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崑 梁健屏 王文霞
隨著互聯網經濟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而出現跨境電商這種商業模式,也被專家們認為是一種國際貿易的新興模式。近年來,由于大數據、物聯網等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跨境電商在我國也得到快速發展。我國政府非常重視跨境電商的發展,自2015 年在杭州設立首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以來,2020年又批準了中山、肇慶等46 個城市作為第五批跨境電商綜試區予以建設。至此,國家已經批準了五批共計105 個城市建設國家級的跨境電商綜試區,其中廣東省就有13 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而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的獲批與即將開通的深中通道,以及已經頒布實施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都為中山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產業提供了新的機遇。據中山商務局統計,2016 年中山市開展跨境電商企業達1000 余家,跨境電商業務規模超10 億元,阿里巴巴1688 采購網上中山用戶有1.6 萬余家。這說明中山具備良好的電商產業基礎,且外資一直是中山地產業發展重要引擎,發展跨境電商是中山外貿發展的新動力。但是,中山跨境電商產業與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相比,仍然比較薄弱,中山的跨境電商產業如何發展?其它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對中山有什么借鑒作用?是比較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圖1 中山跨境電商產業及相關產業集群生態系統模型
如圖1 所示,在中山跨境電商生態系統模型中,處于中心位置的是跨境電商產業,因為其是跨境電商生態系統中的領導產業,而中山市的優勢傳統制造、健康醫藥等相關產業集群分布其四周,構成相關產業集群,它們與跨境電商產業通過信息與資金流相互影響,互相協作;處在跨境電商產業之下的是通訊、金融、信息等產業集群,它們是支撐產業集群。它們與跨境電商產業、相關產業集群構建了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主要部分。在最外圈是經濟、技術、行業等環境,它們是主體部分發展的基礎,是構建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根基。
自2016 年廣州、深圳獲批成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起,隨著2020 年4 月中山等7 城市成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廣東省共有13 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中山及周邊6 個大灣區主要城市先后四個批次獲批成為跨境電商綜試區,在發展速度上也呈現出差異。
通過對中山跨境電商及相關產業集群生態體系模型研究,分析中山以及周邊大灣區主要城市綜合試驗區的跨境電商產業、支撐產業與相關產業,選取電商發展指數、貨運總量、進出口總額、電信業務收入等主要指標進行對比,中山的跨境電商發展在周邊7 個大灣區城市中,總體排名第五位,處于中下水平。詳見表1。

表1 中山以及其它周邊大灣區跨境電商綜試區跨境電商產業對比表
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是中山得益于外貿起步早的優勢,在毗鄰的廣州和深圳帶動下,電子商務發展意識較強,整體電子商務環境較好,在電子商務發展指數評分中處于中等水平。但與廣州、深圳的電子商務發展還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中山貨運量相對較少,大部分以本地貨物運輸為主,未形成大規模集散中心。同時,中山僅有中山港作為國際貨運樞紐,當前分流一線城市國際貨運能力偏弱。雖貨運總量排名第五位,但貨運總量絕對值與廣州相差近8 倍,與深圳、佛山也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中山的外貿和產品出口長期以代加工為主,可替代性強。近年來,受成本影響逐漸向東南亞地區分流。導致低端產品需求降低、高端外貿產品制造能力弱。進出口額下降明顯,2018 年的進出口總額在周邊7 市中僅高于江門,位列第六。
四是中山產業更多的集中于生產制造業,缺少信息技術應用氛圍。與廣州、深圳的高端電子設備研發對信息技術依賴度高、應用范圍廣差異明顯。在電信業務收入排名中僅高于由于人口劣勢電信收入最低的珠海,列第六位。
五是在對比的七個城市中,中山與江門屬同批次于2020年剛剛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在政策運用優勢上和發展進程上存在一定滯后,但中山外貿優勢滑落、以及對跨境電商新模式的融入速度還沒能跟上整體發展節奏。
跨境電商在外貿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全國各綜試區也在著力推動。中山有自身的優點和不足,通過學習借鑒廣州、深圳、東莞等綜試區的做法,結合中山特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中山綜試區產業建設,從而提高中山跨境電商產業競爭力。
選擇適合跨境電商的產業,推動企業利用跨境電商擴大出口。根據深圳、杭州、東莞等綜試區發展經驗來看,中山較適宜發展跨境電商的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制造與生物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是中山市優先鼓勵發展的產業,也是其優勢產業,可探索綜合加工制造與跨境電子商務功能融合擴展模式,即“網上接受預定,區內加工制造,分批出區,匯總申報”的全球網購保稅加工模式,提升傳統產業跨境電商應用能力。
中山市的信息產業有一定的優勢,有一大批優秀企業,目前的重點發展方向是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硬件、信息安全,重點培育領域是應用電子、物聯網、人工智能、信息通信,這些領域都可以為跨境電商提供急需的技術支持。目前中山市的信息產業與跨境電商之間融合不多。跨境電商發展到3.0 時代后,信息技術變得非常重要,需鼓勵、推動信息技術企業進入跨境電商領域,為跨境電商解決技術問題,開發新產品,發展新模式,推動跨境電商業務運轉更為流暢、更為精準,挖掘更多利潤源,吸引更多企業通過跨境電商發展。
中山有海運、陸運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應強化本地物流集散功能,珠港澳大橋的貫通以及再建的中深通道為中山跨境電商物流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要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與港方物流企業溝通,在中山建立跨境電商國際物流分撥中心。物流分撥中心可以整合我國香港特區與內地的大型物流與商貿企業的資源,形成后端倉儲分撥中心、前端運輸中心的新格局,在生鮮、生活用品、工業用品乃至奢侈品都可以大有可為。
充分利用保稅區,探索“保稅+實體新零售”發展模式,將零售場所與保稅區聯合起來,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保稅+實體新零售”模式是依托于保稅區內保稅貨物憑保后運至區外進行展示和銷售的經營活動。作為中山發展跨境電商的一項重要舉措,需獲取主管海關政策支持與實施配合,與海關協調、明確可以開展“保稅+實體新零售”模式的場所范圍。
構建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機制。積極倡導在珠高校的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商務英語等專業開設跨境電商專業方向,推動校企合作共同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組建中山跨境電商協會,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研討交流和宣傳推廣,加大力度引進跨境電商人才。對跨境電商高端人才,參照產業化項目可以給予優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