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智齒,有的人長1顆,有的人長4顆,它在現代社會的唯一價值,或許是給醫生創收。
絕大多數人可能都認為,智齒就跟闌尾一樣,屬于人類進化的殘留物。
2011年,美國將1000萬顆智齒連根拔起,相當于每個紐約人都能分到一顆而且還有盈余。
智齒真的是進化的殘留物嗎?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我的父母不拔智齒?為什么我的爺爺奶奶也不用拔智齒?為什么古人似乎也不拔智齒?
古人寫詩抱怨過自己視力不好,抱怨過自己頭發白得太快,也抱怨過自己牙口不好,但似乎沒留下抱怨自己智齒發炎的線索……
答案或許是這樣:智齒本來可以自然萌發并派上用場,只不過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它無法好好長大,從而成了禍害。
也就是說,是工業化的生活讓智齒變得無用甚至有害,而不是進化遺漏了它。不是智齒變了,而是我們變了。
據統計,全球有35%的人一生都不會長出智齒,和這些進化的天賦之子相比,剩下65%的人會長出1到4顆智齒。
有人甚至會長出4顆以上的智齒,不得不說,這大概是另一種天賦。
智齒實際上是人類的第三磨牙。
不同的動物擁有各自各具特色的牙齒。老鼠的門牙會在短暫一生中不斷生長;鯊魚的牙齒壞了能輕松換上新的,一輩子要長幾千顆牙齒。
至于人類,牙齒分工有別。門牙負責切割,小犬牙負責撕扯,磨牙負責研磨。
不過我們只有兩套牙齒。第一套是乳牙,10個月到12個月大的時候萌發,然后6歲到13歲時陸續脫落,換成第二套恒牙。
為什么要換牙呢?因為年齡長了,腦袋變大,牙床也變大了。但是嬰兒時期長的乳牙并沒有跟著長大,造成的結果就是小孩兒牙縫越來越寬,蛀牙越來越多。
所以為了適應逐漸變大的腦袋,牙齒必須長大,這就是人類要換上28顆恒牙的必要性。
人類的牙齒只有兩套,而且恒牙在適應成長期時早早就換上了,這就使得成年后,恒牙的耐久度非常沒有保障。
所以在20歲左右,人體預設的另一組牙齒——智齒,就跟“福利補丁”一樣登場了。
智齒有兩個預設前提。
首先,距今4萬年前至1萬年前,作為漁獵采集者,人類的食物以燒烤為主,沒準兒還要用磨牙咬核桃,總之就是吃的食物比較粗糙,所以人到20歲時可能已經崩掉了幾顆恒牙。
這時候再長一顆牙,不僅可以補充寶貴的磨牙,還能縮小牙縫,以免食物塞牙。
距今1萬年前至最近幾百年,作為農業社會的農民,食物以糙米、玉米為主,飲食依然粗糙,所以中世紀的歐洲農民很少有一口整齊的牙齒。
這時候長牙,對人類的幫助很大。
其次,人類在童年時期吃的硬質食物,似乎能刺激下顎的生長。牙床稍微再長1厘米,以塞入一顆智齒,對從小啃紅薯、玉米棒子的人來說,并非難事。他們有久經鍛煉的下顎。
而自工業革命以來,智齒生長的這兩個預設條件都不存在了。
首先,現代人集體牙口變好,在牙醫的照顧下,我們成年后通常既不缺牙,牙縫也不是很大。牙套還能幫助我們的牙長得更整齊,牙縫變得更小。
其次,兒童吃的食物越來越軟了。
2011年《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作者測量了博物館存放的6個農民和5個漁獵采集群體的頭骨。
測量數據表明,吃軟質食物長大的農民,下頜確實變短了。而工業化后,我們吃的食物更軟了,所以更容易誘發智齒問題。
說到底,智齒是一種類似于高血壓的“富貴病”。
在工業社會之前,人類很難攝入足夠的食鹽,所以如果人體的腎臟對鹽的攝入量比較敏感,人類就能更好地活下去。
世界各地的人都有燒草木灰提取食鹽的方法。新幾內亞人把叢林中特定植物的葉子摘下來(這種葉子比其他植物的葉子含鹽量更高),燒成灰,并將灰燼收集起來。
灰燼又咸又苦,味道很可怕。他們將灰燼投入水中,將水煮沸以濃縮鹽。然后,再放冷水,再煮沸,再放冷水,再煮沸……
而今天,一個巨無霸漢堡包含有1.5克食鹽,相當于曾經的新幾內亞人一個月的食鹽攝入量。
有些人的腎臟可以重新吸收體內的鹽,在過去,這是進化的優勢,而今天,這讓他們患上高血壓。
智齒也是一樣。進化給人類打的“福利補丁”如今反而成了禍害。
成年之際,我們的口腔被28顆整齊的恒牙塞滿,智齒沒有足夠的萌發空間。于是智齒開始不擇手段,它斜著長、橫著長,甚至倒著長,還會潛伏。
哪怕智齒長得端正,不疼,它比較靠后的位置也無法被牙刷顧及,于是會滋生細菌,誘發齲齒。
總之,為了適應現代生活,我們只有把昔日象征著進化智慧的牙齒,也就是智齒,毫不留情地連根拔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