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容 王曉彤
【摘要】從集約化理念出發,探討如何在有限空間內通過改造營造出以人為本的舒適居住空間。以某老舊小區改造為例,提出從合理化空間布局、復合化功能組織和持續化能源利用三個方面入手提升城市老舊小區品質的設計策略。為建設宜居城市提供新思路,對推動我國寒冷地區中小城鎮高質量發展、促進人民高品質生活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老舊小區;集約化;改造;楊凌示范區
“集約化”源于經濟領域,可理解為集合要素優勢、節約生產成本[1],與集約化利用土地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城鎮空間的時代需求相吻合。楊凌作為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對研究中小城鎮城市改造具有重要樣本價值。本文通過拓展“集約化”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探索提升老舊小區改造的新思路。
1、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的背景動因
中國城鄉建設進入轉型期,隨著城市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的劃定,城鄉規劃發展模式已由增量發展轉變為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升質量。 [2]因此重組和優化老舊小區進行空間,有助于推進城市更新改造計劃、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利于土地集約利用。
在城市改造中,由于資金限制、涉及利益主體訴求和消費能力不同,傳統管理辦法暴露出不適應和不持續的問題。[3]新時代老舊小區改造在公共空間塑造上強調復合性和多樣性以更好服務于社區居民;在居住空間改善上側重提高房屋舒適性;在資源環境利用上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項目概況
2.1基于集約化理念的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設計思想
從建筑學角度來看,集約化設計是指通過緊湊功能布局和合理空間組織提高空間使用效率。集約化設計可從‘集和‘約兩方面探討,‘集可理解為‘集中,‘約可理解為‘節約。[4]集約化設計通過“集”形成多功能的復合空間以達到“節約能源和資源”的設計目標。
2.2改造范圍
楊凌示范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改造5個小區,含85棟多層住宅樓,涉及2977戶居民。按照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提升房屋質量功能、改善小區景觀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為目標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3、集約視角下的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設計策略
3.1以復合化的公共空間適應多元需求
小區復合化空間設計是指在充分了解居民生活習慣和需求后,將有相關功能進行整合。這種公共空間重組一方面指不同功能在空間上的復合;另一方面指同一活動空間在不同時段上的分配。空間復合化可以提高空間使用效率并增強社區活力。
3.2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證可持續發展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重視資源利用的系統效率、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5]通過減少建筑能耗保障建筑全生命周期內高效運轉,最終實現由點及面帶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4、楊凌示范區老舊小區改造實踐案例
4.1問題導向的基本功能優化
(1)組織優化交通:首先對小區結構進行優化,貫通車行道路,保證消防通道的寬度和連續性;完善停車設施,機動車停車結合主路、宅前空間和邊角空地增加停車位數量;在出入口處設置臨時停車位。
(2)修繕更新外觀:更新住宅外立面、美化入口空間并整修圍墻,提升小區形象。對污損樓道進行內部裝修:入口加裝門禁、更換窗戶、粉刷墻面、整理管線、補充照明,提升入戶感官體驗。
(3)整治美化環境:整治小區室外活動空間,如優化院落空間、豐富綠化層次、增設運動場地。建立居住區標識系統、更換照明設施,拆除嚴重影響小區形象的建構筑物。優化室外空間,拓展居民活動范圍。
4.2需求導向的公共空間改善
(1)全齡社區共享:小區中不同人群需求多樣化:老年人希望增加醫療設施,中年人關注運動空間,兒童需要游戲場所。在本次改造中,結合現狀對原有活動中心進行改建,改建后將承擔社區診所、文化活動中心以及閱覽室三項職能,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使用需求。
(2)交往空間創造:挖掘空間潛力,打造活力空間。在保留原有行道樹基礎上增加廊架、步道、休閑座椅和樹池等休憩設施; 結合小區主路修建1.2m環形健身步道;利用宅間綠地,為老人交流、居民健身、兒童游戲提供場所。促進居民互動交流,增強鄰里感情,提高社區凝聚力。
(3)配套空間完善:針對居住者需求,完善服務配套,對出入口進行無障礙改造;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合理安排配套服務設施,增加快遞室、物業用房,整修非機動車車棚,綜合保障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4.3發展導向的社區綠色實踐
(1)住宅節能改造:北方寒冷地區建筑耗能熱量主要通過外墻和門窗縫隙。現有建筑使用的單層平板玻璃窗傳熱系數較高、氣密性較差。因此在改造中更換為雙層真空Low-E玻璃窗,控制窗扇可開啟面積并對窗洞縫隙做密封處理。外墻保溫采用外貼EPS保溫板,施工便捷,不影響住戶居住,可減小外部溫度變化引起的應力變化、提升墻體蓄熱能力。
(2)室外海綿改造:為實現海綿城市設計理念,需進行建筑與室外環境排水系統改造。建筑陽臺、屋面排水系統采用直排式雨水管將雨水匯入周邊綠地。對廣場、道路、停車位進行“海綿體”修復,人行道采用透水磚,車行道采用透水混凝土,增加道路系統滲透能力。對居住區內部的公共綠地、道路綠地和宅旁綠地進行“下凹式改造”,使雨水能夠快速匯入綠地內并減少徑流污染。
結語: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城市內涵式發展的主要路徑。本文從集約化視角出發,提出老舊小區改造設計策略,結合改造實例探索改造新途徑。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集約化設計時,應從小區整體出發考慮各功能之間內在聯系:通過復合功能組織優化空間布局并采用有效節能技術措施,在有限條件下改善居住空間,從而激發社區活力、推動城市治理轉型。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集約化[EB/OL].[2020-07-08].
[2]王書評,郭菲.城市更新的自平衡協同模式研究.以杭州拱宸橋地區老小區更新為例[J].時代建筑,2020(01):40-45.
[3]王承華,李智偉.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實踐與探索-以昆山市中華北村更新改造為例[J].城市建設,2019(11):104-112.
[4]陳文東,張燈.集約視角下的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策略探討[J].探索發現,2020(01):186-187.
[5]人民網.習近平談資源安全: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EB/OL].[20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