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浩男 莫亞瓊 張倩語 文楚薇
(湖南文理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土質為壤土,黏土的肥沃稻田,0.67~3.3hm2(1hm2=15畝)為每個養殖單元。
沿稻田四周,開挖寬2~3m,深1~1.2m,坡比1∶1.5以上的田地進行環形防溝,田地周圍防溝占稻田總耕地面積10%,防溝完成后及時加高、加寬、加固,確保稻田的土壤保水性和灌溉能力。稻田防溝周圍要種植大量水草,水草種植面積一般占稻田防溝的30%,進水口周圍要安裝長3~5m的長方形密眼式排水網罩,過濾土壤水質。
每畝地可用75kg茶籽茶葉生煎餅石灰粉用化肥澆水或用10~15kg茶籽生煎餅浸出液全池,然后用適量清水均勻潑灑[2]。

①:外?、冢吼B殖槽③:出水口④:入水口⑤:水稻⑥:內埂圖1 稻蝦混合種養田間平面示意圖
6~8月份每畝投放30g克氏原螯蝦5~25kg,3~4月上旬期間,每畝投放規格0.5kg100~200只幼蝦6000~8000只。放苗時注意,放到淺水,水草多的地方,讓蝦自行爬到防溝水中,要及時清除并處理死蝦。
按照缺水季節及時合理地調控農田水位,及時采取措施,科學合理調控農田水質。例如旋耕施肥,每畝農田噴施充分發酵的有機肥500kg+過磷酸鈣15kg后進行旋耕,埋入深度一般為10~20cm。這種肥料主要用于培養農田中的水草和餌料中的微生物,同時也是蔬菜和水稻的基肥。養殖的過程定期用光合細菌加強改善基底,保證養殖時期水質的透明度在25~30之間,水色為茶藿色,成蝦生長的時期,保證養殖時期水質容氧充足。
堅持“定時、定額、定點、定址”四定的基本油脂飼料投喂的原則,做到定時看天氣,看溫度,看蝦生長和存活的情況,適當地投喂,保證蝦的基本營養和需求。在蝦快速生長的時期,要盡量選擇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的基本油脂飼料進行投喂。
捕撈投網操作使用時間:4~6月(春季水稻秧苗栽種前),捕撈操作方法:根據捕小蝦的身體大小,選擇合適的一個蝦籠后并進行投魚捕網,在每條環溝及整個水稻田中間各投放一個蝦籠后進行投網捕撈。

圖2 稻蝦混合種養立體生態模式技術流程圖
稻蝦混合種養立體生態模式下的一畝水田稻蝦綜合種養產值,相當于我國過去667m2種植的水田水稻綜合產值的15倍。盡管在此混合種養模式下,水稻混合種植的水田總面積顯著減少了,但是一畝稻田的總面積和稻米單產量并沒有顯著減少,提高了稻米的產量和品質。
稻蝦混合的種養模式要求在充足水資源、土質為黏土的肥沃稻田上進行。此混合種養模式極大地改變了干旱澇漬稻田土壤生態系統中各種礦物質的綜合循環利用過程,小龍蝦以各種稻草植物為食,快速地分解水稻的秸稈并糞便快速進入底層泥土,提高了底層泥土有機碳和全氧化氮的綜合含量,增加了底層泥土中的各種營養素和礦物質。
稻蝦屬于混合種養,通過稻田中加入克氏原螯蝦,改變了其食物鏈的關系;進行田間改造及田間管理的方式,混合種養會對生長在稻田中的病蟲草及其生物的多樣性狀況產生影響,研究的結果表明,稻蝦混合種養稻田的昆蟲和雜草的數量與種類隨著實施稻蝦混合共生的時長,呈現數量先減少后增加的變化趨勢[4]。
農民普遍擁有的土地不多,多以一家一戶經營種養殖為主,無法整合式發展種養。生產成本偏高,機械化生產設備缺乏,管理規范程度偏低;農村合作社發展種養殖的大戶占比不高,引進的企業數量不足,缺少品牌的種養殖模式,生產研發和銷售的一站式以及全程化售后服務的模式不健全,不能形成種養殖產業主體聚集、發揮產業集聚的紐帶效應。
從目前的調查和情況分析來看,稻蝦綜合種養基礎理論的研究仍存在嚴重不足[5]。主要表現在:(1)稻綜合養種的模式由于缺少科學規劃,沒有因地制宜。(2)重蝦輕稻,影響了國家的糧食安全。(3)稻蝦抗病蟲害綜合防控的意識相對不強。(4)對水肥的調控不合理。
綜上所述,我國的稻蝦綜合種養模式得到了迅速發展。該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和克氏原螯蝦各自綜合種養優勢,充分利用其互補性,發揮克氏原螯蝦除草和排泄物增肥等的效果,實現“田面種稻,水體養蝦,蝦糞沃疇,稻蝦共生”的立體生態農業生產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農田的利用率,是我國傳統的農業向立體化的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轉變,從根本上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兩收”,最大程度上有效降低了農民耕種養殖的效率和成本,滿足了社會對農村農產品的綜合利用需求,促進了農業和村莊集體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健康可持續發展,保護了農村的生態環境,給農村經濟增添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