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制止餐飲浪費
摘 要:近日,不少地方發起倡議,讓制止餐飲浪費成為商家和顧客的共識;宣揚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的直播不見了,推廣綠色健康飲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節約糧食和資源,杜絕任何形式的浪費,成為許多家庭家風家教的重要內容……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重要指示得到全社會熱烈響應,凝聚起崇儉抑奢、反對浪費的強大正能量。
《人民日報》
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連日來,各地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迅速行動起來,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比如,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倡議機關干部職工帶頭在單位落實餐飲節約的各項措施;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出倡議,呼吁廣大消費者向餐飲浪費說“不”,爭做綠色節約的監督員;不少直播平臺也及時出臺新規,加強對美食類直播內容的審核,推動形成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良好風尚。
對于這些行動,公眾普遍叫好。同時也有一些人擔心:在當前強調擴內需、促消費的背景下,反對浪費會不會抑制消費?這樣的看法顯然是錯誤的。
浪費與消費,一字之差,含義迥異。就拿浪費現象較為嚴重的餐飲領域來說,吃多少點多少、剩餐打包是消費,而過于注重“面子”、多點亂點就是浪費。反對浪費不是反對消費,也不會抑制消費。正常、適度、理性、逐步升級的消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反對浪費不僅與促進消費不矛盾,還會讓消費動力更強、后勁更足。
當前,在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的情況下,我們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推動釋放消費的活力和潛能,帶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每日甘肅”微信公眾號
建立長效機制 制止餐飲浪費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僅靠政策引導或倡議宣傳,制止餐飲浪費的廣度、力度受到限制,一些地方餐飲浪費現象仍然存在。對此馳而不息抓下去,應尋求更有效的“藥方”,朝向標本兼治的更高目標邁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善治引領“新食尚”。通過法治手段,建立起嚴密的制度約束、嚴格的制度執行、強有力的監督檢查、有效的懲戒機制等一套完整體系,才能將節儉理念落實到餐飲業全流程。
當前,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現行法律中,均有一些關于節約資源、制止浪費行為的原則性規定。接下來加強立法時,應結合當下實際,認真調研、深入論證,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具體、明確、系統規定。與此同時,執法與司法要貫穿糧食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各環節,進一步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損失浪費。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隨著法治約束的增強,常懷對糧食的敬畏,養成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習慣,讓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才能努力讓每一粒糧食都不被浪費。
四川文明網
制止餐飲浪費需要“全民皆戰”
制止餐飲浪費需要“全民皆戰”。
一則,黨政機關應做好表率。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提高能源、水、糧食、辦公家具、辦公設備、辦公用品等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統籌利用土地,杜絕浪費行為。可以說,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具有重要的引領意義。
二則,從餐飲行業來講,2017年,有關部門曾就餐飲行業深入開展“厲行勤儉節約 反對餐飲浪費”作出部署,引導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生活、反對鋪張浪費理念。這樣的行動不應該止步,餐飲行業理應將經營智慧多運用于“節約”上,引領消費者理性消費、杜絕浪費。
三則,從家庭用餐來講,應該注重節約,并傳承節約精神。即便是全家下飯店,也千萬別為了面子在點餐上“多多益善”。每個家庭都能夠做到節約文明用餐,同樣也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當然,學校做好制止餐飲浪費相關知識的普及,企業食堂制定好節約文明用餐制度,媒體做好輿論引導……這些同樣都有必要。總之,深入推進制止餐飲浪費工作,是一件大事,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參與,唯有“全民皆戰”,才能促進勤儉節約成為社會新風尚,餐飲浪費現象也就注定能夠得到有效遏制。
《大眾日報》
浪費面子不要也罷,“小氣”也是一種勇氣
打破餐飲浪費這個“局”,總要有放下面子、敢于把“丑話”說在前面的“破冰者”。說“丑話”,就是在“人情社會”堅決抵制鋪張浪費,倡導節約之風;就是拋開世俗觀念,主動向陋習亮劍,既不當鋪張浪費的助推者,也不當狠剎不正之風的旁觀者。這樣的提醒和責任,有著重要的導向意義。
擯棄浪費陋習,一人的力量微渺。但說“丑話”的人多了,每個人都盡一份力量,點滴行動也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洪流,終會有新風刮走陋習,讓文明之舟破浪前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發出號令,要求黨員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特別是餐飲浪費上走在前、作表率。
黨員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就要敢于說“丑話”、勇做“破冰者”,不搞排場、事事簡樸,帶動“最大多數”,樹立節儉新風。
節約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人格修養,更是一種睿智、遠見和責任。擯棄浪費陋習,每一位國人都應是參與者、倡導者和“破冰者”。唯如此,勤儉節約才能真正成為新風尚,社會發展才能有更加可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