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方,朱朝陽,黃達智,王東波
(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22)
隨著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開工建設,水庫移民工作進入關鍵階段,移民居民點規劃設計工作在移民搬遷安置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利用好水庫移民搬遷安置的契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把每個水庫移民居民點都建設成為未來的美麗鄉村是未來一段時間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分析論證,提出根據地形定用地標準、合理設計住宅方案、合理設置山區道路坡度限值和規劃設置要求、明確鄉村經濟發展動力源等4種思路,為水庫移民居民點規劃設計提供新的選擇方案,也為后期水庫移民順利搬遷和水電站順利施工提供了保障。
美麗鄉村是一個綜合的、全面的、系統的概念,是包括綠色經濟、健康生態、美好人文、幸福生活、和諧社會的總稱,不僅僅強調鄉村外部環境美,更重視農村社會的內在美。在浙江省地方標準DB 33/T 912—2014《美麗鄉村建設規范》中,給美麗鄉村做如下定義:生態、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協調發展符合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且宜居、宜業、宜游的可持續發展的建制村。洋樓洋房不是美麗,整齊劃一不是美麗,生態破壞不是美麗,農村經濟沒有發展也不是美麗,美麗鄉村不僅僅是修新路蓋新房,更要重視其實際的意義,就是讓鄉村的經濟、生態、人文、生活等相互協調發展,構筑環境優美的秀美之村,經濟發展的富裕之村,特色鮮明的魅力之村,保障完備的幸福之村[1]。
目前,大中型水電站水庫移民居民點多數建設在原有生態環境中。但由于大部分地處高山峽谷,地形、交通、供水以及經濟發展條件均相對較差,又因為各種用地標準、規劃原則等原因限制,很難依山就勢進行規劃布局,多數是選擇一些地形條件一般的地塊進行設計,最終出現高擋墻,高邊坡,整體布置呆板等情況,引發各種連帶問題。
(1)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能滿足生態美。雖然在整個的規劃設計過程中,不斷強調要結合地形,避免大挖大填,不能切坡腳等。但受道路標準、用地規模、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等限制,規劃成果均會對原有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
(2)道路交通條件差,經濟活動受限制,經濟發展遲緩。多數水庫移民居民點選址位置較偏僻,道路彎多坡陡,經濟發展動力源不足,靠原始的農業種植維持日常生活,經濟發展困難。
(3)規劃房屋樣式單一,院落設置困難。由于人均用地指標和建筑規模等的限制,地形條件較差的地方,布置農業生產空間困難,庭院經濟不能很好開展。
(4)由于經濟發展動力源不足,鄉村多數勞動力外出務工,剩下村民多為老小,文化娛樂活動開展較少,鄉村氛圍不足[2]。
由于各種條件相互牽制影響,最終出現生態環境破壞、經濟發展困難、農村文娛活動匱乏等情況,致使水庫移民居民點與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相去甚遠。
水庫移民搬遷安置是水電站建設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居民點規劃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水庫移民能否順利搬遷。如果把每個居民點都能發展成為美麗鄉村,必將給移民工作創造更多有利條件。要讓水庫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水庫移民居民點規劃設計環節至關重要。
如何解決水庫移民居民點規劃設計中面臨的疑難問題,結合美麗鄉村規劃設計理念,努力將每一個水庫移民居民點都建設成為美麗鄉村,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現有的用地標準為一刀切[3],平地山區都一樣,在地形相對平坦的地方,規劃布局尚且局促,山區坡地更是捉襟見付。為滿足用地標準,又要滿足道路標準等,最終將房子布置的橫平豎直,有高差就修擋墻等,毫無美感,僅僅是為了能滿足要求,為了能把移民搬進去。因此,在充分依照相關政策執行的同時,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度調整,如是否可以考慮根據地形坡度增加用地指標,坡度每增加1°,用地指標就增加1個百分點等。
根據原始地形地貌和當地原有產業類型,以及農業生產特色確定住宅設計方案。在住宅設計中,要依山就勢,充分融入當地自然特色,為今后可能發展農村旅游創造條件。同時,考慮預留生產空間,發掘村民技術特長,倡導發展庭院經濟[4]。秀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村容村貌、精湛的手工技藝等都是未來美麗鄉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天然優勢條件。
居民點新址的選擇不能僅僅考慮地形、地質條件以及能否滿足新址距生產用地的距離要求,還要充分考慮農民日常生產活動的現實需要。如果把居住和農業生產用地相互結合,必將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用地指標限制的壓力。
目前,水庫移民居民點規劃道路坡度規定嚴格,較難適應山區場地坡度變化要求。如果能在原有限制坡度的基礎上,附加某些條件,放寬一定要求,也可為居民點場地規劃創造更多靈活選擇的余地。同時,新規劃的居民點,尤其是山區的居民點不一定要滿足家家門口通車行道的要求,如果坡度較陡,是否可以將車行道設置在鄉村中部,同時配備相應的停車空間,至住戶家中均通過步行道進行連接。此外,家家通車也不一定方便,因為要滿足這一要求,可能要繞很多的路,同時占用了很多的土地,給整個場地布局帶來新的挑戰。如果可以用步行道對各家連通,在山區規劃設計中,可以給鄉村規劃提出更多新的想法和思路,為水庫移民居民點建設美麗鄉村提供新的契機。
每個水庫移民居民點在規劃建設初期都應該深入走訪調查,結合實際情況,尋找到屬于本居民點特有的,又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點。不是選一塊合適的地方,建一片漂亮的新房就能達到美麗鄉村的要求,而是要讓搬遷來的移民以后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明顯的提高,讓鄉村經濟發展起來[5]。如果要搬入的新址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困難,應考慮放棄。不僅要讓移民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把問題解決在當下,把未來留給移民。
大寨居民點位于云南省巧家縣大寨鎮白鶴大街西北側,規劃地塊位于大寨鎮,地形坡度為10°~20°,平均坡度約18°,用地范圍內上下高程差約70 m,地形坡度較大,為工程地質適宜性差區,但由于區域條件限制,僅此地塊較為合適。總平面布置見圖1。居民點用地情況見表1。

圖1 總平面布置

表1 居民點用地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已經達到0.007 9 hm2/人,基本達到人均建設用地上限0.008 hm2/人,但整個居民點已布置得非常緊密,尤其是聯排長度,基本沒有空隙,可以利用的地方都布置有宅基地,文化活動場地較少,且不成規模。約50%左右的宅基地都需要2層入戶,有部分甚至是3層入戶,整個工程場坪挖方達到30萬m3,填方達到24萬m3,80%擋墻高度超過5 m,混凝土擋墻工程量約為10萬m3。場坪工程量的增加,并未給居民點住戶帶來更多的便利,反而嚴重超出預計工程造價。
如果可以不用每戶通車行道,整體布置會更為靈活。場坪工程量可減少30%。用地指標的增加,總體布置靈活度增大,給居民點建筑設計多樣化帶來新的機遇,同時又會多出新的空間,布置適宜的文化活動場地、農村庭院等。此外,大寨居民點緊鄰在建電站大壩,預計后期庫區旅游業發展迅速,農村庭院經濟和農村旅游業發展,都給庭院經濟和特色農村提出新的要求。
根據以上思路,將人均居住用地面積占比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均提高24%后,大寨居民點總布置見圖2。具體用地指標見表2。

圖2 優化后布置效果

表2 優化后居民點用地情況
優化后居民點布置錯落有致,聯排長度減小,排間距增加,公共設施和公共活動中心較為集中,在規劃場地核心位置還布置有商業帶,為后期農村旅游業發展打下基礎。優化后居民點人均居住用地面積大幅度提高,為居民后期開展庭院經濟生產和特色農村發展提供空間,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動力源。此外,還利用現有地形條件布置集中的休閑綠化廣場和多樣化的臨時活動場地,在打造優美自然景觀的同時,給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及健身活動場所。
在特定地形條件下,通過適當提高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可使規劃布置方案更靈活,便于依山就勢,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可以為后期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同時又由于鄉村獨特的地形條件和自然環境,為特色鄉村打下基礎。庭院經濟、特色農村等是美麗鄉村發展的動力。有特色、有資源、有動力,居民點才有可能發展成為期望的美麗鄉村。
本文在分析水庫移民居民點規劃設計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根據地形定用地標準、合理設計住宅方案、合理設置山區道路坡度限值和規劃設置要求、明確鄉村經濟發展動力源等4個方面的設想,希望通過這4個方面的積極應對,為水庫移民居民點規劃設計,提供更多、更優的解決方案,為水庫移民未來的生產生活提供一個美麗的家。
水庫移民居民點規劃設計任重道遠,要深入解讀國家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本質要求,合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借鑒其本質的理念和方法,把每一個水庫移民居民點都建設成為未來的美麗鄉村。讓水庫移民享受到應有的待遇,是設計工作者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