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聰
(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硯溪鎮人民政府,江西 峽江 331406)
在雙季稻區水稻秸稈全量還田的基礎上,通過適當配施石灰,充分發揮酸化土壤改良劑與水稻秸稈還田技術的協同效應,解決“雙季稻田土壤酸化改良與培肥一體化技術”問題,緩解耕地土壤酸化問題。為探索本地雙季稻田配石灰的適用量我站實施了本試驗,現將試驗小結如下:
試驗落實在水邊鎮“水稻化肥減量增效萬畝示范片”義橋核心區農戶何得斌的責任田,該田為灰黃泥田,土壤肥力較均勻、肥力水平中等,前茬為冬閑,面積1.5 畝。翻耕整地前取1 個混合土樣送化驗。
供試品種為“柒兩優2012”早雜組合,系江西金穗種業有限公司生,由糧豐項目統一采購供應。
供試的土壤調理劑為生石灰(CaO ≥70.0%),系本市永豐縣石灰廠生產。其他肥料分別為三元復合、尿素和氯化鉀。
試驗根據生石灰的不同用量設5 個處理:處理1:0kg(CK,不施);處理2:50kg;處理3:100kg;處理4:200kg;處理5:300kg。各處理采用大區隨機排列,每個大區面積均為114.7 平方米,大區之間以田埂隔開,防止肥水串灌。大區四周設立保護行,保護行不施石灰和肥料。各處理除石灰施用量不同外,其余施肥、灌溉、病蟲防治等農事操作保持一致。
根據試驗設計,計算出各處理區的生石灰實際用量分別為:處理1:0kg(不施);處理2:8.5kg;處理3:17kg;處理4:37kg;處理5:51kg。各處理區的生石灰均在處理劃區與作隔離田埂后施入即在移栽前的4月18 日施入(本應該提早1 周前施入),再用人工耙勻耥平及再把隔離埂修整加固6-7 天。除生石灰用量不同外,各處理的氮、磷和鉀肥用量都相同,施肥水平均為:純氮11.5kg/667m2、五氧化二磷3.94kg/667m2、氧化鉀8kg/667m2。具體各小區的化肥實物量及施用方法均為:基施45%三元復合肥4.6kg、分蘗肥尿素1.4kg、穗肥尿素1.4kg+氯化鉀1.1kg;施肥時間分別是:4 月19 日施基肥,4 月25 日追施分蘗肥和用拋秧除草拌細沙進行化學除草,5 月10 日追施穗肥。
在田間管理上,各處理肥水管理及病蟲草害防治同常規生產田,保證了各處理間的田管措施一致和各處理大區禾苗拋栽密度相同與基本苗數相近,特別是做到了試驗田內設單獨的進排水溝,防止各處理小區間肥水滲流。
病蟲防治統一采用飛防施藥防治,其中:5 月9 日用5%阿維菌素和康寬飛防即以防治二化螟為主;6 月8 日用“雙工9080”加拿敵穩、氟唑菌酰胺,進行了第二次飛防;第三次用吡唑嘧菌酯和呋蟲胺噴施主要防治穗瘟和稻飛虱。成熟后分處理進行單割、單打、單曬,分別稱稻稈、干谷產量。
試驗統一于3 月22 日播種、4月19 日移栽,各個處理的返青期也都為4月24日左右,不同處理間的生育進程基本相同,如均在6 月10 日左右始穗、6 月18 日齊穗、7 月12 日成熟,全生育112 天。
試驗田各處理均長勢良好,葉色青綠,禾苗健壯,無明顯病蟲害。但在返青至分蘗期間,除處理2 外,各施用石灰的處理均出現部分死苗現象,并石灰用量越多死苗情況越嚴重,如處理3有極少量死苗,而處理4和5特別處理5死苗現象比較多,為此進行了兩次人工補禾。而到中后期用肉觀察不到各處理間的差別,后期也均落色好。
根據試驗測產結果表明,施生石灰的各處理區的實測產量均比對照增產,其中以施用100kg/667m2的處理3 產量最高達483.8kg/667m2、比對照增產8.6%,其他處理的產量依次為處理2、4、5,1(CK),分別比對照增產5.3%、3.2%、1.5%。(詳見表1)

表1 早稻不同石灰用量對比試驗產量結果及比較表
根據試驗田間調查取樣及考種結果所計算的理論產量表明,施用石灰的處理區均比對照增產,分析其增產因素是每穗粒數均有一定的增加和結實率提高,并隨石灰量增加而結實率提高。但是,施石灰處理間理論產量排序與實際產量排序有差異,究其原因,可能是施石灰后造成死苗而所至。因為發現燒苗死苗后,雖然進行了查苗補禾但排除缺蔸少苗和禾苗長勢不一現象。

表2 土調劑試驗調查考種表
通過本試驗結果表明,早稻施用石灰能明顯提高其結實率和穗粒數有所增加,從而達到增加水稻產量,增產幅度為5%左右。
建議條件的地區可示范推廣早稻田增施生石灰,施用量以50kg/667m2為宜,一般不超過100kg/667m2。施用時期應以翻耕前均勻地撒施到田里,離移栽時間要保證7 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