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帥
(臨邑縣水利局,山東 臨邑251500)
利民水庫位于德州市臨邑縣,庫容達946.3萬m3,死蓄水位為13.5 m,有2 條支流王書干溝、三分干作為補充水源來源地,流經水庫工程區共有河流堤防3.1 km 長度,按照“61 雨型”防洪、“64 雨型”除澇水位標準設計,堤身防滲系統設置有防滲墻等結構。土石壩頂高程23.25 m,壩體長度為4 204 m,上下游壩坡均為1∶3,壩頂修建有寬度為7 m 的人行通道。該土石壩體防滲結構采用0.6 m 厚的防滲墻與帷幕灌漿方式,其中防滲墻深度直達壩基,灌漿主要針對基巖上覆蓋土層,抑制土體中滲流作用,下游側坡面以生態植物作為固坡網格,上游側以混凝土與土工格柵作為護坡結構。
按照水庫土石壩基本工程資料,利用ANSYS 數值軟件,以SOLID65 與PLANE84 模型作為微單元體建立有限元模型,并簡化部分對土石壩應力變形影響較弱的結構,以壩趾沿上游延伸長度25 m、下游測延伸32 m 作為計算范圍。本次土石壩模型共劃分出3 218 個單元,節點數10 314 個。
本次堆筑共劃分出6 層,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典型位移計算結果云圖,如圖1 所示。

圖1 典型分層堆筑施工位移云圖
由計算結果可知,每層填筑完成后X 方向上最大應力值總出現在壩基,第一層填筑完成后壩基處出現最大拉應力值,為20.14 kPa,第二層堆筑至堆筑完成,X 方向上最大拉應力值增長了2~10 倍,最大拉應力值出現在堆筑完成層后,達463.81 kPa,相比壩體材料抗拉強度值,該值水平仍較低。從豎向應力分布來看,最大壓應力主要分布在壩基底部,第一層堆筑時最大壓應力為213 kPa,堆筑完成后,豎向最大壓應力增長了83.8%,從圖2 可看出,X 向應力增長與Y 向應力增長斜率具有相似性,在第四層堆筑后,前四層平均每層堆筑水平應力增長81.9%,而后兩層堆筑完成,平均每層堆筑增長1.98 倍;相比來說,豎向應力亦是以第四層為中間增長分界點,前四層每層平均增長25.8%,后兩層平均每層增長71.2%。由此表明,土石壩施工堆筑過程中,不論是X 向亦或是Y 向,應力分布與增長均有一定相近特性。

圖2 各層堆筑X、Y 向應力變化曲線
從X 向與Y 向位移分布及量值特征來看,每層堆筑后X 向位移分布特征呈上游側位移小,且小位移范圍集中在上游側壩踵處,下游側位移值較大,最小位移范圍與最大位移范圍具有一定對稱特性,但對稱的區間位移量值是“相反”的,堆筑完成后X 向位移最大為26.7 mm。Y 方向上位移分布呈以壩頂中心線為對稱線,兩側正對稱分布,不僅分布形態一致,且位移量值亦是一致的,Y 向最大位移為堆筑完成后工況,達113 mm。規范要求豎向位移最大不可超過壩高的1%,而本文中施工堆筑完成后最大豎向位移占壩高的0.68%,故而該土石壩應力與變形特征參數均滿足設計要求。
蓄水期包括三種蓄水工況:正常蓄水位、設計洪水位、校核洪水位,該三種水位工況下上、下游水位分別為230.0 m、218.7 m,231.0 m、218.7 m,232.0 m、218.7 m。
圖3 為正常蓄水期X 向應力特征計算云圖。各水位X 向拉應力依然分布在壩基最底部,且各水位最大拉應力值基本相近,為280~320 kPa,顯著低于大壩材料抗拉強度值,故X 向拉應力處于安全狀態。從Y 向應力分布來看,上游側應力值顯著高于下游側,且以壓應力為主,壩體Y 向受拉區較少,三種蓄水工況下Y 向最大壓應力為392~397.4 kPa,表明蓄水期各工況中由于未考慮滲流作用影響,故而壓應力產生依然是由土石壩體自重引起。

圖3 正常蓄水期應力云圖
從位移分布特征來看,三種蓄水工況中X 向位移值均向下游發展,即位移值均為正值,且隨上游水位增大,X 向位移值愈大,其中洪水校核位最大X 向位移值為53.5 mm,相比前兩種工況分別增長了24.1%、13.3%。相比施工期(無蓄水)狀態下X 向位移具有一定對稱分布特性,但在蓄水期下游側位移顯著較高,分析是由于蓄水期受到水壓力作用,上游側壩體壩趾會具有一定約束作用,導致向下游發展位移。Y 向位移中,各蓄水工況下均呈現沿壩趾至壩頂,豎向位移逐漸增大,設計洪水位下壩頂處最大位移為113.2 mm,分布特征呈現同一高程下,上游側豎向位移顯著高于下游側,即豎向位移向上游側發展,三種工況下最大豎向位移為115.2 mm,相比于施工期最大豎向位移增長了1.9%,占壩高的0.71%,仍處于規范安全設計區間值,故蓄水狀態下應力變形值均達到設計要求。
1)研究了無蓄水期分層堆筑過程中X、Y 向應力中最大拉、壓應力總分布在壩基處,且隨堆筑層數增加逐漸增長,前四層平均每層堆筑X、Y向壓應力分別增長81.9%、25.8%,后兩層平均每層增長分別為1.98 倍、71.2%;X、Y 向位移呈對稱分布,但X 向對稱部分的位移量值相反,Y 向最大位移為113 mm,滿足不超過壩高1%的設計要求。
2)分析了蓄水期三種工況下X 向最大拉應力為280~320 kPa,Y 向應力分布呈游側高于下游側,以受壓區為主;蓄水期X 向位移均向下游發展,校核洪水位下位移最大,為53.5 mm,相比另兩工況分別增長了24.1%、13.3%,豎向位移向上游側發展,最大豎向位移為壩高的0.71%,達115.2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