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煊
林清玄的散文仿若林中清音,時時聆聽皆有所得。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言:“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而林先生的散文是四季皆宜品味的。
春日時分宜品其言。林先生的文字清新淡雅,如剛抽芽的小筍,如和煦的春風,亦如孩童臉上純真的笑意。“燕子輕快地翱翔,蜻蜓滿天飛。云在天空趕集似的跑著。麻雀一群,在屋檐咻咻交談。我們的心是將雨,或者已經雨過的天空”,生命中的歡喜與惆悵,得意與失意,都被林先生用樸實的文字從容地表達出來。
夏日時分宜品其境。林先生的文境充滿禪意,富含人生哲思,給人以一種內在的感化和深省。“你也知道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嗎?水不停地流逝,卻沒有真正地消失;月圓了又缺,卻一點也沒有消長。從變化的觀點來看,天地每一眨眼都在變;自不變的觀點來看,萬物與我都是無限的。”這段文字讓人聯想起蘇東坡在夜游赤壁時的感慨:“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時空流轉,山間明月,江上清風,皆可化為心中所感。
秋日時分宜品其景。涼爽的秋夜,宜靜下心來,讀讀林先生筆下的“月光”。“鄉下的月光是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檐下、墻垣內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
冬日時分宜品其情。閱讀林先生的文字時適宜煮一捧雪,細細感受其中的脈脈溫情。在那個浪漫的北極傳說《煮雪》里,他這樣寫道:“如果失戀,等不到冰雪盡融的時刻,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燒了,燒成另一個春天。”它告訴我們,有的時候,人要學會放下,放下失意與悲痛,開始一段嶄新的生活。
林先生曾說,“人生就像一列火車/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沒有人會陪你走到最后/碰到了即便是有緣/即使到了要下車的時候/也要心存感激地告別/在心里留下那空白的一隅之地/等到多年后想起時依然心存甘味”。想來一切皆是緣,感謝林先生筆墨散發出來的芬芳,讓我心存甘甜。
林中清音須得時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