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國 劉永坤 吳福龍 范哲 韓靖宇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老年髖部骨折手術患者中采取血塞通進行抗凝治療的效果。方法:從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老年髖部骨折手術的患者中抽選116例,采用盲抽法分為兩組。實驗組58例,采取血塞通治療,對照組58例,采取低分子肝素鈉治療,對比兩組抗凝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t=7.243、3.180,P=0.000、0.00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老年髖部骨折手術患者中采取血塞通進行抗凝治療能夠起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血塞通;老年髖部骨折;抗凝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115-02
下肢靜脈血栓是接受老年髖部骨折手術患者發生概率比較高的一種并發癥,一旦出現下肢靜脈血栓,很容易導致下肢血流不暢,從而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因此,在針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下肢靜脈血栓治療中,科學合理的選擇藥物做好抗凝治療十分關鍵。本文主要從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老年髖部骨折手術的患者中抽選116例進行對比,分別采取血塞通治療和低分子肝素鈉治療,旨在探究分析在老年髖部骨折手術患者中采取血塞通進行抗凝治療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從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老年髖部骨折手術的患者中抽選11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58例,其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31例、27例,患者年齡區間在61歲至83歲之間,平均(74.23±1.24)歲。對照組58例,其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32例、26例,患者年齡區間在62歲至82歲之間,平均(74.17±1.09)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之后,結果顯示P>0.05,數據具有較高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鈉(生產廠家:意大利阿爾法韋士曼制藥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46;0.3ml規格:)治療,用法用量:皮下注射,注射時間從患者入院當日到術前十二小時,每天一次,每次2000U;手術完成后12小時內繼續用藥,每天一次,每次2000U,連續注射13天。實驗組接受血塞通(生產廠家:西安漢豐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61021575;規格:2ml:100mg)治療,用法用量:靜脈點滴,每天一次,每次400毫克,連續注射13天。對比兩組抗凝治療效果。
1.3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主要以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等作為觀察指標。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27.0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t進行檢驗,當p小于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t=7.243、3.180,P=0.000、0.00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隨著年齡的增加,骨骼中的鈣質將會不斷流失,發生骨折的概率也越來越高,其中髖部骨折是老年人群中發病概率比較高的一種骨折形式[1]。當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后,往往需要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而在手術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所以在手術后,做好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十分重要。血塞通是一種常見的抗凝治療藥物,該藥物為重要萃取劑,主要成分為三七提取物,能夠幫助患者有效擴張冠脈和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減少和降低心肌耗氧量、減慢心率,從而抑制血小板凝聚,血液粘稠度也會隨之降低,起到良好的抗凝作用[2]。將其運用于老年髖部骨折手術患者中,能夠幫助患者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選擇116例接受老年髖部骨折手術的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采取血塞通治療的患者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均明顯更少,表明想對比低分子肝素鈉來說,血塞通抗凝效果更好。該研究結果與杜開亮[3]在低分子肝素鈣聯合血塞通用于老年髖部骨折圍術期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臨床探討中相關研究結果相似度高。
綜上所述,在老年髖部骨折手術患者中采取血塞通進行抗凝治療能夠起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萬麗,肖靜,蔡煒.低分子肝素鈣聯合血塞通用于老年髖部骨折圍術期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臨床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5):4942-4943.
[2][2]劉廣東,趙志輝,楊志強,等.低分子肝素聯合血塞通在老年髖部骨折術后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92-95.
[3][3]杜開亮.低分子肝素鈣聯合血塞通用于老年髖部骨折圍術期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臨床探討[J].雙足與保健,2019,(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