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唐晨,陳偉軍,生悅
1.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泌尿外科(腎移植),廣東 深圳 518100;2.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廣東 深圳 518055
隨著腎臟移植手術的發展與成熟,腎移植逐漸被認為是腎疾病治療的有效手段,而腎源的嚴重匱乏已經無法滿足患者需求,成為了一項世界難題。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已成為我國腎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腎源擴展的主流方向[1-2]。現階段,心臟死亡器官捐獻(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腎在腎移植后效果較差,有資料顯示,這可能與捐獻后供腎的保存方式具有一定的關系。據報道,捐獻供腎的保存方式通常為冷藏保存,其受者術后腎功能恢復較差,不利于患者的有效康復[3-4]。有研究表明,以腎臟轉運器(LifePort)為代表的供腎脈沖灌注保存轉運器效果更佳,有利于供腎的長期保存和受者的腎功能恢復[5]。本文通過LifePort保存和普通冷藏兩種不同的保存方式進行對比研究,以驗證LifePort 保存的相關作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泌尿外科2017 年7 月至2019 年2 月期間接受治療的25例DCD供腎移植后受者的臨床資料。DCD供腎者不限國籍和種族。排除標準:(1)機械灌注儀器非Lifeport;(2)多器官聯合移植受體。根據同一供體兩只供腎LifePort 保存和普通冷藏兩種不同的保存方式,將其分為研究組(LifePort保存)和對照組(普通冷藏)各25 例。對照組中男性20 例,女性5 例;年齡25~58 歲,平均(48.2±3.3)歲,研究組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齡27~55歲,平均(46.6±4.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LifePort 供腎保存:將供腎取出后并進行簡單修剪,將其放入LifePort灌注儀器(美國Organ Recovery Systems 公司)進行脈沖機械灌注保存,灌注液為1℃~4℃KPS-1 (kidney preservation solution-1),灌注壓設為30 mmHg (1 mmHg=0.133 kPa),隨著灌注的推進,阻力系數明顯下降,灌注流量隨之加大,故需將灌注壓緩慢調小,保證灌注流量控制在120 mL/min 左右。普通冷藏保存:將供腎取出并簡單修剪后,將其放在1℃~4℃UW液保存即可。
1.3 觀察指標 檢測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15 d血清中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sICAM-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 二 醛(malondialdehyde,MDA)血清含量、術后移植物功能恢復延遲(delayed graft function recovery,DGF)發生率、腎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1年腎生存率和受者生存率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15 d 的血清sICAM-1、SOD、MDA 含量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sICAM-1 和MDA 血清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SOD活性峰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5 d的血清sICAM-1、SOD、MDA含量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5 d的血清sICAM-1、SOD、MDA含量比較(±s,d)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25 25 sICAM-1(μg/L)318.4±47.3 531.5±68.9 13.966<0.05 MDA(μg/L)2.8±0.4 3.4±0.5 5.132<0.05 SOD(IU/mL)81.3±5.7 72.5±4.3 6.751<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DGF 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DGF 發生率為8.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00,P<0.05)。
2.3 兩組患者腎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腎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腎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腎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d)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25 25腎功能恢復時間12.5±3.3 18.3±5.8 4.761<0.05住院時間15.6±4.7 22.1±6.4 4.484<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2.0%,略低于對照組的20.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0,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術后1 年腎生存率和受者生存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1年腎生存率和受者生存率均為100.0%,對照組患者術后1年腎生存率和受者生存率分別為96.0%和100.0%,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1年腎生存率和受者生存率比較[例(%)]
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腎臟移植手術已逐漸成熟。在腎臟疾病的診療中,腎移植手術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也成為腎臟類疾病中最后的治療選擇。而目前腎源的嚴重匱乏已遠遠不能滿足醫學需求,尋找合適的腎源成為了一項世界性難題[6-7]。我國器官捐獻發展起步較晚,于2010 年開始啟動DCD 試點工作,并逐漸完善與改進,目前,我國已禁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供腎來源,且親屬活體捐獻有違社會醫學倫理。故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成為供腎的主要來源,也是未來腎源發展的主流方向[8]。供腎來源極為不易,提高供腎質量和有效使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臨床醫學研究表明,供腎的合理保存對維持供腎活性,提高供腎使用率具有重要價值[9-10]。目前醫學上對于供腎的保存方式主要有傳統的靜態低溫冷藏保存和LifePort 供腎脈沖灌注保存轉運器保存,兩種保存方式各有利弊,醫學上對于這兩種保存方式也有不同看法。有學者認為,傳統靜態低溫冷藏保存方便簡單,使用安全且價格便宜,也是目前主要的供腎保存方法,應繼續保持[11-12]。但有研究表明,傳統低溫冷藏保存易使供腎發生缺血再灌注性損傷,從而使供腎在移植后發生腎功能恢復延遲,不利于受體的正常恢復[13-14]。故需要采用新型的保存方式加以改進,機器脈沖灌注保存方式應用而生。LifePort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機器灌注儀器,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性損傷。另有國外研究證實,LifePort灌注保存供腎的保存時間可由原來的24 h延長至41 h,可由原來的急癥手術變為限期手術甚至擇期手術,在一定程度上為腎移植手術爭取到了充足的準備時間,從而提高手術成功率[15-17]。
本文通過LifePort保存和普通冷藏兩種不同的保存方式進行對比研究,以驗證LifePort 保存的相關作用效果,研究結果表明,LifePort保存術后DGF發生率為8.0%,普通冷藏保存術后DGF 發生率為32.0%,LifePort 保存可明顯降低DGF 發生率,而兩種保存方式在術后1年腎生存率和受者生存率方面沒有明顯差異,LifePort 保存受體腎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12.5±3.3)d和(18.3±5.8)d,普通冷藏保存受體腎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15.6±4.7)d和(22.1±6.4) d,差異顯著,且LifePort 保存受體的sICAM-1 和MDA 血清含量明顯低于普通冷藏,SOD 活性峰值有了明顯提高,LifePort 保存受體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2.0%,普通冷藏保存受體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0.0%,不同保存方式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沒有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LifePort 有利于改善心臟死亡后器官捐獻供者供腎的保存質量,降低受者術后DGF 發生率,有利于促進移植腎功能恢復,縮短受者住院時間,且對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受者生存率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