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誦善,鐘昌河
(江西省上猶縣五指峰生態林場,江西 上猶 341200)
2009 年以天保工程重點省區、集體林改典型省區為重點,先行在管理基礎好、林農意愿強、撫育任務重的省區開展,全國首批試點省區為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等11 個省區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拉開了全國森林撫育試點項目序幕[1]。
2009 年二類資源調查結果表明,上猶縣林業用地面積12.44 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2.3%;活立木總蓄積445.7 萬m3;森林覆蓋率為79.1%。全縣喬木林面積9.03 萬hm2,蓄積421.4 萬m3。經調查發現,全縣喬木林林齡結構失衡,中幼齡林面積大,近成熟林面積少,可采資源不多;樹種結構不合理,純林面積大,森林質量不高,單位面積蓄積量僅為46.7m3/hm2[2]。
長期以來,由于投入不足,森林經營普遍存在人種天養,重造輕管的現象,導致生長不良,林木分化明顯、林木競爭激烈、質量和健康狀況差、功能效益低下,亟需開展森林撫育提高森林質量,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實現林業“雙增”目標。
2010 年,上猶縣在五指峰、寺下、平富、新江四個國有林場和社溪、東山2 個鄉鎮首次實施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面積400hm2,開啟了造管并舉,科學培育森林資源的營林篇章。2010-2019 年,全縣相繼實施森林撫育面積達6666.7hm2[3],通過實施割灌、生長伐、衛生伐、透光伐等措施,全縣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有了質的提升。2019 年二類資源調查結果表明,上猶縣活立木總蓄積725.7 萬m3,森林覆蓋率為81.6%,喬木林面積9.03 萬hm2,活立木蓄積704.3 萬m3,單位面積蓄積量78m3/hm2[3]。
透光伐:在幼齡林階段,目的樹種林木上方或側上方嚴重遮蔭,并妨礙目的樹種高生長時,進行透光伐。
疏伐:在幼齡林或中齡林階段,郁閉度0.8 以上的中齡林和幼齡林,或天然、飛播、入工直播等起源的第一個齡級,林分郁閉度0.7 以上,林木間對光、空間等開始產生比較激烈的競爭時,實施疏伐。
生長伐:在中齡林階段,需要調整林分密度和樹種組成,促進目標樹或保留木徑向生長時,立地條件良好、郁閉度0.8以上,進行林木分類或分級后,目標樹、輔助樹或1 級木、11級木株數分布均勻的林分;復層林上層郁閉度0.7 以上,下層目的樹種株數較多、且分布均勻;林木胸徑連年生長量顯著下降,枯死木、瀕死木數量超過林木總數15%的林分,實施生長伐。
衛生伐:發生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或遭受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風折雪壓、干旱等自然災害危害,且受害株數占林木總株數10%以上時,進行衛生伐。
在林分郁閉前或者郁閉后,當灌草總覆蓋度達80%以上,灌木雜草高度超過目的樹種幼苗幼樹并對其生長造成嚴重影響時,進行割灌除草。割灌除草要綜合考慮防止水土流失、促進天然更新、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原則,盡可能保護珍稀物種,保留天然更新目的樹種的幼苗和幼樹。
撫育前初設樣地調查,撫育完成后第3 年開展第一階段調查,撫育結束后第5 年開展第二階段調查。
森林撫育效益監測采取對比試驗的方法進行,每個監測點(監測樣地)都要在同類型未實施森林撫育林分中設置一個對照樣地進行對比試驗,原則上每1000 畝設置一個監測點。
監測點設置分別不同林分類型、不同撫育方式(間伐為主或割灌為主)、不同林種(公益林,商品林)、不同樹種(針葉林或闊葉林)、不同間伐方式(透光伐、生態疏伐、衛生伐和生長伐等)分別布設。
主要內容為林分生長情況(樹高、胸徑或地徑年生長量等)、林分結構變化、林分健康狀況(病蟲害的種類、發生頻度等)、林下植被狀況(植被種類、蓋度等)。

2017年森林撫育(第二階段)成效監測樣地調查統計表
經過實踐總結出,不同樹種、不同齡組應安排不同的撫育方式,杉木、馬尾松、濕地松、軟闊11-15 年,硬闊15-25 年的安排間伐撫育;杉木、馬尾松、濕地松、軟闊4-10年,硬闊4-15年的安排割灌撫育。透光伐適宜在幼齡林內進行,生態疏伐適宜在中齡林進行,衛生伐主要在遭受病蟲害、自然、森林火災等林分中開展,生長伐在商品林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