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盈
中國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油田開發三年統籌規劃項目團隊,長春 130062
硫化氫(H2S)是一種無色有毒、可燃的酸性氣體,密度大于空氣,有臭雞蛋氣味。其毒性較一氧化碳大5~6倍,是大氣污染物之一,吸入濃度較高 (一般1 000 mg/m3以上)時,中毒者會快速死亡[1]。H2S 溶于水形成弱酸,會腐蝕金屬形成氫脆破壞,造成井下管柱的突然斷落,地面裝置的破壞等[2]。
秦家屯油田1999年開始開發,原油生產過程中一直未發現產出液中含有硫化氫,原油組分分析也不含硫元素。2016年初,在低油價的大形勢下為減虧全面關停。2018年因套壓過高油井放壓,在罐口及井口發現硫化氫。2018年6月26日巡檢人員在QK1-1井單井罐附近發現氣味異常,疑似硫化氫氣體,檢測發現硫化氫濃度超標。經排查,15口防溢流的油井中10口井的井口或儲油罐口發現硫化氫,分布于秦家屯油田SN106區塊和SN142區塊,其中QJ1、QK1-1、QK142-9井超過閾限值,及時做出關井處置。為確保人身安全、杜絕硫化氫中毒事件的發生,降低硫化氫對生產設備的危害,減少硫化氫對環境的污染,必須加強對硫化氫產生機理與治理措施的研究。
秦家屯油田關停前未發現硫化氫,硫化氫產生的原因可能是井下管柱屬密閉空間,關停后管柱內殘存液中含有的硫酸鹽還原菌在缺氧環境下迅速增長,釋放的硫化氫隨開井放壓被攜帶到地面。
組織QJ1井和QK1-1井的洗井作業,將井筒內的液體替出,降低井筒內硫酸鹽還原菌的數量,監測洗井效果,QK1-1井的氣體監測數據見表1。洗井后生產一段時間沒有監測到H2S,洗井液排凈后,H2S含量突然升高,考慮硫化氫為地層中生成。由于該油田不屬于高溫油藏,不具備硫酸鹽熱化學還原作用的條件,因此硫化氫不是硫酸鹽熱化學還原產生的。

表1 QK1-1井氣體監測記錄
油田開發過程中通過注水井向油層注水以保持油層壓力,由于注入水中含有硫酸鹽還原菌,硫酸鹽及油田水中的 SO42-在厭氧條件下,通過硫酸鹽還原細菌的活動會產生H2S氣體[3-5]。
秦家屯油田注水開發歷史較長,但關停前采出液不含硫化氫。關停期注入水的水質檢測結果見表2,注入水中硫酸鹽還原菌最高超標6 000倍,同時由于油井停產,為硫酸鹽還原菌提供了厭氧條件,大量的硫酸鹽還原菌注入地層后,油藏條件發生改變,產生了大量的硫化氫,隨著油井開井被產出液攜帶至地面。

表2 秦家屯油田回注污水沿程水質監測結果
采用化學脫硫,將脫硫劑加入管柱及地面單井罐中,通過化學反應形成穩定的含硫化合物,將已產生的硫化氫脫出,避免對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選用三嗪類液體脫硫劑,脫硫劑與硫化氫反應生成二噻嗪系化合物和水溶性有機氨,生成物為非離子化合物,化學性質穩定,與破乳劑、防垢劑、油田系統污水等配伍性好。
首先在秦家屯油田QJ1井試驗,加注脫硫劑方案如下:1)利用脫硫劑配置洗井液,進行洗井替換原井液,脫硫劑加藥量=油套環空(井口至篩管)液量×0.6%,計算得出加藥量為66 kg,首次加藥適當加大藥量,脫硫劑實際用量為70 kg,混合清水11 m3;2)每天由套管加注,QJ1井日均產液約20 m3,脫硫劑加量為30 kg,與清水按質量比1∶1混合注入。4 h監測1次硫化氫濃度,結果見表3。

表3 QJ1井氣體監測記錄
加注脫硫劑對控制硫化氫濃度效果明顯,后期試驗逐漸下調加藥濃度。
硫酸鹽還原菌被認為是硫化氫產生的生物原因,存在于油田注入水中尤其是油田產出水中。用殺菌劑可以阻止硫酸鹽還原菌的活動,氧化物、丙烯醛、脂肪胺、二溴氮基丙氨酰及甲硝噠唑等都可作為生物殺菌劑,用于控制儲層中細菌的生長。另外,磺酸類殺菌劑如芳基亞磺酸、咔唑烷基磺酸等,能同時用作除硫劑和殺菌劑[2]。
優化注入水水質主要從污水處理各個環節入手,如更換流沙過濾罐濾料,沉降罐、儲水罐清淤,注水管線清洗,注水站內流程改造等。同時加強沿程水質監測,掌握各點水質情況,提高水質合格率。
1)秦家屯油田部分井產出液含硫化氫,原因是油井停產后注入水的水質不達標,大量的硫酸鹽還原菌注入地層,使得油藏條件發生改變,產生了大量的硫化氫,隨著油井開井被產出液攜帶到地面。
2)油井加注脫硫劑對控制硫化氫濃度效果明顯。
3)硫化氫防治要從源頭入手,秦家屯油田要降低注入水及油層中硫酸鹽還原菌的數量,提升注入水的水質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