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陳淼,盧洋儀
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海醫院急診科1、呼吸科2,廣東 佛山 528200
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指由于心臟疾病等原因導致患者短時間內出現心肌收縮功能的降低,負荷增加,引發心排血量迅速減低,組織器官灌注受到影響而出現的臨床疾病[1-2]。保留射血分數的急性左心衰臨床上又稱為舒張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舒張功能減低左室心室壁出現硬化。患者常表現出呼吸嚴重困難、胸悶、強迫坐位等臨床表現,病情起病快,發展迅速,嚴重者可導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3-4]。因此,臨床上需對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臨床上通過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幫助患者改善肺順應性、降低呼吸肌負荷,進而減少心臟負荷壓力,同時對組織的氧合能力進行最大限度地維持,在預防缺氧及多器官衰竭上具有很好的療效。無創呼吸機具有簡便、易行等優勢,可及時糾正低氧血癥,對左心衰患者使用無創呼吸機具有滿意的治療效果[5]。筆者采用無創呼吸機治療保留射血分數的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患者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2 月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海醫院經檢查確診為保留射血分數的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患者92 例進行研究。納入標準:(1)能配合檢查者;(2)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急性左心心力衰竭;(3)可長期隨訪者。排除標準:(1)有氣胸、支氣管哮喘、慢阻肺等疾病;(2)合并嚴重腦、腎等臟器病變等;(3)意識障礙的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 例。對照組采用藥物及對癥處理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齡31~87歲,平均(64.4±9.7)歲;病程1~13年,平均(5.1±1.2)年。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齡33~75歲,平均(63.22±7.4)歲;病程1~13年,平均(6.4±1.3)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藥物及對癥處理等常規治療。具體方法:①應用洋地黃類藥物、利尿劑利尿及硝普鈉進行藥物治療。②控制患者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食用高蛋白、維生素等食物補充能量;③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無創呼吸機治療:①無創呼吸機治療:患者取半臥位,調整面罩帶松弛度,在患者面部固定鼻面罩,以不漏氣為宜,并盡量保證患者佩戴舒適。定時對面罩松弛度進行調整,防治面罩脫落導致氣密性下降,預防壓瘡;②參數設置: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設置合理通氣模式,初始呼吸機設定:吸氣壓力設置:8 cmH2O (1 cmH2O=0.098 kPa),呼氣壓力設置:4cmH2O,吸氧流量設置:5~9L/min,呼吸頻率設置:15~25次/min,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通常情況下吸氣壓力可適當上調,調整為14~21 cmH2O,呼氣壓力可上調至5~9 cmH2O;③密切監護:使用呼吸機治療時,醫務人員需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密切監測,時刻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對異常情況給予以快速有效處理。連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的治療效果;(2)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的動脈血氣[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分壓(PaO2)]、心率(HR)、血壓、呼吸頻率(R);(3)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4 h后的心肌鈣蛋白I(cTnI)及腦鈉肽(NT-pro BNP)水平變化;(4)兩組患者治療14 d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6]顯效:患者呼吸困難、胸悶及肺部未聞及哮鳴音或濕啰音等急性左心衰癥狀完全消失,心率及血氣等指標檢測正常;有效:患者急性左心衰癥狀癥狀未完全消失,但有明顯好轉,心率及血氣等指標明顯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甚至有、加重,各項監測指標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著+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709,P=0.01<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SaO2、PaO2、PaCO2、HR、R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SaO2、PaO2明顯高于對照組,PaCO2、HR、R 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相關指標比較(x-±s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TnI、NT-pro BNP 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的cTnI、NT-pro BNP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24 h 后的cTnI、NT-pro BNP 水平均明顯上升,但觀察組患者的上升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TnI、NT-pro BNP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TnI、NT-pro BNP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6 46治療前2.27±0.75 2.31±0.87 0.236 0.814治療后5.73±1.2a 4.59±1.37a 4.10<0.05治療前451.27±64.92 447.13±76.82 0.279 0.781治療后594.19±85.22a 511.37±79.52a 4.819<0.05 cTnI(ng/mL) NT-pro BNP(pg/mL)
2.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452,P=0.011<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例)
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是臨床較常見的疾病,由于人口老齡化及飲食等因素的影響,發病率不斷上升,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療疾病引起廣泛重視[7]。臨床研究顯示,患者的心排血量迅速減低,常表現出呼吸困難、胸悶等臨床表現,起病急驟發展迅速,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8-9]。后期常誘發肺水腫,造成通氣功能障礙,造成嚴重的低氧血癥,嚴重可導致呼吸衰竭[10]。因此在疾病治療早期改善患者通氣功能,降低心臟負荷,對患者的疾病康復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1]。
常規治療急性左心衰的方式通常是藥物治療配合低流量的持續給氧,在一定程度對疾病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對患者的低氧血癥及呼吸衰竭等效果并不能另人滿意[12]。本研究采用無創呼吸機,通過正壓通氣的方式,不經人工氣道,將氧氣直接輸送到肺部,可減少呼吸肌做功。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30%,而對照組僅為60.87%。該方法相比傳統方法具有多種優勢。治療后觀察組SaO2達到(93.24±12.17)%,PaO2達到(80.15±13.26)mmHg,明顯高于傳統治療的患者。其直接通氣的方式降低了氧在輸送途中的消耗,給氧效率更高,可有效提高肺部通氣換氣效率,改善氣體交換,改善氧合功能,提升SaO2,二氧化碳促進排出,本研究中觀察組PaCO2僅為(37.79±5.14) mm,低于傳統治療的患者,該方法對患者呼吸衰竭等癥狀起到良好的預防改善作用。同時肺泡通氣增加,避免肺泡萎縮發生,降低肺水腫發生時液體外滲現象[13-14]。
該方法輔助患者呼吸,幫助其克服氣道阻力,對呼吸肌有一定程度緩解疲勞的作用,可改善患者窒息感,提升患者治療的滿意程度。以正壓方式通氣對支氣管萎陷起到預防的作用。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無創呼吸機以分流方式增加患者胸腔內壓,可對患者胸腔負壓有一定程度降低的功效,同時增強患者氧合功能,從而降低了靜脈回流,進而緩解患者的心臟負荷,降低心肌張力,有效降低患者心率及血壓,患者心肌缺血癥狀得到改善,心臟做功效率加強,對患者心衰起到一定改善效果[15-16]。本研究中使用無創呼吸機的患者治療后SaO2、PaO2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的患者,PaCO2、HR、R 均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的患者,提示該治療方式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衰患者的血氣指標,具有明顯的給氧優勢。
NT-proBNP 是一種由心肌細胞合成的激素,在受到心肌細胞的刺激后釋放入血,隨心室充盈壓變化其分泌量隨之改變,且NT-proBNT升高程度和心衰嚴重程度正相關[17-18]。臨床上常使用其作為輔助診斷心衰的可靠監測指標。cTNI 是急性心衰患者預后判斷預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疾病初期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中使用無創呼吸機的患者經治療24 h 后cTnI及NT-proBNP水平均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的患者,提示對急性左心衰患者早期使用無創呼吸機可有效降低cTnI 及NT-proBNP 水平,控制心衰癥狀,降低患者的病情發展程度。無創呼吸機操作簡便,對患者飲食、言語等行為干擾小,且腹脹、氣胸等并發癥發生較少,患者容易接受[19-20]。
綜上所述,對急性左心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無創呼吸機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操作簡便、安全,并發癥發生較少,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可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