨行人員介紹,很難相信她曾經是貧困戶。
在工作間隙,她向筆者聊起了她的故事。“俺愛人常年患有胃病,公公婆婆身體也不好,孩子正在上初中,生活非常困難,2016年俺就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了。”武艷鴿介紹,鄉鎮干部了解到她的情況后,給她申請了大病保險、雨露計劃等各項扶貧幫扶項目。2018年,村干部又介紹她來奶牛場上班,從此有了穩定收入。

擠奶工正在擠奶 攝影/尚明達
“‘光明’基地給俺家生活帶來光明,我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基地還為我們繳納各種保險,一日三餐全免費!”武艷鴿感慨,在家門口上班,她非常滿足。她還鼓勵愛人打工掙錢,現在夫妻兩人每月收入8000多元。2019年,武艷鴿成功脫貧,不但還清家中所有債務,修繕了房屋,還添置了一輛小轎車。
在基地,有50多名像武艷鴿這樣的貧困戶或家屬,人數占企業在崗員工的1/4。
基地經理劉洋告訴筆者,基地除了安排貧困戶就業、收購貧困戶青儲飼料,還流轉了189戶貧困戶503畝土地,流轉價格每畝1200元左右。此外,還專門拿出300畝土地,無償用于特色農業種植,將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無償提供給當地的貧困戶,以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致富。
通過流轉和捐贈土地效益增加貧困戶收入,這得益于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萬古鎮現有未脫貧戶98戶、244人。該鎮結合當地實際,探索多渠道增收致富途徑。“我們通過招商引資,促進企業落地生根,增加群眾務工渠道;依托農民種植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增加貧困戶收入;通過發展特色種植、農業深加工和訂單農業,讓貧困群眾由‘就業’向‘創業’轉變,由‘務工’向‘合伙人’轉變。”萬古鎮副鎮長張林朋說,今年4月,鎮里還專門出臺相關文件,協調企業建立專項資金和臨時救助機制,助力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
“在這幾年里,我目睹了滑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措施、力度和成效,這讓我們非常欽佩。下一步,我們也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助力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劉洋向筆者吐露道。
安陽市委常委、滑縣縣委書記董良鴻表示:“滑縣把產業和特色農業作為發展之基、增收之源,建立了產業項目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縣有龍頭企業帶貧、鄉有產業園區扶貧、村有就業基地幫貧、戶有致富門路脫貧’,不斷培育壯大扶貧內生動力,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