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
未來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既是面對全球化和全球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經濟做出的重大戰略選擇;也是直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采取的中長期應對措施。
經過4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現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方面,通過最終消費、公共福利兩種基本形式得以實現。從經濟活動的視角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在需求側,消費和投資不平衡,消費不充分是有目共睹的;在供給側,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不平衡,創新不充分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投資、創新和產業發展都是手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目的,居民最終消費則是目的的一部分。
數據說明,受疫情沖擊后的中國經濟,供給已經得到恢復,并表現出較強的增長態勢,但需求仍然弱勢,尤其是其中的居民消費需求更是如此。這當然有消費者活動受到限制的影響,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中居民消費這塊短板一直沒有完全補上。消費的源動力不足,是不爭的事實。為此,中共中央強調,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并提出,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
消費及其增長源于收入及其增長。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居民消費最終依賴于可支配收入增長,沒有穩定的收入,以及收入的穩定增長,擴大消費就是無源之水,內循環也無從談起。
城鄉居民收入能否持續增長,首先取決于經濟增長。譬如,只有經濟增長才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有了就業就有了穩定的收入。“六保”的首要任務是“保居民就業”,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保證一定速度的增長,都是居民收入增長必要且充分的前置條件。
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長,還取決于多方面的分配性因素和體制性因素。在資本稀缺或強勢的情況下,經常會發生不利于勞動的初次分配。勞動和資本的分配關系亟待進一步調整。我國目前存在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仍有下降空間的用電成本、上網成本等,勢必減少企業利潤,影響企業的分紅和獎勵。這些成本的降低將增加居民的工資性收入。
資本市場和土地市場是最有可能為居民帶來財產性收入的兩大要素市場。穩定資本市場財產性收入預期,完善分紅激勵制度,堅決查處嚴重損害中小投資者分紅派息權益的行為,切實維護中小投資人利益,是提高我國居民資本市場財產性收入的最重要途徑。農民和農民工的主要財產是土地。長期以來,土地基本不能給他們帶來財產性收入,這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嚴重偏低。伴隨資本市場、土地市場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與其他收入種類相比,居民財產性收入有更大的上升潛力。
近年來,各級政府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改善營商環境,有利于市場主體,尤其是小微企業和個體戶降低成本,增加他們的經營性收入。要圍繞這個目標,繼續加大放松管制和減稅降費的力度,一方面對沖疫情沖擊的影響,另一方面,提高他們的經營積極性,穩定和提升小微企業主和個體經營者的收入。
個人所得稅決定了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從目前的個稅分級稅率和起征點水平看,還有進一步調整的必要和空間。還要通過調研和測算,較大幅度地提高低保金、救濟金等轉移支付標準,增加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