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文
華盛頓的那些反華政客未曾料到,他們對中國高科技產業實施進出口禁令,不但遭到中國的堅決反對,近來在自己的后院也遇到強大對手:美國的跨國公司。
《華盛頓郵報》近日發表題為《對華鷹派遭遇強大的反對力量:美國公司》稱,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禁止從中國購買技術和服務,遭到美國眾多跨國公司的強烈反對。美國的國防承包商、科技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正發起大規模游說,試圖推遲或阻攔相關計劃。
8月13日起生效的《國防授權法案》禁止政府雇用的承包商使用中國華為、中興、海能達、海康威視和大華五家公司的通信及視頻監控設備與服務。該法還包括禁止聯邦承包商使用某些中國技術,減少對華為的半導體銷售,降低五角大樓對來自中國的電子零部件的依賴。但很多美國公司認為,如果不從中國進口,則需要額外耗費數百億美元,且某些情況下并無助于改善國家安全。美國國防工業協會戰略和政策主管韋斯利·霍爾曼說,如果按照相關法律要求,那么幾乎所有與聯邦政府合作的承包商,都不得不停止。代表航空公司、汽車制造商、IT承包商、銀行等行業的眾多協會正在國會緊張游說。
美國這些跨國承包商多年來與中國形成復雜的供應鏈關系,是它們參與全球分工,因而全球采購的必然結果。美國企業與中國的供應鏈分工合作已經發展到很大規模,新冠疫情又加劇了美國對國外產品的依賴性。據美國商務部統計,今年前8個月,美在高科技領域的全球貿易逆差達到1131.51億美元,同比大幅增加315.51億美元,增幅38.7%。其中579.96億美元逆差來自與中國的貿易,占逆差總額的51.3%。
使美國公司尤為“驚恐”的是,該法案要求至遲到2033年完全停止從中國進口印制電路板,它廣泛應用于通信、音像設備和戰斗機上。但美國絕大部分印制電路板已經不生產,主要依賴進口。20年前,全世界30%的印制電路板在美國生產,現在留在美國生產的不足5%,絕大部分已轉移到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國會一些助手們說,我們已經給了公司十年時間,讓他們遷回美國生產,結果公司不聽,只關心自己的利潤。這些助手們顯然缺乏經濟常識。企業生產布局的基礎當然是利潤。可以確信,如果再給十年時間,美國印制電路板生產占世界的比重將降到3%以下。
美國政客強行通過立法禁止中國產品。其實什么依據也沒有。他們所說的美國“國家安全”是臆造的。華為及中國其他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如何構成美國安全威脅?多年來美國并沒有拿出任何證據。以空想的、臆斷的政治仇視作為政策依據,無視企業切身利益,切斷客觀存在的全球供應鏈,強迫經濟規律服從政治妄想,當然將遇到美國企業的堅決反對,并且在實行中困難重重。這場博弈的結果,很可能是在實施中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調整。五角大樓稱,他們已經從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得到某些豁免,可以在兩年內繼續從中國進口“低風險”產品。
美國一些政客不要以為,他們可以肆意玩弄禁止對華進出口于股掌,高興什么時候卡中國一次脖子就卡一次。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美國能否從中國獲得它所需要的產品和技術,將主要不取決于它自己的規定,而是取決于中國的規定,即是否對美國實施限制甚或禁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10月17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美國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中國實施芯片等高科技產品出口禁令,對華為全面禁運,并將數百家中國企業與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實施出口限制。已經完全違反世貿組織非歧視原則。對此,中國政府必須實施對等出口限制。今后美國公司能否從中國進口所需要的產品,主要將不取決于美國的相關法律,因為那可以通過相關游說進行調整;而是取決于中國是否對美實施出口管制,因為美國公司的游說是沒有用的。中國并不怕美國禁止中國產品出口,因為世界市場很大,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前9個月,我國音響及視頻產品、集成電路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2.0%、14.7%和10.7%。
管制何種產品對美出口,完全由中國政府決定。可以是美國國防工業所需的信息通信產品,可以是基礎原材料如稀土,也可以是基礎醫護及生活用品。果如此,那些美國政客又能奈何?當然,我們將繼續積極保持并發展同美國廣大企業的合作;但同時,對濫用國家權力肆意破壞中美正常貿易的美國政客必須還以顏色。奉勸他們還是多點自知之明。▲
(作者是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前駐舊金山、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
環球時報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