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三
本年度諾貝爾自然科學三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人榜上無名,給日本列島帶來了一抹失落感。進入新世紀,日本曾掀起“諾貝爾獎熱”,而今年遇“冷”讓日本知識界對科學的“爆發力”有了更多思考。
在諾獎設立后的近半個世紀里,這個國際大獎并沒有光顧日本。上個世紀的近100年里,日本也只有6人獲獎(自然科學領域,下同)。但在本世紀以來的19年里,日本就有18人(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上榜,被稱為“井噴式獲獎”。而且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全面開花。日本人獲得的諾獎數僅次于美國,列世界第二,在亞洲穩居第一。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說:“花30年到40年的時間,一個基礎科學的發現才能夠被認可。諾獎就是告訴人們,一個國家30年前或者40年前做了什么?!鄙鲜兰o60年代,日本正值高速增長期,10年期間研究投資總額翻兩番,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達1.9%,相當于防衛費的2倍以上;為了滿足企業和研究機構的人才需要,日本政府提出理工科擴招計劃,使理工科人才急劇增加。
日本在諾獎賽場上表現出來的“爆發力”,源于其知識和人才的長期積累及傳承,大學作為科學家的搖籃更是功不可沒。日本的大學產生的諾獎數,雖然無法與歐美的頂尖大學相比,但在亞洲卻處于領先的地位,其中京大(京都大學)和東大(東京大學)分別排名亞洲第一和第二。單是京大就培養出8位諾獎得主,有11位諾獎得主曾作為專職教師任職京大。京大頂級科學家輩出,有何秘訣?京大學者對筆者說主要有兩條:“自由學風”和“與其第一、不如唯一”的精神。京大的這一傳統,被認為與諾獎鼓勵“開創性研究”的理念如出一轍。
近年日本列島在為已取得的“輝煌”歡欣鼓舞的同時,“還能輝煌幾時”的焦慮也與日俱增。2017年英國《自然》雜志指出日本的“科學論文數量份額下降”“科研能力正在失速”,一石激起千層浪,“消失的科學家”“得不到諾獎的日本”“科學立國的危機”等標題在日本開始見諸報端,甚至登上書籍的封面。
日本文部科學省今年8月公布的《科學技術指標2020》顯示,與20年前相比(2016~2018年平均與1996~1998年平均比),日本的優秀論文和高質量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前10%及前1%的論文)數量分別下降一半以上,論文總量的世界排名從第二位滑到第四位。
更令日本憂慮的是科技發展的后勁不足:自然科學專業博士生大幅度減少,科技研究人才后續乏人;海外留學萎縮,高等教育面臨“孤島化”危險;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研究經費趨緊,基礎研究投入不足,許多國立大學也捉襟見肘。所以,日本知識界對這次諾獎遇“冷”的焦慮并非多此一舉,在科學上的“爆發力”離不開牢固的基礎。▲
(作者是旅日華人學者)
環球時報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