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華


[摘要] 目的 分析創傷骨折患者應用中藥內服外敷的臨床療效。方法 該研究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該院收治的創傷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80例,對照組根據骨折部位及病情,常規行內固定或外固定術治療。觀察組在手術的基礎上,給予患者中藥內服外敷。觀察兩組患者的有效率、康復速度、預后情況。結果 觀察組有效率97.5%、治療后消腫(6.4±1.0)d、軟組織修復(12.1±2.3)d、骨痂形成(20.1±1.8)d、骨折愈合(41.5±2.6)d、VAS(0.2±0.2)分、SF-36(92.3±5.1)分、ADL(89.9±5.6)分,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314,t=5.641、6.594、5.900、10.401、10.200、8.323、7.500,P<0.05)。 結論 在外科手術的基礎上,將中藥內服外敷應用到創傷骨折的治療中,有助于提高治療有效率,縮短軟組織修復、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時間,減輕疼痛,改善預后。
[關鍵詞] 創傷骨折;中藥內服;中藥外敷
[中圖分類號] R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07(b)-017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 Methods The study ramdomly selected 80 patients with trauma fracture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7 to October 2018.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or external fixation according to fracture site and condition. On the basis of surgery, the observation group gave the patien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Observe the effectiveness, recovery speed and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n effective rate of 97.5%, swelling after treatment (6.4±1.0) d, soft tissue repair (12.1±2.3) d, callus formation (20.1±1.8) d, fracture healing (41.5±2.6) d, VAS (0.2± 0.2) points, SF-36 (92.3±5.1) points, ADL (89.9±5.6) points, and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χ2=7.314, t=5.641, 6.594, 5.900, 10.401, 10.200, 8.323, 7.500, P<0.05).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surger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fractures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shorten the time of soft tissue repair, callus formation, fracture healing, reduce pain and improve prognosis.
[Key words] Traumatic fractur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創傷骨折為臨床常見病,多由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因素所導致,患者疼痛嚴重,且多伴有感染及組織損傷[1]。近年來,創傷骨折的發生率顯著提高。發病后,常規行外科手術治療,可促使骨折愈合[2]。創傷骨折的常規治療方法,以外科手術為主。根據患者的病情,行內固定或外固定術治療,有助于抑制病情進展,減輕疼痛,促進骨折愈合[3]。但術后,患者的疼痛以及骨折部位腫脹難以快速緩解,患者痛苦較大,康復訓練依從性差者,故骨折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速度緩慢,患者預后差[4]。但有學者[5]在研究中指出,聯合給予患者中藥內服外敷,可顯著改善治療效果。為改善創傷骨折患者的預后,該文于該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創傷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80例作為樣本,觀察了中藥內服外敷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創傷骨折患者80例,隨機分組,觀察組(n=40),男∶女=26∶14;年齡(53.8±13.5)歲。對照組(n=40),男∶女=27∶13,年齡(54.1±12.6)歲。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確診骨折;行外科手術治療;術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已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用藥禁忌證;依從性差。
1.3 ?方法
對照組根據骨折部位及病情,常規行內固定或外固定術治療。
觀察組在手術的基礎上,給予患者中藥內服外敷。方法如下。
軟組織損傷程度輕者,可給予生肌愈皮膏外敷。可取藥物均勻涂抹于紗布上,敷于骨折部位,每日下午4:00-5:00換藥,換藥1次/d,連續治療14 d。
軟組織損傷程度嚴重者,應在給予祛瘀消腫膏外敷的基礎上,將每日換藥次數增加至早晚2次。與此同時,應給予患者中藥內服。內服中藥方劑包括黃芪20 g、枸杞子15 g、當歸10 g、牛膝10 g、甘草5 g、威靈仙12 g等。上述藥物組分隨癥加減,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用藥14 d。伴有水腫者,可加白術10 g、丹參10 g、澤蘭10 g;上肢骨折患者,加桂枝10 g;下肢骨折患者,加茯苓10 g、澤瀉5 g。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有效率、康復速度、預后情況。
療效判定依據:顯效:無腫脹、無疼痛、軟組織基本修復;有效:輕度腫脹、無疼,軟組織部分修復;無效:癥狀未緩解或加重,軟組織未修復。
1.5 ?統計方法
數據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有效率
觀察組有效率97.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康復速度
觀察組治療后消腫(6.4±1.0)d、軟組織修復(12.1±2.3)d、骨痂形成(20.1±1.8)d、骨折愈合(41.5±2.6)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預后情況
觀察組治療后VAS(0.2±0.2)分、SF-36(92.3±5.1)分、ADL(89.9±5.6)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作為骨科的常見病,創傷骨科患者,需要承受較大的痛苦。患者入院后,需要及時采取措施給予處理,方可抑制出血,減輕疼痛,促進骨折愈合,使患者的各項功能得到改善。外科手術屬于創傷骨折的常規治療方法,通過內固定術、外固定術等術式治療,可避免骨折范圍擴大,使患者的痛苦減輕,在此基礎上,為骨折的愈合提供良好的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單純行外科手術治療,患者的預后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差異。由切口以及創傷所導致的疼痛,會致使患者術后康復訓練以及下床的依從性下降,對其康復速度的加快造成阻礙。另外,手術操作的過程,同樣可能會對骨折部位周圍的健康組織造成損傷,增加并發癥,進一步影響預后。該文研究發現,單純行外科手術治療疾病的患者,治療有效率77.5%,提示有效率低。進一步觀察發現,該組患者治療后消腫(10.9±2.0)d、軟組織修復(20.3±3.1)d、骨痂形成(31.2±3.0)d、骨折愈合(64.5±4.1)d,提示患者康復速度有待加快。通過對預后的觀察發現,該組患者VAS(3.4±1.0)分、SF-36(70.6±6.6)分、ADL(73.6±5.9)分,提示患者預后差。
創傷骨折一般由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因素所導致,近些年來,隨著交通以及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這一疾病發生率顯著提高。骨折發生后,以促進骨折愈合為目標,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而術后,患者的疼痛情況、骨折部位腫脹情況等,則為影響預后的關鍵因素。為改善臨床療效,該院將中藥內服外敷方法應用到了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祖國醫學認為,氣滯血瘀是導致腫脹、疼痛癥狀出現的主要原因[6]。肝主筋、腎主骨,以補肝養腎為原則,對創傷骨折進行治療,是促進骨折愈合的關鍵[7]。該院中藥外敷所用藥物,以生肌愈皮膏為主。該藥物外敷于骨折部位后,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減輕患者的痛苦,且可實現對感染的預防,對軟組織損傷修復所需時間的縮短,具有重要價值[8]。針對軟組織損傷嚴重者,適當增加外敷次數,可使藥效發揮更加持久,對患者康復速度的加快,具有重要價值[9]。該院創傷骨折患者內服所用中藥,組分包括黃芪、枸杞子、當歸、牛膝、甘草、威靈仙等。上述組分中,黃芪可利尿消腫,枸杞子可補氣益血,當歸可活血止痛,牛膝可強筋骨,甘草、威靈仙的應用,同樣能夠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10]。此外,上述藥物進入人體后,同樣有助于補肝養腎,改善臟腑功能,從而達到促進骨折愈合、促進軟組織損傷修復的目的。在給予上述藥物口服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癥狀,對組分進行加減,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有效率。將白術、丹參、澤蘭加入中藥組分中,可利水消腫,對水腫的減輕,具有積極意義[11],加桂枝,有助于改善上肢功能;加茯苓及澤瀉,有助于改善下肢功能。在行外科手術治療疾病的同時,將中藥以內服與外敷的方式聯合應用到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藥物可內外兼用,標本兼治,顯著提高創傷骨折患者的疾病治療有效率。此外,采用上述方法對疾病進行治療,同樣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的康復訓練依從性得到提升,進一步促進骨折愈合,促進骨折部位功能恢復,改善預后。該文研究發現,聯合給予中藥內服外敷的患者,治療有效率97.5%,與單獨行外科手術治療相比,有效率更高。該組患者治療后消腫(6.4±1.0)d、軟組織修復(12.1±2.3)d、骨痂形成(20.1±1.8)d、骨折愈合(41.5±2.6)d,與行常規外科手術治療者相比,康復速度明顯加快。通過對預后的觀察發現,該組患者術后VAS(0.2±0.2)分、SF-36(92.3±5.1)分、ADL(89.9±5.6)分,與未給予中藥內服外敷者相比,疼痛顯著緩解,生活質量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提高,優勢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文的研究成果,證實了中藥內服外敷在創傷骨折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顏永太[12]在研究中,同樣選取創傷骨折患者作為樣本,觀察了中藥內服外敷治療疾病的效果。結果顯示,給予患者中藥內服外敷,可將治療有效率自64%提升到95%,將患者軟組織修復與骨折愈合時間自(23.5±4.5)d及(69.9±3.6)d分別縮短到(12.2±3.2)d以及(38.9±5.4)d。該學者的研究成果,與該文基本一致,均證實了中藥內服外敷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外科手術的基礎上,將中藥內服外敷應用到創傷骨折的治療中,有助于提高治療有效率,縮短軟組織修復、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時間,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孟輝.中醫正骨手法加骨折閉合復位微創內固定治療脛腓骨骨折的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20):3700-3701.
[2] ?葉子君.足底反射區按摩與中醫封包綜合治療儀相配合療法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失眠的體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29):138-139.
[3] ?靳松峰.中醫三期療法配合鎖定鋼板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9,19(9):72-73.
[4] ?張愿.中醫三七散外敷對早期四肢閉合性骨折腫脹疼痛的影響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9,17(9):144-146.
[5] ?沈鴻輝,呂偉明.中醫手法配合彈性髓內釘治療大齡兒童前臂雙骨折臨床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26):27-28.
[6] ?陳建斌.解剖鋼板固定聯合中醫療法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分析[J].世界復合醫學,2019,5(9):57-59.
[7] ?林惠嬌,繆秀良,羅繼珍.經穴推拿配合中藥熏洗預防PFNA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7):77-79.
[8] ?鐘林寬,吳信仿,毛飛.中醫手法復位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復位質量與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9,16(5):251-254.
[9] ?譚威,劉文龍,梁慧慧.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聯合新傷濕敷液外敷治療橈骨遠端骨折35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9,35(8):63-64.
[10] ?李強.中醫正骨手法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治療拇指近節指骨骨折的臨床療效[J].內蒙古中醫藥,2019,38(8):126-127.
[11] ?王金華.運用中醫補腎活血方治療創傷骨折后骨質疏松癥的療效探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15):118-119.
[12] ?顏永太.康復訓練聯合中醫特色治療對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膝關節僵硬效果評價[J].名醫,2018(12):109.
(收稿日期:20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