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奎
【摘要】目的:分析顱腦CT應用于腦出血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疑似腦出血患者70例,按照CT檢查時間分為早期組與晚期組,對全部患者使用顱腦CT進行檢查,早期組患者在入院一周內進行檢查,晚期組患者在入院兩周后進行檢查,觀察全部患者出血部位死亡率、出血量死亡率與不同時期CT檢查表現。結果:早期檢查與晚期檢查結果存在差異,P<0.05,不同出血量與不同出血部位會影響死亡率,P<0.05。結論:顱腦CT運用于腦出血診斷中的臨床價值較高,值得廣泛使用。
【關鍵詞】腦出血;顱腦CT;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208-02
腦出血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體,在冬春季節發病率較高,大多數患者在處于活動狀態時起病,伴隨劇烈頭痛與嘔吐,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1]。在我國,每年有0.015%的患者被確診為腦出血,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生命危險,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該疾病的發病率與病死率也逐漸升高[2]。對于腦出血患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而準確的診斷方式能夠幫助主治醫生快速制定治療方案,基于此,我院對顱腦CT運用于腦出血診斷中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與研究,現作如下闡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疑似腦出血患者70例,全部患者中,男女比例為45:25,年齡分布在43周歲~77周歲之間,平均年齡(58.26±3.13)歲,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癱瘓、肌力下降以及失語等癥狀,其中,昏迷患者52例、頭痛患者3例、惡心嘔吐患者9例、尿失禁患者6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全部患者在基本資料上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用于結果的比較。
1.2方法
早期組患者于入院一周內進行顱腦CT檢查,檢查方式如下: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將螺旋CT中球管電壓調整至120kV,將電流調整至160mA,層厚調整至10毫米,層距調整至10毫米,將掃描基線對準患者眶耳線,進行常規軸位平掃。在掃描過程中對患者出血部位、血腫部位、形態以及大小等情況進行觀察與記錄,晚期組患者于入院兩周后再次進行復查,復查方式同上。
1.3觀察指標
對比患者入院一周內與入院兩周后顱腦CT檢查中的影像表現,比較不同時期出血部位、出血量、死亡率等變化。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選擇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為出血部位、出血量、死亡率,用n(%)表示,結果行x2檢驗,本次研究無計量資料。當P<0.05時代表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腦出血患者不同出血部位死亡率比較
70例患者中,腦干出血6例,死亡1例(1.42%),小腦半球出血10例,死亡1例(1.42%),腦葉出血10例,死亡1例(1.42%),丘腦出血12例,未出現死亡(0.00%),基底核出血32例,死亡2例(2.85%),總體死亡率為5(7.14%)X2值為5.1852,P值為0.0227,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2腦出血患者不同出血量死亡率比較
全部患者中,出血量超過30毫升10例,死亡2例(2.85%),出血量未超過10毫升30例,死亡1例(1.42%),出血量在10毫升至30毫升之間30例,死亡1例(1.42%),總體死亡率為4(5.71%),X2值為4.1176,P值為0.0424,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3早期組與晚期組患者顱腦CT檢查表現
早期組檢查中發現患者病灶區域顯示高密度陰影形狀為圓形或腎形,出血量范圍在5~30毫升之間,CT值范圍在60~80Hu之間,其中占位效應者10例,出血直接破入腦室者3例,晚期組檢查中發現出血陰影面積顯著縮小,且呈低密度形態,出血部位邊緣不清晰,CT值范圍在30~60Hu之間,占位效應者5例,出血直接破入腦室者1例。
3討論
我國每年都有上萬患者死于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成為危害我國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當人體大腦中的血管破裂后,血液會在破裂口處流出,這種現象被稱為腦出血[3-4]。腦出血是一種原發性非外傷性的腦實質內出血,腦出血患者通常情況下會伴隨干血壓合并細、小動脈硬化癥狀,自發性腦出血患者數量占總體急性腦血管疾病的20%~30%左右,大部分患者出血部位位于大腦半球中,少量患者出血部位發生在腦干與小腦部位中。除原發性腦出血之外,約有20%左右患者患病類型為繼發性腦出血,如凝血功能障礙、動脈瘤以及靜脈竇血栓形成等。腦出血發病率在臨床上尚未發現明顯的性別差異,但肥胖、酗酒、吸煙、熬夜、長期使用可卡因與甲基苯丙胺等管制類藥物會誘發腦出血,一般情況下,患者在發病前無明顯癥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等感覺,常在數分鐘到數小時內達到高峰,而腦出血癥狀的程度與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直接關系。顱腦CT檢查是通過CT對顱腦進行檢查的一種影像學方式,具有檢查方便、快速、安全、無痛等優點,適用于各種腦出血、腦栓塞診斷。顱腦CT檢查對新鮮出血敏感性極高,同時能夠顯示出顱內出血量、出血部位、形狀以及密度等,診斷準確率高達98%。我院經研究后發現,腦出血患者不同出血部位與不同出血量能夠影響患者死亡率。
綜上所述,顱腦CT應用于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能夠為治療方案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向倩,顱腦CT運用于腦出血診斷中的臨床價值評價,[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10(25):54-55
[2]袁永,高血壓腦出血CT影像學檢查與臨床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A01):287-288
[3]白林,腦出血患者頭顱CT中的診斷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5):12
[4]於志華,金哲海,朱海峰,高血壓腦出血93例CT診斷結果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2017,24(12):23
[5]王剛,高血壓性腦出血診斷中CT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5):52-54