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王深遠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家更多地思考健康問題。可健康的維護和保障,是需要資金和物質支撐的。據報道,我國救治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平均費用達數萬元,重癥病人的救治費用則高達幾十萬元。盡管我們國家是政府公共財政“兜底”,但政府的資金也是來自稅收,來自老百姓的公共積累。疫情延緩經濟發展,導致財政收入減少。居安思危,需要我們每個人從年輕時期就做好養老規劃。積極備老,既是從戰略上增強應對類似公共衛生事件的個體能力,同時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然而,與眼前急需承擔的社會和家庭責任相比,年輕人往往忽略幾十年后的個人養老問題,缺乏長遠的養老規劃。
養老規劃,嚴格意義上應包括物質準備、精神生活、健康保障和居住地選擇等多個方面。這里我們主要從物質準備的視角探討為什么要做好個人養老規劃。
《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2019年)》數據顯示,中國年輕人(18~34歲)大部分人對退休生活表示樂觀和向往,但大多數年輕人還沒有開始為自己的養老生活做準備。不少年輕人僅把政府養老金視為老年期主要經濟來源,但卻對養老金制度知之甚少。在調查樣本中,有超過97%的年輕人對養老金了解很少或者完全不了解。那么,我們享有什么樣的養老保障體系?個人養老規劃在養老保障體系中應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
目前,我國養老金主要由三個層次構成:政府主導并負責管理的基本養老保險為“第一支柱”。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兩大類。其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五險一金”中的養老保險是由國家強制規定參保,并通過單位及個人共同繳納;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則是由城鄉居民自愿選擇參加的基本養老保險。政府倡導并由企業自主發展的企業年金和單位繳納的職業年金為“第二支柱”。其中,企業年金由企業根據自身經營狀況自愿為員工建立,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采用完全積累制模式運作。職業年金是作為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并軌后,彌補其基本養老金待遇下降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則為“第三支柱”。包括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其他商業養老保險。個人投資的養老保險完全由個人自愿選擇參加,政府給予稅收優惠。
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了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三大支柱。其中,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為全民(參保人員)提供了基礎(最基本)的養老生活保障。作為第二支柱的職業養老保險制度,是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主要目的是提高退休人員的養老生活水平。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保險制度也是用于進一步提升參保人員的養老生活品質。
從理財的角度來看,個人養老規劃實際上是一種個人財務規劃,即個人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和目標,為實現養老生活的財務獨立所進行的一系列專業性規劃和理財選擇,其目的是積累養老資產,從而實現老年期安全。其中,養老理財規劃是個人養老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個人養老生活提供物質基礎,包括養老儲蓄規劃、商業養老保險規劃以及養老投資規劃等三大類型。養老資產則指的是保障老年生活的資產、財產和相關權益的總和,包括養老金、醫療保險、不動產等。
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財富規劃實際上是在時間跨度上實現對個人財富的合理分配,即將個人在工作期間的收入積累起來進行儲蓄或者投資活動,在達到退休年齡后從累計的資金或投資增值中獲得養老金,保障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完備的養老保險體系大多是政府、企業(雇主)和個人三方責任共擔。以美國為例,2018年其養老保險第一支柱占比10.15%,第二支柱占比58.14%,第三支柱占比31.71%。反觀我國同期養老金體系中,第一支柱占比74.6%,第二支柱占比23.1%,第三支柱占比只有0.3%。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呈現出基本養老保險“一支獨大”,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展遲滯,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尚未成形的結構失衡局面。不難看出,由個人購買的商業養老保險,即我們說的第三支柱,無論從購買的人數還是在整個養老金中的占比都極低,勢必會影響目前年輕人將來老年期的生活品質。
同時,國內一項針對50050名受訪者“關于未來退休收入來源”的調查結果顯示,政府兜底的基本養老保險仍是我國普通大眾的首要選擇。按年齡細分,分別有超過一半的非年輕一代(35歲及以上)和超過三分之一的年輕一代(18~34歲)選擇了政府養老金作為未來退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現金儲蓄和商業年金險也成為繼政府養老金之后大家一致認同的主流退休收入選擇。因此,加快構建以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為基礎的“第三支柱”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養老成本逐年增加,而我國養老金結構失衡,基本養老保險“一支獨大”,能否繼續滿足社會大眾的期許,為養老生活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0/2011》顯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勢態。到2030年,我國65周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人,幾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隨著老年型人口結構的形成,我國老齡化問題將呈現以下三個突出特征。
1. 老年期超過就業準備期。從年齡結構上劃分,一般意義上說,60周歲以上進入老年期。根據聯合國提供的數字,中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期(60歲之后的生存時間)平均是19年。隨著癌癥、細胞衰老等影響壽命因素被攻克,到2050年,我們保守預估老年人余壽是27年,也就是人們平均預期壽命達87歲。如果我們把“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稱作就業準備期,大約是22年,那么到2050年時,老年期就超過了就業準備期。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財富支撐老年期的消費。
2. 老齡化速度快,且空間分布不均衡。65周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提升到14%,發達國家大多經過45年以上的時間,其中,法國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亞和美國79年左右,中國只用了27年。中國在較短的時間走過了人口老齡化歷程,到2025年,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上升到18.51%,到2050年,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7%左右,此后趨緩。在空間上,老齡化水平東部高于西部,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上海與程度較低的西藏、青海差距明顯。
3. 未來30年制度贍養率翻倍。老齡社會的突出問題是勞動力越來越少,需要照顧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根據《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的預測,未來30年制度贍養率翻倍,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支付壓力在不斷提升。2019年由兩個左右繳費者來贍養一個退休者,而到了2050年則幾乎一個繳費者需要贍養一個退休者。
以上這些人口老齡化所呈現的特點,反映了今后養老成本將持續上升。養老已經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養老金的儲備,尤其是個人物質財富方面的備老需要盡早規劃、逐步積累。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社會養老成本持續上升,作為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中“一支獨大”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也將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是20多年前建立的,當時人口撫養比是5:1,現在已經持續下降到 2.8:1。2006年以來,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收支缺口不斷擴大,且存在個人賬戶長期“空賬”運轉、部分地區出現收不抵支等情況??傮w來看,以第一支柱為主的養老保障體系的可持續壓力巨大。
養老金收不抵支給我們警示:養老金已經慢慢背不起更多的老人了。隨著目前養老保險基金開始“變窮”,基本養老金帶來的安全感也逐步降低,把養老保障單純寄希望于第一支柱也不符合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老年期生活的客觀規律,必須樹立人人積極備老的意識和觀念。
此外,企業、職業年金發展緩慢,第二支柱儲備不足。人社部早在2004年就頒布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2018年,財政部、人社部聯合印發了《企業年金辦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36號),但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中的第二支柱——企業/職業養老金仍然發展較為緩慢,對于第一支柱的補充作用相當有限。
除了對政府“兜底”養老的存在過于樂觀的心態之外,“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也是影響社會大眾主動規劃個人養老儲備的重要因素?!?019年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一致認為贍養父母和撫養子女是他們當前財務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其中,超過八成的年輕一代(18~43歲)認為贍養父母和撫養子女是現階段財政的主要目標規劃,而優先考慮年輕人、個人退休儲蓄的只有一半。
隨著我國大量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期,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正面臨著巨大挑戰。
挑戰一:倒金字塔型家庭結構讓獨生子女不堪重負。1980~2015年實施了35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使中國傳統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成員結構由原來的“2+N+N”梯字形轉變為當前的“4-2-1”倒金字塔形,對處于中間層的中青年人來說,既要撫養未成年的子女,又要贍養四位老人,精力和經濟上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必然出現贍養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些獨生子女或多或少都將會面臨養老困境。倘若獨生子女出現不測,失獨家庭老人的生活著落更是一個難題。這些特殊家庭,不僅養老問題凸顯,總體抗風險能力也明顯降低。
挑戰二:大遷徙時代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在人口流動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已是普遍現象。中國社會在迅速老齡化,與此同時,空巢化、少子化等也給養老增加了難度。由于子女的贍養能力可能不足,會出現有心無力的局面。
當前我國養老金的三大“支柱”發展不均衡,“第一支柱”采取的現收現付模式易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第二支柱”由企業主導,面臨企業經營風險、金融市場波動和交易信用風險?!暗谝恢е钡奶娲屎汀暗诙е钡母采w范圍均有限。相比之下,“第三支柱”可自愿參保、由市場主體運營、賬戶資金歸個人,具有激勵性強、透明度高、靈活性好等優點。為緩解養老體系面臨的壓力,為人民群眾的老年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加快構建以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為基礎的“第三支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做好個人養老規劃,是老齡社會支撐品質養老生活的重要準備。具體講要從三個方面合理研判:一是合理預設退休年齡。一般情況下,上班族會在60周歲退休,女性可能會稍早一些(尚未考慮延遲退休的問題)。退休后,人們的收入都會與退休前有很大的不同,甚至由于日常收入削減將會降低生活水平和質量。也許你在50歲時就實現了養老的目標,那么你完全可以提前退休;或者你非常熱愛你的事業,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你同樣可以多干幾年。二是合理預設養老余壽。養老期間是指退休開始到身故的時間。如果按60歲退休到目前中國的平均壽命77歲左右來計算,養老期間一般應該為20年左右,但應根據個人的家族遺傳史和健康狀況適當調整,如果個人的健康狀況比較差,可能養老期間會少于20年,但如果個人的狀況比一般人好,則養老期間會多于20年,尤其是距離退休較遠的年輕人,更應該考慮壽命延長的因素,合理預設養老余壽。三是合理預估養老支出。依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在綜合考慮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情況下,對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進行恰當的評估和合理的安排。一方面要盡量維持較好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盲目追求超標準的生活。
基于對退休年齡、養老余壽以及養老支出等三個方面的合理預期,設定一個切合實際的個人養老理財規劃。尤其通過構建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做實“第三支柱”,增強養老財富保障。
老有所養,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命題。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以及物價上漲、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僅靠基本養老保險遠遠不足以支撐退休后的個人養老生活,合理的養老規劃是實現個人品質養老生活的必要保障。當前,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樹立人人備老的觀念,這是新時代每個公民的文明素養、老齡素養、生存素養,更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個體力量的重要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