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鏞
算起來,黑龍江漠河開發的歷史不長,而它最早的開拓者,不得不提到晚清的愛國將領李金鏞(1835—1890,江蘇無錫人)。在清光緒之前,漠河只是一片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山深林密,冰雪連天。光緒三年(1877),鄂倫春人在那里發現了金礦。這個自然界賜予的財富立即招來了各國淘金者的垂涎,他們不斷過來盜采金砂,最盛時聚集了六七千人,甚至建立了所謂“熱爾圖加共和國” (或稱“阿穆爾的加利福尼亞”,位于黑龍江的右岸,創建于19世紀末。該王國甚至有過自己的憲法和“總統”),企圖永久霸占這塊“金穴”。1885年,清政府派兵將他們驅逐。但外人覬覦之心未滅,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為了保衛這塊領土,兼以謀利,北洋大臣李鴻章和黑龍江將軍恭鏜(1837—1889)上奏清廷,建議開設漠河金礦。但漠河“極邊苦寒,千余里荒僻,絕無人煙”,開辦金礦困難重重,誰能擔此重任?最終,滿朝文武重臣將目光落在了“血性忠勇,不避艱險”的賞加二品銜候補道員李金鏞身上。
李金鏞此前在東北已任職多年,先后擔任過吉林知府和長春廳通判。任職期間,他興利除弊,深得民眾愛戴,與奉天(今遼寧)昌圖府知府高同善并稱“兩青天”。他還善于處理外交事務,多次與沙俄官員交涉談判,使事件圓滿解決。
李金鏞受命后,首先是到漠河實地勘察。當時,從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到漠河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是先到璦琿,然后乘俄輪沿黑龍江上行到漠河,這條路安全又舒適;另一條是先到墨爾根(今嫩江),然后穿山越嶺,從陸路到漠河。李金鏞考慮到金礦一旦辦起來,糧食、設備等大量物資需要運輸,如果一味依賴俄輪,勢必受俄人掣肘。為了探索一條陸路,他毅然選擇了后者。
1887年5月,李金鏞帶著幾名員司(舊時指在政府機關中處于中下級的人員)和20名鄂倫春族騎兵,取道墨爾根,“勘道入山,裹糧露宿,披榛伐木,皆自古行跡所未經。歷四十余日,經千九百里,始達漠河”。他們在漠河幾乎過著原始人般的生活,“張蓋為屋,藉草為褥,編葦為渡,采菌為糧”。這樣,經過三四個月的認真摸查,采到了金砂樣品,初步掌握了礦脈的狀況。
由于清政府國庫空虛,漠河金礦的開辦不得不采用西方的公司制籌集資金,最后被定為官督商辦,籌集資金成了李金鏞的重要職責。而辦公司在當時的中國是新生事物,從李金鏞向黑龍江將軍恭鏜匯報的話語中,我們不難體會個中艱難:“中國自仿泰西集股以來,就上海一隅而論,設公司者數十家,鮮克有終,而礦為尤甚。承辦者往往蕩產傾家,猶有余累。公司二字,久為人所厭聞。”
光緒十四年(1888)的大半年時間內,李金鏞奔走于上海、天津、煙臺等地,為招股集資及購買機器設備、延聘外籍礦師等奔波。11月他再次到漠河,為開礦做各項準備,如備糧食、募兵勇、招礦丁等。1889年1月14日,漠河金礦正式祭山開工。
漠河嚴酷的氣候條件,使開礦異常艱巨。“取金之洞,夏則積水,冬則層冰,鑿險縋幽,艱難萬狀”。李金鏞招募來的礦工死的死,逃的逃,留下的礦工也都驕悍成性,難以駕馭。李金鏞一方面給予優厚的勞動報酬,一方面為改善當地的居住環境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沿江平曠之地開墾荒地,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建造房屋,廣集商販,平抑物價等。在李金鏞上任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漠河金礦共生產了3.7萬余兩黃金,更重要的是,“兵民輻輳,商賈繁興,(漠河)屹然為邊陲重鎮”,“外以折強鄰窺伺之漸,內以立百年富庶之基”。
但開拓者們所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史志記載:“蓋礦在萬山中,陰寒慘烈,夏不解凍,秋即雨雪,又多深林密箐,毒蟲異獸,中其氣輒病,病且死。”據統計,漠河金礦在開辦的最初4年中,“礦丁死于工者三千余人”。死亡也同樣威脅著李金鏞等官員們,他的隨從員役不斷死去,其中包括通判姚岳嵩、知州劉建生等高級官員。李金鏞“體氣素健”,到漠河不久就有了腹瀉、心悸等病癥。他的家人知道后,多次寫信要他因疾告退,但李金鏞“終無退悔”。
1890年9月17日,李金鏞終因積勞過度,死于任上。噩耗傳出,凡知道李金鏞平素為人者都痛哭流涕,悲傷難抑。時人稱頌他“肩國家開礦之任,安邊興利,默運精心,功業邁古今”。長春、黑龍江等地的官員、軍民紛紛上奏朝廷,要求為李金鏞建立專祠,光緒皇帝均一一準奏。所以無錫、長春、漠河三地先后建造了李金鏞祠。
目前,漠河的李金鏞祠已修葺一新,作為漠河的景點之一向游人開放,讓游客在觀賞瑰麗奇幻的北國風光的同時,也緬懷一下開拓者們的英勇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