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

【摘 要】 目的:探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脊柱微創手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臨床策略與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6月到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95例行脊柱微創手術患者,依據不同的研究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n=47)與試驗組(n=48),對照組施以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試驗組施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模式,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2個月后的疼痛(VAS)評分、運動功能(FMA)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滿意度情況。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與FMA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2個月后,試驗組的VAS評分降低,FMA評分提升,并且生活質量評分與滿意度顯著提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脊柱微創手術圍手術期護理中具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脊柱微創手術;圍手術期護理
脊柱損傷十分常見,目前臨床中主要使用脊柱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由于其創傷較小,易于患者接受[1]。但為提升患者的預后質量,則仍然需要對患者予以良好的護理[2]。以往因缺少護理技術,僅能夠對患者予以常規護理,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后證明,常規模式無法獲得良好效果[3]。隨著護理技術的提升與經驗分積累,目前護理人員多使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模式。本文將探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脊柱微創手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臨床策略與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到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95例行脊柱微創手術患者,依據不同的研究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47例,年齡為37-62歲,平均年齡為(49.5±4.9)歲;試驗組48例,年齡為38-62歲,平均年齡為(49.9±5.1)歲。
1.2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脊柱微創手術條件;②獲得家屬的完全同意。
1.3 排除標準 ①脊柱不穩伴滑脫者;②患有嚴重的慢性神經疾病。
家屬了解護理方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之間的線性資料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對患者進行常規的藥物、飲食與康復指導。
試驗組采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模式:(1)飲食干預:依據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術后4h給予患者流質飲食,6h給予半流質飲食,降低胃部不適感,腸蠕動加以刺激,為傷口快速愈合提供有力保障。(2)引流管干預:在脊柱微創手術術后,不主張行引流管留置,必須使用者,盡量在術后24h內即拔除。(3)導尿管干預:術前均未行導尿管放置,僅部分病例因手術操作時間過長,觀察膀胱呈過度充盈征象,在麻醉狀態下取導尿管放置,結束手術時,需拔除。(4)鎮痛干預:術后3d,可取醋氯芬腸溶片口服鎮痛,緩解患者痛苦。(5)功能鍛煉干預: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主張術后早期即開展活動,經視覺模擬評分法對疼痛程度評估,針對<3分者,指導并鼓勵主動活動為主,注意分階段實施。
1.5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2個月后的疼痛(VAS)評分、運動功能(FMA)評分,運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評價,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疼痛感越強;運用簡易運動功能量表評價,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強。
1.6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AS評分、FMA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使用t檢驗,滿意度情況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2個月后的VAS評分、FMA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與FMA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2個月后,試驗組的VAS評分降低,FMA評分提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臨床中多使用脊柱微創手術治療脊椎病變,但由于患者在術后需要進行長時間的休養,因此需要予以良好的護理配合。
目前的護理水平條件下,臨床中多采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主要目使患者獲得快速的康復,提升機體健康程度與生活質量。在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良好的術前鍛煉,為術后的康復鍛煉做好充分準備,告知患者出院注意事項,使患者獲得良好的護理照顧,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縮短其康復時間。依據實驗數據顯示,患者的VAS評分降低,FMA評分、生活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顯著提升,足以說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脊柱微創手術圍手術期護理中具有顯著效果,可作為臨床中的首選模式。但臨床護理護理人員仍然需要加強對此種模式的研究,以便能夠使護理方案更加完善,更進一步的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寧倩,劉歡,朱紅彥,劉曉艷,寧寧.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脊柱微創手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華西醫學,2016,31(02):355-357.
[2] 葛莉莉,蘇曉靜.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脊柱微創手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8,24(S2):287-288.
[3] 曹燕,陳麗,李珊珊.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脊柱微創手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4):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