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新
【摘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以及居民生活方式、膳食習慣的改變,深靜脈血栓疾病已經對民眾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病患由于各種外傷,手術等并發深靜脈血栓也在逐年增加。專家指出,80%患者發病前沒有任何癥狀。作為多種疾病的并發癥,人群的健康知識缺乏,關注度不足。通過選擇院內心胸血管病區一年內的住院患者,入院后評估患者,選擇高危人群,針對高危人群積極開展預防護理措施可以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對于已患病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增加患者的治愈率,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生活質量。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反復健康指導,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積極主動防御,配合治療,使疾病中斷在萌芽狀態。
【關鍵詞】 深靜脈血栓;肺栓塞;評估;高危人群;預防;護理;出院指導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119-01
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靜脈血液在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 導致靜脈回流障礙的疾病。可發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靜脈,以下肢靜脈為多見。它的病因為:靜脈壁損傷(完整的內膜是防止DVT形成的前提),血流緩慢(是造成下肢DVT的主要因素)以及血液的高凝狀態,稱為血栓形成三要素--Virchow 三聯癥。深靜脈血栓的并發癥肺栓塞(PE)最為危險,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據調查資料顯示:PE在美國是第三位常見的死亡原因,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及腦卒中。發生PE若不及時搶救,大部分患者在30min內死亡。它的另外一項并發癥為血栓形成后綜合征(PTS),患者下肢慢性水腫、疼痛、肌肉疲勞,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所以,DVT的防治尤為重要,而院內預見性的護理對于DVT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價值與作用。
【對象與方法】
1 對象
1.1 針對2017.1-2018.1我科住院患者中篩選出心臟手術后患者和腫瘤患者308例作為高危人群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
1.2 收治自主入院及他科轉入已明確診斷患者45例,嚴格按照護理方法進行,配合醫生治療措施,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 護理方法
2.1 針對高危人群
2.1.1 評估 首先篩選患者,篩查深靜脈血栓高危人群,以下患者均應列入高危范疇: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嚴重創傷、大手術后、血液學紊亂、中風偏癱、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急性心梗、充血性心衰、腫瘤、肥胖、懷孕、年齡、制動等。
2.1.2 基礎預防 對高危人群,我們采取預防為主的原則。項目如下:
2.1.2.1 早期功能鍛煉 患者病情允許即指導展開主動或被動的功能鍛煉;
2.1.2.2 有效抬高患肢 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度--- 30度;
2.1.2.3 飲食指導 囑患者臥床期間多飲水(視病情而定),進食低鹽、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戒煙酒;
2.1.2.4 活動指導 鼓勵病人勤翻身,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2.1.2.5 觀察 肢體有無腫脹,末梢血運變化等情況;監測化驗值: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
2.1.3 物理預防 物理預防可以填補藥物預防“空窗期”。
2.1.3.1 足踝運動;雙足主被動伸屈運動;雙足主被動旋轉運動;被動擠壓小腿肌群;膝關節伸屈運動;下肢抬舉運動。一定要保證運動時間和頻率。
2.1.3.2 空氣波壓力治療系統(IPC) 通過從仿生學角度設計的多腔體充氣,氣囊有次序、有節律地進行充氣膨脹擠壓、放氣,使肌肉被動運動促進靜脈回流,達到加強動脈灌注、改善血液循環、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對血管內膜的粘附,增加纖溶系統的活性,預防深靜脈血栓,消除肢體水腫。
2.1.4 藥物預防
普通肝素:可以降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但治療劑量范圍窄,使用時應高度重視監測凝血酶原時間,以調整劑量;監測血小板計數,預防肝素誘發血小板減少癥引起的出血;長期應用肝素可能會引起骨質疏松。
用藥過程中的護理:應密切關注不良反應 :皮疹、蕁麻疹 注射部位輕度血腫和壞死 全身各部位有無出血:便血、血尿、結膜出血等。注射部位:前外側或后外側腹壁皮下組織,左右交替。注射針應垂直、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膚皺褶內,而不是水平插入,整個注射過程中應維持皮膚皺褶的存在。腹部注射部位選擇:左右距臍周10cm,上下距臍周5cm,每針相距 2cm 。注射完畢,按壓時間適當延長,3-5min。
2.2 針對已診斷深靜脈血栓患者:
2.2.1 應密切關注肺栓塞征象 呼吸困難、 胸痛、咳嗽、咯血、低血壓/休克或心臟驟停、心悸,心動過速、暈厥上述表現伴下肢不對稱性腫,與原基礎疾病不相符,在圍手術期或創傷在較長制動后下地活動發生應高度懷疑肺栓塞發生。血栓形成1~2周內是高危期。
2.2.2非手術治療及護理
早期臥床休息非常重要。患急性深靜脈血栓病人,需臥床休息1~2周 。使血栓黏附于靜脈內膜,減輕局部疼痛;抬高患肢,肢體位置高于心臟水平20~30cm,同時膝關節微屈15°,腘窩處避免受壓;
2.2.3 介入治療 下腔靜脈濾器植入預防肺栓塞,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置管溶栓、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逐漸成為治療的主要手段。術后護理要點: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及患肢血運情況。
3 結論
通過積極地護理干預,308例高危人群無一例發生深靜脈血栓;已發生深靜脈血栓的45例患者中43例好轉出院,2例發生股青腫患者手術效果不滿意,轉入骨科截肢。無肺栓塞發生。
4 討論
對住院患者進行積極的 VTE 篩查和干預,針對高危人群加強早期識別與及早開展預防措施;對于已患病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血栓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需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方面干預,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保障患者安全。
參考文獻
[1]劉霞, 武宗寅. 規范評估及早期干預DVT高危人群對綜合性醫院肺栓塞發病率的影響[J]. 現代醫學, 2018(3).
[2]洪都, 徐軍, 王春英, et al. 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工具的應用現狀與前景展望[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8, 34(35).
[3]肖紅英. 肺栓塞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對策[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4,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