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輝 牛中峰
摘要:通過深入調研中部地區縣級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情況,總結其在建設和使用中的問題與不足,在此基礎上強調公眾參與,財政收入對設施影響等,因地制宜的在選擇設施標準、明確急需設施、分區域差異配置、設施復合配置等方面得出體育設施專項規劃的編制重點和具體實現路徑,以期為中部經濟欠發達縣級城市相關規劃的編制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公共體育設施專項規劃、中部地區、公共服務
一、引言
我國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約1.5平方米/人,遠低于美、日等發達國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居民群體日益增加,體育需求與公共體育設施不足之間的矛盾凸顯。
淮濱因淮河之濱而得名,位于豫皖兩省交界處,其公共體育的規劃發展具有明顯的中部特點與地方特色。
本文以淮濱縣為例,同時綜合固始縣、原陽縣等地區公共體育設施規劃的相關經驗,結合中部地區城鎮的經濟社會基礎和地方特征,研究欠發達地區公共體育設施規劃重點和特色體現,為類似區域相關規劃編制提供一些借鑒意義。
二、現狀特征
1、人均體育用地少,缺口較大。淮濱縣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8.5萬人,現狀體育用地6.11公頃,人均0.33平方米。按照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人均0.6平方米體育用地計,中心城區體育用地規模應至少為11.10公頃,缺口為4.99公頃,缺口比例達44.9%。
2、縣級設施建設迅速,體育用地過于集中。中部地區經濟相對欠發達,淮濱公共體育呈現“集中力量干大事”的特點,城區已建縣級全民健身中心,同時與淮河公園合并設置1處體育公園。縣城僅這兩處含籃球場地、而足球場地僅在全面健身中心布置,無十五分鐘、十分鐘體育設施布局。
3、生活圈所需體育設施建設滯后,以健身器材為主。縣城形成縣級—居住街坊配套兩級體育設施格局。目前70%的社區設置有體育器材,占地多在10--20平方米,無多功能活動場地等中小規模體育設施,健身種類單一。
4、體育標準場地少、開放率低。學校、企業的體育設施無對外開放,人們可使用的體育設施嚴重不足。
三、重點和實施路徑
1、分析體育設施建設,確定規劃重點。《淮濱縣城鄉總體規劃(2017-2035)》共規劃兩處縣級體育用地,縣級體育設施可滿足全縣需求,但缺少居住區級和居住小區級體育設施。本次專項規劃結合淮濱重縣級、輕社區的公共體育設施現狀,注重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的補充完善。結合城區建設、綠地分布、人口分布等特點完善十五分鐘、十分鐘、五分鐘生活圈體育設施配套。
2、結合人口分布與城建特點,提出差異化建設要求
根據淮濱城市建設、人口分布,規劃將淮濱縣分為4區域:
(1)老城區,人口密度大,房屋老舊,基本無空置建設用地,此區域體育設施建設要求為:占地面積小或與綠地、文化設施合設。(2)北部新城區,人口密度適中,房屋有自建房及現代小區,有局部空置建設用地,此區域體育設施建設要求為:應保證規劃用地的產權、規劃性質不沖突,設施確實可建。(3)西部新城區,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城市建設主要在2020年以后,現狀基本未建設,可建設用地較多等,此區域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要求為:鼓勵獨立占地,結合生活圈要求布置公共體育設施。(4)綠廊區域:結合東湖、西湖、天鏡湖等親水綠廊、濱湖公園設置帶狀體育設施,形成城市健身、休閑網絡。
3、細致把握居民需求,設施布局有的放矢。考慮社區體育設施主要服務于周邊居民,規劃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確定淮濱縣不同年齡段人群需求及行為習慣、服務半徑等特征,合理確定十分鐘、十五分鐘生活圈體育服務設施的配置類別。
4、結合經濟條件,配置所需體育設施。中部地區多數縣級城市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缺乏足夠的財政資金來建設體育場館,因而選擇合適的體育設施配置可減少投資,增加專項規劃的可行性。規劃將生活圈所需配置體育設施按照結合公園設置、結合文化設施設置、新建公共體育設施3類提出建設要求。
結合公園設置,結合自然環境、周邊居民需求等進行設置,建成后公園通過優美的自然環境、舒適的健身環境以及特色的文化環境等來吸引人氣,提高城市公園的利用效率,并擴大體育設施的承載能力,主要配置健身廊道、多功能場地等。
結合文化設施設置,室外籃球場、室內健身、乒乓球為主要功能,形成公共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吸引人氣提高場地使用效率,實現各類設施相互促進共贏的效果,為居民提供交流溝通與健身的場所。
新建公共體育設施,獨立占地,規模適宜,配置項目具體包含:游泳、籃球、排球、足球、門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要求建筑功能多元高效。
因本次體育專項規劃與綠地專項規劃、文化設施專項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同時編制,規劃內容已在相關各規劃中落實,提高了規劃的可實施性。
5、推動體育設施智能化、復合化、公園化、生態化
提出構建健身場地查找,智慧型運動健康管理與服務,對運動者建設監測并提供運動建議和反饋等管理與服務的智慧體育;引進賽事,開放公眾日常鍛煉,引導體育場館復合化經營;結合公園建設符合技術標準的體育設施;建設節能環保體育場館,設置可拆裝中小型體育設施,提供可變的活動空間等管理、運營建議,全面推動淮濱體育事業發展。
6、精細管理,共享體育設施開放引導。對學校體育設施、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以及其他體育設施的開放共享進行引導,主要包括開放對象、開放時間、開放場所、開放方式等引導要求。
可共享體育設施主要包括:各類中小學教育單位,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養老設施等,以及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體育設施等,緩解城市居民體育健身設施不足的壓力,到2035年,全市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率達到90%以上。
四、結語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全民健身熱情高漲,體育活動逐漸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種基本需求,滿足居民健身需求,對促進社會和諧、增加居民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總結和研究中部地區縣級城市體育設施專項規劃的編制重點和具體實現路徑,可以為體育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全面健身計劃(2016-2020年) [EB/OL].[2016-06-23].http://www.gov.cn/xinwen/2016-03/23/content_5084638.htm.
[2]趙立,駱秉全.社區體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3]趙克,蘭自力,鄭旭旭.城建居民小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的立法研究[J].體育科學,2001,21(4):5-7.
[4]劉曠.“互聯網+”體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功平臺模式的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7(1):-3,95.
(作者單位: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