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王朝時代,除了有地契明確所有權的耕地、宅基地、家族山林等外,絕大多數土地為皇家所有。早先土地的征用也沒有固定的法規,征地方式主要靠雙方協商,地價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直到鐵路建設興起以后,大規模征地現象才在中國出現。
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礦路總局奏定《礦務鐵路公共章程》二十二條。章程一方面對農民利益給予保護,如第七條規定“公司買地,遇有廬墓所在,務當設法繞越,以順民情而免爭執,不得勉強抑勒”,同時也禁止釘子戶影響建設,如第十四條規定地方官對“地主阻撓工役、聚眾”要“妥為曉諭彈壓”。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商部頒布《全國鐵路購地章程》,共18條。可惜章程操作性不強,沒能實施。
而同時的《滬寧鐵路購地章程》則十分具體,詳細規定了征地的各種細節,堪稱土地征收和房屋拆遷的早期范本。《滬寧鐵路購地章程》把土地分為田地、房屋、墳墓、教堂、青苗農地等類別,由鐵路和地方共同確定土地等級和地價,現場丈量登記,憑票領取征地費用。關于地價房價,該章程明確規定要以征地前的平常價格為準,參照本縣其他未征地區域地價,排除征地拆遷戶的主張,由鐵路部門和地方官員、鄉紳酌定。房屋主人愿意自行拆遷的,發給拆遷搬家費。不愿拆遷的,由鐵路部門拆。遷墳、青苗、池塘魚蝦另給費用。
其后,正太鐵路、京張鐵路等各路征地都專門制定了購地章程,詳細規定了征地程序,比較好地兼顧到了國家、地主和佃戶各方的利益。
《京張購地章程》對購地程序的規定也大同小異。由鐵路公司的委員帶領該縣的戶工、書辦和鄉村的地保,召集所有地主一起丈量,商定土地的等級,當場登記造冊,填寫騎縫小票,注明土地等級、面積、房墳井樹等,作為領取征地費的憑證。發放征地費前,先列榜公示。到期,請地方官監督。地主持小票、印契和糧串(上繳稅費的憑據)到鐵路分局簽字畫押,當面領取銀票。銀票在就近的錢莊或糧店兌現,錢莊或糧店兌現每百兩銀子,鐵路公司付給四錢的手續費。
1913年,中華民國交通部新訂《鐵路收用土地暫行章程》55條,全國土地分為國有、公有、民有三類,鐵路建設無償征用國有土地,征用公有和民有土地需要協商定價。
1915年,中華民國參政院通過 《土地收用法》38條,以大總統令形式公布實施。
先明確一下單位。貨幣有銀子和銅錢兩種,銅錢單位為千文、文(錢),銀子單位為兩。1兩白銀折合銅錢1200文。土地為畝。

晚清首條官方自主修建的鐵路——京張鐵路
1900年前津盧、津榆鐵路購地價格:
北京天津段地價,園地每畝60千文,糧地上等24千文,中等18千文,下等12千文。荒地6千文,墳地8兩銀子。
天津至山海關段地價,上等園地80千文,中等18千文,下等10千文。荒地30千文,沿海灘地15兩銀子,墳地60千文,水井每口40千文。
基本上,京津地段地價最高為每畝80千文,最低每畝10千文。
光緒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后,新開河段地價為:車站兩側分別為每畝20兩和30兩銀子,其他地段16兩到24兩。瓦房每間50兩,草房40兩,土草房30兩。磚井每眼30兩,土井10兩。大樹每棵1兩,小樹3錢。青苗每畝1兩,蔥蒜類每畦5錢。廟宇每間100兩,墳墓每冢8兩,拆房搬家費每間4兩。
塘沽、北戴河等處零星征地地價:一律按上等30兩、中等20兩、下等8兩執行。
光緒三十年(1904),京張鐵路征地價格:
好田好地20兩到35兩,一般土地8兩到16兩,山地6兩到10兩,荒地3兩。樹的價格與京津線一樣。果樹價格每株2兩到5兩,青苗每畝1兩到2兩。草房、瓦房價格分別為15兩到60兩,土棚每間5兩,磚墻每丈4兩。磚井每眼10兩,土井5兩。墳墓每塚8兩。房基,也就是宅基地按上等地價,即每畝16兩。
當時中國北方農村的地價和房價也呈現出越靠近城市越貴的特點,但總體上不高。
同時期的南方地價:
1904年潮汕鐵路開始征地修建,專門制定了《潮汕鐵路測勘購地章程》,鐵路公司與地方商議后確定所有土地分為四等,“上等每畝價銀壹佰肆拾圓,次等每畝價銀壹佰圓,又次每畝價銀柒拾伍圓,下等每畝價銀伍拾圓”。
這個地價比京津沿線地價高出甚多,潮汕地區真是寸土寸金。
其他鐵路沿線征地價格:
吉長鐵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開工建設,購地6731畝,費用213400圓,平均每畝約31圓。
京漢鐵路,1905年建成,購地153106畝,費用5550489圓,平均每畝36圓。
株萍鐵路,光緒二十四年(1898)開始籌備,1903年萍鄉至醴陵通車。全線共購地4709畝,費用386486.07圓,平均每畝82圓。
廣九鐵路,建設時間1907年,購地15080畝,費用1690631圓,平均每畝112圓。
滬寧鐵路,1908年竣工。滬寧購地30467畝,費用2387768圓,平均每畝約78元;淞滬購地1184畝,費用176329圓,平均每畝約149圓,超過潮汕地區的最高價!
鐵路征地價格大致在以上區間之內,當時中國地價東南高于西北,城市高于農村。特別是滬寧鐵路沿線,地價全國第一。上海站租界附近每畝高達萬元,一般百姓土地也是別處地價的10~20倍。鐵路通車以后,“上海北站、南京下關、無錫等站,較原價幾增十倍以上”。
上海傲視全國,是名副其實的一線城市。十多年以后,民國高官蔣百里賣掉北京的一座四合院,居然買不起上海的一棟小洋樓。
單純談地價,沒什么感覺。看看當時人們的收入,可以具體體會一下地價高低。
畫家齊白石(1864—1957)是湖南人,他曾回憶祖父和父親當時每天做零工的收入是20文,也就是兩個月的工錢才掙到1200文或者1兩銀子。株萍鐵路征地平均地價為82圓,銀圓兌銀兩要打7折,相當于57.4兩銀子。齊白石的父親想買一畝地,需要將近8年的工錢。
鐵路工人當時屬于高薪群體。1910年,京漢、京奉、京綏、正太等鐵路工人平均年薪都在120到130圓,可以買到一畝半地。
那時兩極分化,蔣百里每個月300圓,月薪可以購買近4畝地,建個四合院足夠了。
晚清土地征用后,土地用途雖然改變,但附著在土地上面的納稅義務不變。也就是鐵路征用田地后,原田地每年應該繳納的公糧稅費由鐵路公司繼續繳納。
《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詳細章程》第六條規定:鐵路所經地段, “買后報明地方官注冊,作為公司產業,照原定科則納糧”。《潮汕鐵路測勘購地章程》中也明確“公司買進之地,每年應繳租稅仍照舊數完納”。這個規定給人感覺不像是買斷土地,而像是長租。清朝所謂的土地所有權,其實是經營權和收益權。土地所有權轉讓之后,土地用途可以改變,但土地的稅賦收益權歸國家不變。這個核心體現了“王土”的概念。
修建鐵路采購材料、設備等免稅。鐵路通車后需按6%繳納營業稅,利潤也要上交一部分給國家。
繳納完土地本身綁定的糧稅和鐵路營業稅后,一般在毛利中先付息,年息一般4厘到6厘(粵漢鐵路六月底、十二月底每年兩次取息);然后提取公積金,按10%提;純利潤分配各路不盡相同,區別主要在于上繳比例。
《川漢鐵路總公司集股章程》規定,鐵路年度利潤三成報效國家,一成用于員工獎勵,六成用于股東分紅。
新寧鐵路章程規定上繳比例為利潤的5%。
《安徽全省鐵路招股章程》規定,純利分20份,一成“報效公家”,六成作為公積,三成作為獎金,十成分紅。上繳國家的比例也是5%。
外資鐵路不上繳。
利益當前,釘子戶在所難免。《滬寧鐵路購地章程》授權各地方官對釘子戶可以抓人送官后仍然強征土地,按官府定價賠償,“如有不肖痞棍,串聳抬價、借端阻撓、希圖居奇違抗,一面送縣嚴辦,一面將標內地段先行撥歸路工應用,照章應給官價”。
順便說一句,清代法律不健全,民商法尤其如此。處理民間糾紛常常官說了算,上面所說的“串聳抬價、借端阻撓、希圖居奇違抗”并不構成違法,因此“送縣嚴辦”其實并無法律依據。
清代建造鐵路、征地都是新鮮事物,“釘子戶”與洋人、官府的斗爭極具特色。中國最早的鐵路吳淞鐵路建設過程中,沿路人民各種對抗。據同治十一年(1872)十二月二十三的《申報》報道,路口造橋時,鄉民屢次拔去木樁。官府出面訓話,竟然遭到婦女數落,“殊形棘手”。最后在各地保的勸解下,才算達成協議,條件是:“應用民田,議給巨價,并將工程逐段議歸該處本地鄉民,各認己田開筑,仍照給工價。”簡單說就是,地征了,要給高價。地上的工程還得田主自己干,也要照給工錢。
有時候,“釘子戶”的處理還需要上報朝廷批準。
光緒末年(1908),郵傳部組建交通銀行,在北京正陽門內西交民巷買了一塊地作為銀行的地基。這塊地中間有鑲紅旗蒙古官房兩所共10間、漢軍官房6所共18間和一塊空地,住戶不同意征地。
郵傳部反復前往商量,住戶聲稱這些官房被兵丁承領多年,屬于自己出資添蓋,如果讓出來也行,多給銀子。郵傳部沒法,只好專門向朝廷上折,奏請批準多用銀子買個“官私兩便”。皇太后、皇帝“依議,欽此”。
從中國第一條鐵路開始,針對鐵路的破壞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原因多樣,征地顯然是主要矛盾。光緒十八年(1892),李鴻章就奏請對竊毀鐵路電桿的行為定罪。后來,破壞行動發展到“路軌上之道釘、枕木及一切附屬物件被匪偷竊者幾日有所聞。小則阻礙通行,大則覆車斃命,或壓壞貨物”。直到民國時期,仍然“防不勝防。而鐵路因此所受損失更不可以道里計”。
土地征用,打破了封建王朝的治理體制。過去皇帝對子民土地的野蠻侵占形式漸漸退出,協商式的政治管理、合同式的經濟管理、平等的市場交易逐步進入中國人的生活,與此伴生的公民權利、公平規則、民商法規互相疊加,催生了中國人的民主觀念,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