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存在著無數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要樹立生態治理的大局觀、全局觀。
生態學原理告訴我們,人類置身其中的地球生物圈,是人類已知最大的自然生態系統,它是由無數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結構不同、功能各異的自然生態系統共同組成的。盡管在不同的自然生態系統中有著不同的生物主體和與之對應的環境、資源,但是各個自然生態系統之間,以及各種生物主體之間,乃至各種環境、資源之間,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正是所有這些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彼此聯系和相互作用,編織成一張無比巨大和復雜的因果之網,使得地球生物圈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流成為可能并不斷延續,從而也使得地球生物圈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共同體,成為迄今為止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共同和惟一的綠色家園。(黎祖交《既要重視資源、環境,更要重視生態系統》)
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下大氣力推動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和修復,讓美麗中國呈現多元之美、系統之美。
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完成造林約7.8億畝,生態紅利不斷顯現,綠色版圖持續擴大。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在理順管理體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推進的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和南山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已基本完成,國家公園總體布局將初步形成。
我國濕地正從搶救性保護走向全面保護。各級林草部門積極開展退耕還濕、退田還湖,劃定并嚴守濕地生態紅線,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實現濕地總量控制,濕地面積逐步恢復,生態功能逐步顯現。
最近連續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地球衛士獎”分別頒給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螞蟻森林”項目,折射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生態文明實踐的廣泛認可,彰顯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中國擔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只要我們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14億中國人就一定能夠讓偉大祖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為子孫后代呵護好我們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