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巾儀
摘要:文化館作為基層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陣地,是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文化館如何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工作人員關注的重點。本文主要總結了文化館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好公共文化服務的有關措施,如下表述。
關鍵詞:文化館;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館作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想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高需求就需要全面發揮文化館的作用。我們在享受文化館帶來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也要關注社會上存在的特殊群體,這里所說的特殊群體主要包括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以及農民工等,確保特殊群體也能享受到文化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以下是本文總結的文化館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好公共文化服務的有關措施。
一、落實好群眾文化的民生工程
文化館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全面發揮該團體向特殊服務群體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文化館工作人員要認識到服務特殊群體的重要性,并對其展開深入性研究,積極為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如農民工、殘障人士、留守兒童等提供完善有效的保障機制。其中我國黨和政府都非常關注農民工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并將其納入進了民生工程中。因此文化館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也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角度,嚴格按照文化主管部門的要求,結合周邊地域實際情況,向農民工特殊群體服務好,全面落實農民工群體的文化建設。民生工程上當地政府需要與文化館聯系在一起,在秉持“四個納入”原則下加快農民工群體的文化建設。其中“四個納入”分別指民生工程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二是民生工程納入相關部門績效考核上;三是民生工程納入政府工作議事議程上;四是民生工程納入市縣財政預算上。我國目前多數的特殊群體,如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空巢老人等進入了城市社區,因此文化館需要積極整合各種文化資源,構建新的文藝愛好者,組建具有特色性的文化活動場所,并不斷完善城市社區的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借助完善的設施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1]。
二、構建好特殊群體的精神家園
文化館在努力向特殊群體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需要努力構建特殊群體的精神家園。文化館工作人員需要結合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具體形式,并分析特殊群體的現實需求,提高對特殊群體藝術活動舉辦的關注度,強化對藝術活動的指導,由此將文化館的工作提升到“特殊群體精神家園”的層面上。在此種形式下就需要文化館構建特殊群體文藝輔導團隊,并積極借助專題講座的形式為特殊群體構建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家園。期間文化館工作人員需要注意文藝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可以開展書法比賽展覽、故事會、攝影比賽、繪畫比賽等,為特殊群體精神家園增添不一樣的色彩。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特殊群體的精神家園涉及的內容較多,有文化層面上的、藝術層面上的、哲學層面上的,還有生活層面上的。因此文化館工作人員需要全面了解特殊群體精神家園主要包括的內容,充分發揮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引導特殊群體在享受文化生活的過程中不斷陶冶情操,對社會主體核心價值觀更好地弘揚和踐行。調查中發現導致特殊群體文化生活匱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體原因、經濟原因等,基于此文化館需要積極建設文藝活動共建模式,與特殊群體聯系在一起,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構建多樣性的文化藝術培訓基地。特殊群體在文化藝術培訓基地中可以發揮自身的文化特長,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城市化建設中來[2]。
三、保障好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
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內涵較為豐富。不管是正常群眾還是特殊全體都是文化權益的創造者和生產者。文化館帶來的公共文化服務也需要普及給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形成公共文化成果共享的模式。特殊群體在創造和生產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的才藝充分展示出來,為基層文化活動增添不一樣的色彩。文化館要想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就需要充分借助公益性休閑娛樂產業和文化產品的力量,盡可能滿足特殊群體內在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化館需要將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并積極推動文化的創新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全面發揮該組織引領作用,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逐步促使越來越多的特殊群體參與進來。舉例來說,某地區的文化館可以與社區展開合作,邀請特殊群體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如組織小區合唱隊、小區秧歌隊、廣場藝術團、愛心藝術團等。也可以定期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空巢老人、農民工等開展他們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如廣場舞、扭秧歌、小合唱、文藝小品等。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充分保障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此外,對于貧困少年和留守兒童來說,也需要積極發揮文化館的作用,在當地文化館的帶領下可以免費為貧困家庭的未成年人子女開展藝術培訓班,如聲樂藝術培訓班、舞蹈藝術培訓班以及美術藝術培訓班等,為貧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可以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3]。
四、組建好老年文化活動中心
空巢老人占據特殊群體的很大比重。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為空巢老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到文化館中參與文藝團體活動和培訓班的人員大多是60歲以上的退休人員。文藝團體活動和培訓班為老年人提供了發揮自身余熱和興趣的平臺,能有效減少空巢老人和退休老人內心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對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升和幸福指數的增加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參與到文化館文藝活動的組建中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喜歡上了合唱、舞蹈等團體性的文藝活動。此種積極向上的狀態為各項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能有效推動我國基層文化建設的發展,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有重要的推動作用[4]。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館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全面發揮該組織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以上就是本文對文化館如何向特殊群體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途徑的相關分析,希望對該領域的研究起到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曹磊.基于留守兒童視角闡述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J].文學教育,2019,(25):174-175.
[2]李冠瑩.發揮文化館陣地作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以東莞市文化館打造"愛心文化館"為例[J].大眾文藝,2019,(8):7-8.
[3]羅潔楠.淺談文化館如何為特殊群體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J].神州,2018,(17):254.
[4]程夢娜.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提供的文化服務與精準扶貧[J].青年時代,2019,(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