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宇 李瑩

【摘要】 目的:探討對牙體缺損患者行根管處理后進行全瓷高嵌體修復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院接收的牙體缺損患者,共為76例,研究時間選取為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將其按照抽簽法分為兩組,分別是參照組和研究組,各組38例。參照組行常規修復治療,研究組行根管處理后進行全瓷高嵌體修復,比較兩組修復滿意度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研究組修復滿意度37例(97.37%),顯著高于參照組26例(68.42%)。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例(5.26%),明顯低于參照組8例(21.05%),P<0.05。結論:牙體缺損患者行根管處理后進行全瓷高嵌體修復的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 全瓷高嵌體;根管治療;牙體修復;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8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195-01
牙體缺損作為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口腔疾病,患者由于牙齒質地受到損壞,將會表現出牙體失去了正常的牙體結構以及外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咬合能力以及牙體周圍組織。臨床上通常采取根管治療的方法,能夠預防牙體的折裂。根據微創的治療理念,根管處理后進行全瓷高嵌體修復的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當中,特別是對于牙體缺損患者來說,修復效果令人滿意[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接收的牙體缺損患者,共為76例,研究時間選取為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將其按照抽簽法分為兩組,分別是參照組和研究組,各組38例。其中,參照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為22到50歲,平均年齡(32.87±5.62)歲;研究組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為22到54歲,平均年齡(33.05±5.23)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②患者并無藥物使用禁忌;③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排除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②排除處于妊娠或者哺乳期的患者;③排除難以按照醫囑接受治療的患者。兩組資料可比(P〉0.05)。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行常規修復治療。行全冠修復治療,按照要求準備牙體,確保牙體保存適當的抵抗能力,牙釉質的組織應該超過1mm。其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準備牙體模型,徹底消毒預備牙體,隨后再次取模,做好加工和制作的工作。最后,為患者試戴,試戴過程中適當涂抹樹脂粘接劑進行粘接。
研究組行根管處理后進行全瓷高嵌體修復的治療。患牙進行完善根管治療后,根據患者牙體的咬合面磨除患者牙頜面,并且以此為基礎制作短斜面。預備頰舌面后,使得高嵌體邊緣以及軸面呈現出最大直徑位置,形成的斜面長度為2.5mm。最后,與參照組的做法相同,制作橡膠牙體模型進行試戴。
1.3 臨床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修復滿意度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的觀察指標:裂縫以及牙齦炎等。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中的數據均需要利用SPSS21.0軟件包予以核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如果結果顯示P<0.05,則可以判定本次實驗存在十分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修復滿意度
研究組修復滿意度37例(97.37%),顯著高于參照組26例(68.42%),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例(5.26%),明顯低于參照組8例(21.05%),P<0.05,卡方值=4.146,P值=0.042。
3 討論
牙體缺損作為常見口腔疾病,可能發生于任何年齡人群,有關報道顯示,導致牙列缺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外力因素的影響,加之牙體受到酸性的腐蝕、牙體磨損以及牙體發育異常等原因,將會增加牙體缺損的發生幾率,患者患病期間將會增加牙齦萎縮、牙周組織病變以及咬合創傷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根管治療作為一種首選方式,能夠避免拔除牙體,目前被應用于臨床的治療過程中[2]。與常規的修復治療方法相比,全瓷高嵌體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方法,具有覆蓋功能尖的治療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牙冠折裂的發生,同時,還能夠增加牙體的本身抗力,對于髓腔的固定效果十分顯著[3]。研究組修復滿意度37例(97.37%),顯著高于參照組26例(68.42%)。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例(5.26%),明顯低于參照組8例(21.05%),P<0.05。因此,按照口腔微創的修復原則,通過對牙體缺損患者行根管處理后進行全瓷高嵌體修復的治療,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結語
綜上所述,采取根管處理后進行全瓷高嵌體修復的治療,安全性和可靠性較高。
參考文獻
[1]劉東陽. 全瓷高嵌體修復根管治療后牙體缺損的臨床效果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25):150-151.
[2]張琳. CAD/CAM全瓷高嵌體修復根管治療后牙體缺損的臨床評價分析[J].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21):33+37.
[3]高躍忠,李麗. 全瓷高嵌體修復根管治療后牙體缺損的療效及對預后的影響[J]. 中華全科醫學,2019,17(08):130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