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樂,劉玲華,王 璐
(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 設計與創意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32)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依賴手機的大學生成為“低頭族”和“手機控”不可避免,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經常上演“貓”和“老鼠”的游戲,杜絕學生課上玩手機成為棘手問題。學生在學習動機和興趣上比較弱,對學習要求較低,學習目標不清晰,自主學習能動性較差。因此,在獨立學院教學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就顯得尤為迫切[1]。云班課平臺實現了把課堂教學與手機移動終端有效地串聯起來,使手機變成很好的輔助學習工具,也為廣大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抓手,更為筆者進行獨立學院混合式教學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因此,本文利用云班課在土木工程專業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核心理論課。該課程以往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利用板書+多媒體進行面對面的傳統教學,而在講授過程中便出現了以下問題及尷尬處境。首先,在傳統模式教學下,教師講得亢奮激情、活力四射,尷尬的是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上課狀態多半為低頭族;其次,課堂點名費時,課堂提問及小組討論、答疑等教學環節都是基本限定在課堂之上的互動[2]。尷尬的是學生的自主互動性較差,參與度不高,課堂互動效果不佳。在傳統模式教學下,課后學生完成老師課堂布置的作業,提交作業答案雷同,沒有創新性。使得老師對于學生的作業處于無感雞肋狀態。
鑒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一種基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混合模式應運而生,如:雨課堂、超星學習通、云班課等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利用手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手機的主人,而非手機的奴隸。筆者在此課程中使用的便是云班課平臺[3]。云班課平臺是一款公益教學APP,學生使用手機和PC端在不同的環境中開展學習活動。云班課平臺為學生在線上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方便師生通過平臺進行溝通、互動。
為了探究基于云班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否能夠有效突破獨立學院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的重難點。本文選取2016級和2017級土木工程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6級73人為傳統對照組(A組),17級75人為混合實驗組(B組),通過對比A、B兩組學生的學習成績及綜合實踐能力,從而評定最終教學效果[4]。
A、B兩組由土木工程專業同一位老師講授,選取課程相同,使用教材、教學課件基本相同。另外,A組只是運用云班課進行簽到,其他班課資源活動均未使用;B組采用基于云班課平臺的混合式模式教學。
1)傳統對照組(A組)。采用傳統模式上課,以教師為中心,講授基本概念知識及構件計算,課上討論、答疑解惑。
2)混合實驗組(B組)。采用基于云班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前自主學習(線上)——課中內化知識(線下)——課后鞏固拓展(線上)三步曲組成。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筆者已提前圍繞本課程各個章節的教學目標進行詳盡的課前設計,課前設計階段一般分為設計、發布、執行、反饋、分析5大任務。
現根據以上方法對B組實施云班課混合式模式教學,其實施流程如下。
1)創建與加入云班課、建立云班課活動資源。在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開課前授課老師先將云班課APP下載至手機上并創建班課,然后將課程的教學資源如教案、授課計劃、PPT、課程相關的圖片、視頻以及網絡鏈接推送到云班課;安排學生下載APP并加入班課,提前查看課程內容,進行自主預習。
2)建立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題庫。依據該課程教學大綱、各章節重難點內容及學習目標等,搜集資料、整理課后習題、復習題等資料最終建立該課程題庫。題庫總共有676道題,包括判斷、單選、多選題等。
3)云班課的教學實施。線下授課以傳統的課堂師生面對面講授學習、任務展示為主,穿插一些線上測試、頭腦風暴、問卷投票和討論等課堂活動展開。
4)考核評價。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采用50%+50%的考核方式,注重過程性考核、為線上和線下考核相結合。平時成績是線上考核,借助云班課平臺將50%的平時成績以簽到、資源查看、頭腦風暴、測試、作業、小組討論等形式呈現,注重日常教學的過程,考核和評價學生分析文圖、解決問題的能力。期末考試50%,主要采用閉卷考查,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通過名詞解釋、選擇、填空、簡答、計算等題型進行考核,能夠很好地體現學生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的情況。這兩種考核方式的結合使得平時成績考核過程有詳盡的體現,使得成績考核更為明朗化。
由于A組是傳統教學模式,因此,對于平時的數據統計只能依據老師的手工記載,突顯不出學生一學期的過程表現,數據分析簡單。而對于B組來說,根據17級土木工程專業701~702班B組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云數據分析,可以清晰明了地體現出來。
1)B組課程教學報告及教學周報(見圖1~2)。
圖1 課程教學報告
圖2 課程教學周報
由圖1~2可以看出,本學期為B組推送資源68個,主要是課件PPT、微視頻、網絡鏈接等,開展測試活動27個,測試題目255道,涵蓋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各個章節的內容,尤其是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重點章節的關鍵知識點;開展答疑討論33次,主要包括在線答疑,在線答疑實現了實時、遠程地指導。作業/小組任務34個,對章節內容進行深化和拓展,通過作業與任務增強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頭腦風暴和投票問卷讓筆者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深入了解,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教學上的有的放矢。每周資源和活動數量呈現平穩遞增狀態,與本學期的教學設計和資源推送頻率有關,本學期按照教學日歷,定時推送教學指引,微課視頻、PPT課件,同時增加各個章節的配套測試活動。學生按照相應節奏學習,減少了學習中的不規律,增加了學習的靈活性,并通過參與教學活動獲得成績,提高了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
2)B組課程教學活動構成及學生經驗分布見圖3~圖4。
圖3 課程教學資源活動構成
圖4 課程教學經驗值分布
由圖3~4可以看出,基于云班課混合模式教學組織和管理,合理地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學期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開展196個教學活動。其中課堂表現(5.6%)、簽到(20.4%)、頭腦風暴(24.5%)、測試活動(13.8%)、作業/小組任務(17.4%)。測試活動針對課堂的課前和課后學習部分,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目標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參考依據。課堂表現,主要是在課堂進行提問,綜合運用搖一搖,搶答等激勵方式進行考核。簽到40次,可以了解學生的整體出勤率。學生整體出簽率達到98%。明顯要比傳統的考勤模式效果要好的多。從學生經驗值分布可以看出,接近于80%的同學處于優秀,信息技術對學習成果的及時記錄、及時反饋可以非常有效的促進學生投入學習中。還有12名同學處于及格以上,但3名同學仍然處于及格以下,說明學生們參與教學活動比較差,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及時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3)B組課程教學資源作業及測試活動分布見圖5~6。
圖5 課程作業分數分布
圖6 課程測試分數分布
由圖5~6可以看出,基于云班課教學本學期共布置作業34次,有簡答、構件的承載力計算等,學生優秀率占到64.7%,在學生完成作業后,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測試活動中總體表現較好,80分以上占33%,歸因于這些學生對日常學習和測試的基本掌握比較到位。大部分同學處于60~80分,說明對該課程的基本內容章節掌握程度較好。
為了對比兩種教學模式的效果,當16級和17級課程結束后,對A、B兩組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進行對比分析,兩組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A、B兩組學生理論知識成績分布 單位:人
由表1可以看出:對照組的及格率為83.6%,優秀率為6.8%,實驗組的及格率為97.7%,優秀率為16%,實驗組大部分學生成績分布在70~79分,而傳統組大部分學生的成績分布在60~69分。從以上數據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及格率實驗組高于對照組16.1%,優秀率實驗組的高于對照組9.2%,表明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很多。在后期課程講授時應很好的結合云班課進行混合式教學。同時,在后期學校舉辦的第五屆建筑結構設計大賽實踐考核中,要求傳統對照組和混合實驗組學生以小組形式協同完成建筑結構設計任務。最后,對學生提交的設計作品及計算書采用統一的評分標準進行考核,依據完成作品的所需時間,學生的計算及操作能力、小組合作情況、學生的答辯、作品的整體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發現混合實驗組學生的綜合實踐素質明顯高于傳統對照組,說明混合式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基于云班課的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探索表明:運用云班課實施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5]。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云班課的教學反饋建議:①線下教學設計目標與云班課要有效結合;②網絡環境要穩定改善;③題庫建設應多源化,題庫題型過于單一;④輕直播局限性大,不能直觀深入直播答疑;⑤學習活動小組學習過程不完善,會出現混經驗值現象,從而達不到預期學習效果。
實踐表明,基于云班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極大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基于云班課在鋼筋混凝土基本原理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印證了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可靠性,筆者后期將會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提升專業水平,在以后的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更好地實施混合式模式教學,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其他教師的后期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ID:0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